文学文化常识整理+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文学文化常识整理+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18: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文化常识整理+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课内巩固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1.?《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作品,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重要经典,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内容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例如,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关于语录体: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其特点是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篇幅简短,内容精炼。
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其他知识:①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子皙。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②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③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④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⑤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⑥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貌。⑦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⑧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表示成年。⑨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⑩莫春:即暮春,每年农历三月。11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12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孟子》:《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言论。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南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其他知识:①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②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③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④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⑤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⑦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⑧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⑨.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⑩.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关于《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丰富,善用寓言。其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他知识:①庖丁:名为“丁”的厨师。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如“庖丁”“师襄”。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②《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③《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④.游刃有余:意思是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出自《庄子·养生主》。⑤.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多有褒义。?出自《庄子·养生主》。
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其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关于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关于左丘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因其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其他知识:①侯、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②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盟:两国或两国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为“会盟”。④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指两姓联姻,有成语“秦晋之好”。
3.?《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
关于《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纪传体:中国古代史书体裁名称之一。由本纪、表、志、列传等组成,而以本纪和列传为主要组成部分,故名。创始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此后历代皇朝史撰述均采用这种体裁,其中“二十四史”被后世称为正史。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实为编年纪事形式;表用以统系年代、世系和各类人物;志另有书、意、典、录等名称,用以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列传之中还包括世家、载记等名目,用以记载各种人物、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事件。纪传体的优点是便于表述社会历史发展大势和各项典章制度,全面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方面情况,深入考察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活动,纪事内容比较丰富。缺点是纪事分散于纪、表、志、传各部分,难于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代表作《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其他知识:①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参掌军政。司马,相传商代已置,西周为“三公”之一,掌管军政、军赋与马政,后世司马则职权大小不定。②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文中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③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崤山,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古代将其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因地势险要,这里自春秋时期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如崤之战。④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之术,据说“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祥云,方士能够看出来。⑤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或:孟)(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⑥河:古代专指黄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北”“河南”即黄河以北、黄河以南。⑦古代座次安排: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⑧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为仅次于父亲。亚,次,次于。⑨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紧贴双足跟上,谓之“坐”;两膝着地,臀与双足跟保持一定距离,谓之“跪”。10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11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12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13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14相:在国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商代叫尹,春秋叫卿,秦朝称丞相,唐宋以后称宰相,明太祖废丞相,后世不设。15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之辅佐。令尹,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令尹的助手分为左尹和右尹,左尹地位略高。?.窃为大王不取也!谦辞,指自己。?.“谨诺。”应允的敬语。犹敬诺。?.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都尉:官名,次于将军的军官。?.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专题训练
论述类文本·全国卷·高考真题
(2021年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参考答案】
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是“中国目录学”的特点,姚名达认为这样“反觉辞费”,正是他所反对的。
2.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A项曲解文意。“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这个问题”指的是中国目录学通常的叙述方法,“见仁见智”并未表明“需要反思”。结合后面“但我们对他(姚名达)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对姚名达的方法给予了鲜明的肯定。“对比”的说法也不正确,文章举吕绍虞的著作是为了说明有用“断代法”写目录学史的做法。
3.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B项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侍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档……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 “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献或者文献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再提供给人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3.?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而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
(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属于无中生有;B项,“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没有说是“特有的”;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孝’的内涵也会随之改变”,“‘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文章第二段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文章第三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说明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文章第五段引用鲁迅作品中的话,则批评了“父为子纲”说,肯定了“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
3.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2020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面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美术馆的藏品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藏品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物质性”的变化。
3.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