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6.1 面积的含义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6.1 面积的含义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6: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教情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这一课内容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几何的开始,是学生接下去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加深对面积的认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若干张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一大一小两块菜地(第一块较大,第二块较小)。师:这是两块菜地,老农准备将它们分给两个儿子,每人选择一块地。忠厚的小儿子让大儿子先挑了,贪心的大儿子很快地挑了第一块地。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展示课题:面积的认识。
二、认识物体的面。
1、教师带领学生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请学生来示范摸一摸。
2、请学生一边摸一边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哪个面积大。
3、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三、交流共享。
1. 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
师: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思考: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
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
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思考:哪种方法能准确的比较出面积大小呢?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师: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会发现:看和叠已不能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教师适时出示两个长方形放在若干个相同小方格中,学生很容易看出:红色长方形占16格,绿色长方形占15格,红色长方形面积大。
3.小结: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看、叠、量,看的方法不太靠谱,可以通过叠和量比较准确。
四、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五、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面积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种物体,这些物体都有它们的面积。同学们,你能比较这些物体的大小吗?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开始前,我首先引入一个老农留给两个儿子两块长方形的地来认知面的大小。顺势引入新课题:面积的意义。在讲授面积的意义环节,我请两位学生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和数学课本的封面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同时也指出了像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从而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面积概念。在交流共享环节,学生们提前制作的卡纸对于他们探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一环节学生交流的很好,学生自己探讨出了观察法、重叠法和测量法。在教学例2和练习环节中,我重视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不足之处也很多,如教学语言不够准确,有关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