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案(3份打包)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6: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
教材分析
????儿童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关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感知体验,而且经过低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对水、空气的特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在中年级则需要更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本课采用“激活旧知(单元页文字)、提出问题—典例示范—类比举证—归纳提炼”的概念建构流程,按先易后难排序研究对象一固体、液体、气体,让学生分类探究它们是否有确定的形状。活动的编排在问题驱动下不断深入,先通过单元页的文字激活学生旧知,提出物质三态的相关问题“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并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巧板拼搭”,研究的问题是固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第二个活动—“将水倒人不同形状的容器”研究的问题是液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第三个探究活动—“观察瓶子里的气体”“制作不同形状的气球”则研究的是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三个探究活动为并列关系,学生通过对不同主体的同问题的追问及探究,在三者比较中加深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的认识。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
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
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
(二)新课学习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
(1)动手实验:分组,尝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
(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
(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
(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
(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
(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
(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
(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
(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
(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
(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
(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11)继续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充气物品,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2)得出结论: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
一、教材分析
体积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低年级科学课的《水》单元的“比较水的多少”活动及“自制刻度杯”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水会占据空间、水的容积大小可以通过自制刻度杯来测量等概念。同样地,本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课探究了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也渗透了空气的体积的概念。
本课按“分析推理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实验证明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拓展测量固体的体积”认知发展递进层次规划活动。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并聚焦问题:“我们发现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固体有确定的体积。液体、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那么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然后带领学生先通过压紧及拉松被橡皮头堵住的注射器的探究活动来研究问题“气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吗?”接着学习量筒的科学使用方法,测量液体的确定体积。最后是一个拓展活动“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既巩固了学生对固体有确定体积的认识,又通过巧妙使用量筒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实验能力,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能够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2.科学探究
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液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关注生活中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注射器、水、塑料盒、烧杯、不同形状的量筒、不规则形状的石块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实验演示:拿起粉笔,将粉笔一根一根放入粉笔盒,再放也放不进去了,使学生明白粉笔占据了盒子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体积。
2.导入并聚焦:像粉笔这样,因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固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那么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
(二)新课学习
1.气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吗
(1)动手实验: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口,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2)初步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换物再实验:将注射器里的空气换成水,装满,再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4)继续交流:以上空气与水的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5)得出结论: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2.测量液体的体积
(1)小组讨论:既然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我们怎样才能方便地测量它的体积呢?
(2)交流并小结: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3)课件展示教材P42,并介绍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方法。
(4)强调关键事项: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齐平。
(5)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出示不同形状的量筒,引导学生猜想: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体积会改变吗?
(7)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 活动手册中。
(8)得出结论: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形状改变了,水的体积不变。
3.拓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
(1)讨论:不规则的固体,例如小石块,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2)交流,懂得借助液体、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课件展示教材P42下方的方法。
(3)实验证实。
(三)整理,下课。
第3课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
1、教材分析
本课与前两课的设计思路样,将固体、液体、气体放在一起比较,分别研究它们是否有确定的质量。这也暗合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守恒实验。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皮亚杰将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第3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
通过“怎样改变物体质量”“改变不同物体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等活动让学生分析得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学生在第单元进行空气的研究时,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已经认识到空气有质量。本课按“什么是质量-猜测改变质量的因素—用天平测量证明—归纳提炼得结论”的认知发展递进层次规划活动。先让学生尝试改变各种物体的质量,从而意识到当物体含有的物质减少时,物体的质量则减少,若物体含有的物质的多少没变时,物体的质量则不变;然后进一步用橡皮泥形状的改变和冰的融化来研究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时,物体的质量是否也发生改变(皮亚杰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他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所用的橡皮泥多);接着让学生分析气球的形状发生改变时,气球中的空气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最后概括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它们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2.科学探究
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和使用天平、实事求是读数的科学态度;有探究兴趣,探究研讨中能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橘子,气球,打气筒,蜡烛,火柴,天平,苹果,橡皮泥,杯子,冰块,水。
学生准备材料: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
2.讨论: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吗?
(回顾联系《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懂得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二)新课学习
1.改变质量
(1)提供结构化的材料:固体(例如蜡烛、橘子)、液体(例如水)和气体(气球内的气体)、天平。
(2)讨论: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
(3)实验设计交流:改变物体的多少,并借助工具(天平)来测量。
(4)学生实验。橘子剥皮,水倒掉一些,气球放掉一些气,蜡烛点燃……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
(5)小结:当橘子剥皮、水被倒掉一部分,气球的空气被放掉一部分时,改变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发现做了这些改变,物体的质量就发生了改变,都变少了。
(5)继续讨论:当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时,物体的质量会变吗?
(6)小结并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物体的质量也不变。)
2.它们的质量改变了吗
(1)再次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橡皮泥,冰块,杯子,天平,充有空气的气球。
(2)讨论:改变物体的形状,它们的质量会变吗?
(3)实验设计交流: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让冰块融化成水,改变气球的形状但不放气……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
(4)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5)汇报:通过这些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6)得出结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
(7)单元总结:固体、液体、气体是物体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