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采集土壤
教材分析
????在单元页的阅读思考基础上,学生对土地有了疑问,要想研究土壤就要有“土壤” 这种观察研究的材料。因此,本节课“采集土壤”? 应运而生。
??? 教材以采集制作土壤标本为主要内容,按“认识土壤一在不同地方采集土壤一学习制作 土壤标本-交流问题与发现”4个环节布设活云动内容。先明确土壤的概念,然后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地方采集土壤,感知所采集土壤的特征、土壤望有几种土壤类型,学习较为规范的土壤标本制作流程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初步观察所采集土壤的特征、土壤里有什么、生长什么植物、植物长得怎样等,交流观察发现,提出与土壤相关的探究问题。也为后面几节课提供研究土壤的材料。
?
????? 学生在采集时能够发现土壤表面干燥,内部潮湿:能够发现土壤中活着的动植物,也能发现些死去动植物的残骸,还能看到土壤中颜色不一样,有的地方发黑,有的地方还有光泽。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差别,生长种植的植物也不同。这些体验都是在学生亲自采集土壤时真实发生的事实,是后续研究土壤组成成分、土壤种类的经验支撑。
????? 教材通过图片指导学生如何给土壤标本制作标签,以便于后期研究;通过图片以及导语引导学生在采集土壤的时候,边观察边思考,产生一些有趣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
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
(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
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
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
2.采集本地的土壤
(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
(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
(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地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学习土壤的种类、土壤的保护和将来研究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等课题打下认知基础。
????? 本课以上节课的学习作为认知起点,围绕“本地土壤的组成”这一主题,分三个环节展开活动:观察土壤中有什么一想办法分离土赛--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有水和空气”。让学生经历观察作出猜想 -验证清想的探究过程, 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探究技能。
????? 环节一,教材呈现了“观察土壤中有什么”实景图例,呈现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场景。意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观察(有直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借助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启发学生观察的对象不仅仅是土壤,还包括土壤中的物体,可以用手或镊子将土壤里的物体初步分离,并且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初步判断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 环节二,“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对观察对象作一定的加工处理,能让我们发现得更多。”教材呈现两幅实验操作图,意在引导学生借用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用筛子分离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筛子上面会留下大块的石子、大颗粒的沙,筛子下面会漏下颗粒细小的黏土:利用土壤与水充分混合后会沉淀的水分离法,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土壤中沙和黏土的比例,是科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将土壤置于水中搅拌分散,静置后土壤中的不同物质会按密度大小沉降分层。
????? 环节三,教材呈现用蒸发法和将土壤放在水里看气泡的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和空气。
????? 本节知识内容不难,但是在实验操作的技能方面要求比较高。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STSE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
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土壤
(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
(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
(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
(7)实验设计汇报
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第3课土壤的种类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生自己探究不同的土壤标本组成成分时,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组成成分有差别。由此,可以产生下列的问题:这些差别会使土壤具备哪些不同的特性,形成哪些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哪些不同的植物生存?人类怎样合理地利用土壤的不同特性开展生活生产活动?
本课通过鉴别、调查本地土壤类型和研究不同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的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壤的分类标准,了解本地土壤的种植特点。对学生进行归类、调查、记录、实验研究等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的层次是先认识土壤的结构,再了解土壤的功能,只是这些结构、功能都是浅层面的,不要求上升到专业程度。
活动聚焦手 捏法判断土壤种类
教材呈现有经验的农民会用手捏法,以及手捏之后的土壤呈现的不同特征,借助这些鉴别土壤的种类,了解土壤的三种不同种类: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引发学生从三类土壤的功能产生“ 这些土壤结构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再从“认识土壤的结构一探究其功能”的探究路径展开后续活动。鉴别土壤,学生了解的方法不多,需要教材发挥教的作用,因此教材呈现了“手捏法”的详细图例,加上文字说明,确保学生能学会。
活动1认识不同 土壤的特点
教材呈现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典型土壤标本。学生用手捏、用放大镜观察其结构特征。图片中人物的对话把观察的重点引向颗粒的大小、黏性的强弱,等等。在观察三种土壤颗粒、黏性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从结构特征鉴别出三类土壤的判断依据,让学生推测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的区别,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教材呈现了对比实验的工具一截成两段的矿泉水瓶,上半截的瓶口用纺布封住,可以漏水,不会漏土;同时“倒人相同多的水,比较它们的渗水效果”这句话在提示同学们要关注对比实验的对比条件和控制条件,也在提示大家思考实验中应关注什么现象,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
活动2调查本地土壤的类型
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之中,在调查本地土壤类型以及本地土壤适合生活哪些植物的活动中,既了解了本地土壤资源种类,又了解了本地的植物资源种类,以及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本学期学生第一次开展实地调查活动,教材上呈现了调查活动的主要环节:制订调查计划,选择调查方法(如访谈法)、填写调查记录表。指南车提示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尽量不离学校太远,要在大人的陪同下进行。
?活动3 (阅读)?五色土
教材中通过几幅图片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域的土壤颜色不同,适合种植的植物也不同,体现了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资源,人类要掌握这种资源的特点,发挥资源的作用。中山公园中的五色土社稷坛呈现了我国疆域内五种有代表性颜色的土壤,体现了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也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土地的崇拜。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2.科学探究
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3.科学态度、STSE
能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开展调查活动,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了解土壤类别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喷壶,观察渗水性套材(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烧杯,铲子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如果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土壤的种类可以怎么区分呢?
(2)简介农民伯伯判断土壤种类的方法——手捏法。
①课件展示教材P30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②准备一份土壤标本,用喷壶把土壤喷湿。
③模仿体验农民伯伯的手捏法。
④小结: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4)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呢?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不同土壤的特点
(1)观察比较:三种土壤除了粘性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
(2)汇报交流: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
(3)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4)设计交流:
①利用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制作一个渗水装置。
②对比实验。三种不同土壤是不同条件,矿泉水瓶的大小、土壤的量、水量、倒水的时间、观察渗水量的时间等条件要相同。
??? (5)分组实验并记录
(6)实验结果汇报与交流
2.调查本地土壤的类型。
(1)协助制定调查计划。
(2)小组展示调查计划,相互评议。
(3)课后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调查。
3.五色土。
(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三幅图片。
(2)介绍: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稷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三)整理,下课。
第4课土壤的保护
教材分析
????? 土壤的形成要经过亿万年,是一个缓慢的演化过程。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生物的出现起了关键的作用。本课是在前三节课对土壤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土壤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地球上的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从当前一些地方土壤被肆意破坏的现象和土壤沙漠化的全球趋势对学生进行保护土壤、珍惜自然资源的环境教育,落实情感态度教育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知道保护土壤的常识,明确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来。
? ??导人活动旨在聚焦问题,规划探究方向。教材首先呈现指南车信箱的内容:通过造字意义揭示了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引发学生聚焦问题:通过人物的对话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植物怎样保护土壤,举例说明土壤与生物互相依存的关系,关于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还有哪些疑惑?
活动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教材星现四幅实验装置图和配套的文字说明,旨在引领学生进行对比模拟实验,研究有植被的土坡和没有植被的土坡在遇到相同降雨量时水土的保持情况,进而了解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指南车信箱介绍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因缺少植被而造成泥石流的事实,为活动2“保护土壤”提供问题情境。
???? 活动2“保护土壤”,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能主动参与到保护本地土壤的行动中的态度教育,体现了科学走向生活的教育新理念。基于人们不正确的做法破坏了地球上的土壤资源,教材呈现了几幅图片:过量喷酒农药,使得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会使农作物中含有农药,一些小昆虫毁灭性地被杀死,还会使农作物失去授粉媒介从而减产等:非法取土,挖去了有肥力的表层土壤,如果再想让土壤县备属殖质丰富的肥力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过度放牧,使土壤表层失去了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速:乱倒垃圾,垃圾中的些塑料制品进人土壤中不会降解,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进入土壤又会造成土壤污染。四幅图包含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也引出了对土壤、植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植物被破坏后对土壤有影响,土壤被破坏后对植物有影响。最终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旨在以此唤醒同学们保护土壤的意识,学习保护土壤的方法,产生保护土壤的自觉行为。教材提供给学生四种做法操作图,并提出“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还能”意图让学生思考、交流其他的保护土壤的方法和途径。指南车信箱中的科技史呈现的就是人类防治土壤沙漠化的相关史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
2.科学探究
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
3.科学态度、STSE
珍惜土壤资源,具有参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资源。
辩证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装置(两种相同的土壤做成坡度一样的土坡,一个上面种了草、另一个则没有,水,水盆,矿泉水瓶),记录纸。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关于“土”字的解释。
(2)提问: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吗?
(3)讨论发表看法。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1)提问:利用现有材料,怎样进行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
(2)介绍实验装置:这既是一个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装置。
(提前布置土坡和种植。让小草成长,根扎入其中的一个土坡中)
(3)交流:谁模拟谁?怎么对比?
(4)演示实验。用同样大小的水流在同样的高度分别冲刷这两个土坡。
(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交流并小结: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7)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2.保护土壤
(1)课件展示教材P35四幅图。
(2)讨论并汇报:下面的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
(3)课件展示教材P36四幅图。
(4)判断并回答:图中的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
(5)思考并发表看法: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6)介绍:土地沙漠化的危机。
(7)提问:通过了解上述土地沙漠化的危机,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