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9: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
A. 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B. 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
D.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夏颁布了哪部法令(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 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 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时代
4.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日贸易概况。下列各项中对数据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与日本没有任何往来
B. 中日建交推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C. 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
D. 经济交流决定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5.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理解准确的是( )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B. 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C.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D.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 三大改造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7.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实力已超越美国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消失
C.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D. 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
8.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  )
A. 1912年、1919年
B. 1919年、1949年
C. 1921年、1945年
D. 1921年、1949年
9.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见到后说:“条件不是不够好,而是很糟糕。”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记录。材料表明(  )
A. 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经济
B. 工人建设热情高涨
C. 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0.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 (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提出“求同存异”
D.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雷锋 ④杨靖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14.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因为( )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 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5.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
A. 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D.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16.《筑梦中国》中说:“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为国家发展最早“开拓了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  )
A. 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万隆会议
17.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掀起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D. 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18.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
A. 全境解放
B. 社会主义
C. 国家富强
D. 民族独立
1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下列日程是周恩来于20世纪50年代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目的是加强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C.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近代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热情澎湃的乐观情绪迅速转变为沮丧,因为他们被冷淡地告知,和会并不是为了调整昔日所有的国际间的恩怨而召开……为了拉拢日本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牺牲了中国。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哪次会议?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以“中国声音唱响国际舞台”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2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1)亚非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
(3)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
材料二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比较(人均)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轻重工业结构表
——上述材料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及参考材料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政府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2)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指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三位属于民主党派人士来看,新中国政权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故选B。
3.【答案】C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导弹发射,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故C项正确;研制原子弹是出于国防目的,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新中国成立初中日贸易总额较小,但并非没有经济往来,故A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1972年以后中日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主要是受1972年中日建交的影响,故B项正确;该图示只有中日贸易总额,而没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总额,因此无法说明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故C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经济交流才迅速发展,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决定了中日经济交流,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故A项正确;B项是指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故C项错误;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6.【答案】C
【解析】1956 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之所以改变对华政策,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危机,霸权地位动摇,在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中处于守势,改善中美关系制约苏联以期扭转劣势,C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实力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排除;D项,中美关系缓和原因主要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化,排除。
8.【答案】D
【解析】“两个一百年”的起点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
9.【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艰苦条件下创出新纪录而非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1956年”“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每天都出现新记录”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人高涨的生产建设热情,故B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艰苦条件下创出新纪录,无法就此表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从时间1953年和“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难判断出D项正确。A项是1954年,B项是刚建国时,C项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A、B、C三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至1966年) 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人,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杨靖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抗战时期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是北伐时期的口号。而“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
14.【答案】A
【解析】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而实施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答案为A项;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土地私有到集体所有的转变,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D项。
15.【答案】B
【解析】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正确。
16.【答案】A
【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封锁。B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C中日建交时间是1972年,B、C都晚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D是在1955年,不符合材料时间。
17.【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故A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时期尚未实现全境解放,如西藏地区、台湾地区等,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状是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与国家富强的说法毫不沾边,C选项排除。
19.【答案】A
【解析】本题可运用排除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④错误,A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万隆(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与题干中“英国”“法国”不符,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D两项错误;材料中周恩来也访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长,B项错误;根据“柬埔寨”“越南”,结合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周恩来会见与访晤的各国外长,可知该会议为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项正确。
21.【答案】(1)巴黎和会;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略。(论述的史实以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为主。)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可知,“中国代表团”参加的是巴黎和会。其结果是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落后,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中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
22.【答案】(1)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在当时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23.【答案】(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穿此原则。
【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第(2)题结合材料 “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 “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可知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故两者不矛盾。
24.【答案】(1)成就: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的生活有显著改善。
(2)结论: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许多重工业产品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连印度都不如。
(3)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时间:1953年—1957年。
【解析】
25.【答案】(1)现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
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据材料一中国、美国、英国的钢、生铁、发电量增速情况可以判断得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当时工业状况角度来分析。
(2)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可以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从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得到苏联的帮助、政府领导和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等方面来回答。其作用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