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由此可知( )
A. 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
B. 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 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
D. 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2.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流程。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A.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 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 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3.下图是中国近代一部著名的思想文著封面。它( )
A. 编者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体现了中国草书的传统艺术特色
C.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
D. 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4.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 日本军队
B. 俄国军队
C. 八国联军
D. 英法联军
5.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瀕临灭亡的边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B. 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
C.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D. 允许列强派兵保护使馆区
6.“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灭洋”与“扶清”
B. 反帝与反封建
C. 爱国与保守
D. 正义与非正义
7.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8.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 )
A. 创办民用工业
B. 创办军事工业
C. 睁眼看世界
D. 创办新式学校
9.太平天国的很多改革措施虽然具有空想性,但对广大的民众却具有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 )
A. 产品上缴圣库
B. 建立民主政治
C. 兴办教育
D. 平均分配土地
10.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犯境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 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 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2.下图所示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野蛮焚毁。这一严重事件发生在( )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
A. 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4.下图是江政启《漫画中国通史》中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开始进入中国沿海
B.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了进一步的无理要求
C. 鸦片战争是由英、法、美等共同发起的
D. 《南京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反割台斗争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运动
16.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近代史开端于(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鸦片战争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17.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英印的这一做法( )
A. 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
B. 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
C. 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D. 违反了当时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19.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0.“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材料二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夏琼《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作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部署,并于1880年5月移营哈密。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索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海军陷旗后(高雄),凤山不守,台南陷于重围。刘永福以援断饷绝,事不可为,西去厦门。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做的主要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林则徐”“鸦片”“弊端”“禁绝之法”等可得出D正确。
2.【答案】B
【解析】选B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是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正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的,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被列强划为“使馆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D项正确;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是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排除A项;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为1859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内容,排除B项;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项。
7.【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的附件——《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驻中国的领事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是英国殖民者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的体现,涉及到司法主权。英国割占香港岛,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取得协商关税的权利,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故正确答案选C项。
8.【答案】A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的意思,张之洞认为各省有制造局,但是大多是军用制造局,没有民间日用品的制造局。故张之洞主张创办民用工业。故选A。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阶层领导,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的纲领《天朝天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故D项正确;A项,产品缴圣库是产品分配,与农民的土地需求无关,排除;B项,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C项,农民阶层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文化落后,故教育并不是他们最希望的目标,排除。
10.【答案】A
【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标准。
11.【答案】D
【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指圆明园,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为此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因此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义和团将对西方文明接触程度不同的人称为不同的“毛子”,是不同程度的蔑称,体现不了捍卫民族尊严,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故B错误;不同“毛子”的称呼反映了其错误的认识,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故C错误;以上称呼反映了义和团不能区分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文明,带有盲目排外倾向,故D正确。
14.【答案】B
【解析】从漫画信息“南京条约”“美国”“法国”“我也要签条约”可以看出这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故B正确。
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端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A项错误;《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与题意不符。
17.【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及的是西方各国,鸦片战争只有英国一国,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创设总理衙门,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外交方面开始接受国际法,故B项正确;日本不属于西方国家,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已经不存在“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这一情况,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开放不丹与印度的交界的山口,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所以不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A项错误;材料中“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并非谋求南亚霸权,B项错误;当时世界发展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侵略,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B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八国兵”“联军”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拳民”涉及义和团运动,“又换奴颜事洋鬼”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而火烧圆明园系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所为。故本题答案为D。
21.【答案】(1)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2)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这有损国家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
(3)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则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
【解析】
22.【答案】(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
(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的,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得出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二“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以及材料三“地方性事件”“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得出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第(2)题,根据第(1)题的观点,思考各个观点的合理性,并结合各个观点的评论者所处的时代进行评析。
23.【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解析】第(1)问应围绕材料一中“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都不知道”说明戊戌变法运动脱离了民众。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4.【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对中国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5.【答案】(1)贡献:率军西征,消灭阿古柏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在其军事支持下,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在其建议下,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2)主要原因: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斗争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析】(1)根据材料“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索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可得出左宗棠对曾纪泽外交活动的军事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及左宗棠建议设立新疆行省进行回答。
(2)关于“原因”,材料主要反映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引发材料二中刘永福领导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第二小问,从打击侵略者、维护领土完整两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