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坐小竹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七课
教材分析:
《同坐小竹排》是一首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童谣。“竹排”是将许多竹子并排扎结而成,放入水中漂浮,用来运人载物。竹排由一人撑竹竿扎于水底,用力推,使竹排顺水漂行。在我国南方水乡,竹排十分普遍,十几岁的孩子便会撑竹排。孩子们常常结伴坐竹排到水上游览。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四三与四二变换拍子。歌曲的音域在五度之内,前四小节为四三拍子,后四小节为四二拍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歌曲在节拍上更加自由和于活力。结尾前运用大量的衬词表现孩子们在水上漂浮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较完美地体现了儿童得意、自豪的神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同坐小竹排》,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唱时建立正确歌唱的意识,注重音准节奏的学习。
3在律动中,体验节拍的强弱规律,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对变化拍子的反应能力。
教学设计: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游戏体验中学习音乐,体验歌曲的变换拍子;培养学生准确歌唱,音准、节奏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地唱好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中变化拍子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节奏练习
1、 拍手游戏,感受2/4、3/4 拍的强弱规律,培养学生对变化拍子的反应能力。
2、记歌词训练,体验两种节拍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变化拍子。
学习歌曲
创设情境,聆听范唱。
师:同学们记性真棒!刚才我们诵读的就是壮族童谣,为了奖励大家,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壮族的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了解壮族水乡的“竹排”。在聆听中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带问题,复听歌曲。
师: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分布在云南、广西一带,他们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一起来听听(放幻灯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与以往歌曲的不一样,培养学生体验变化拍子为歌曲带来的童趣。
再听歌曲,学生随乐打拍子。
师:现在我们来结合前面的学习的拍手游戏,边听音乐边打拍子。
[设计意图]:感受两种拍子不同的韵律感。
4、分乐段学唱旋律。
师: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几拍子?第二部分是几拍子?培养学生体验变化拍子为歌曲带来的快乐。
师:唱时要突出歌曲中4/3与4/2拍的力度关系,三拍子强弱弱以及二拍子强弱的变化。(出示乐谱在强拍位置划上重音符号。)
[设计意图]:再学生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注重音准节奏的学习。
学生学唱歌词。
师范唱第一段歌词,生跟唱。
师:同学们可以直接唱词吗?试一试。(师纠正)
(2)学习第二段歌词。
师:学生跟琴唱词,提醒学生最后两小节要唱满四拍,演唱时声音渐弱,感受竹排渐渐划远了。
(3)感情处理,完整演唱歌曲。
师:我们要想象自己和壮族小朋友,坐着竹排欣赏着美景和水中的小螃蟹嬉戏,那种愉快地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第二部分衬词部分要唱出快乐自豪的感觉来,看老师做的表情,眉毛要立起来,脸带微笑愉快地歌唱。
歌词接龙游戏。
师:学生和老师做歌曲接龙,两部分互换,边唱边打节拍。在互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还从学习中得到了快乐。
(3)让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有表情的唱出歌曲。
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伴奏,完整有感情地把这首歌曲唱起来。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蟹”在壮族方言的读音。培养学生准确歌唱,音准、节奏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歌词接龙游戏中,引导学生感受变化拍子带来的乐趣,快乐有感情的歌唱。
创编表演
律动创编表演唱
师:a师生讨论。b让我们一起跟壮族小朋友学跳竹竿舞。c分组进行表演,请同学上台边唱边跳竹竿舞。d其他学生评价,并奖励。
[设计意图]:律动表演唱,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情绪,然后再进行整体表演,这样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会把表情、动作发挥的更加到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同坐小竹排,浏览了壮乡的风光,壮乡的山美,水美,歌更美,不仅唱出了我们祖国的美丽风光,而且唱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们美丽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妙的民族音乐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欣赏,去学习。最后,用你们最吸引人的歌声唱起《同坐小竹排》送给壮族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