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问与智慧》精品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50:3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学问和智慧》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创造学思想录》,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 这种“智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来学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板书标题与作者)罗家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在研究中国教育时,发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就是针对人们把学问和智慧混为一谈而写的。
[第一环节,衔接第十课并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预习了没有?
生(齐声):预习了。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同学们预习过了,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生: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
师:林英英同学所讲的最后一句才是论点,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师: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
生:学问是自己从书本上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智慧就是把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
师: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生精读课文2分钟)
生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生2:学问是一种工具。
师:将两个同学答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定义。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学问是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能力(板书),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在文中的一些语句可以得到印证。
师(抽句朗读):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关键]
师:这里有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分别由一至四组同学来完成,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生先默读两分钟,再小组讨论。)
生1:(朗读第2段前半部分议论文中是怎么论述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生2: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师:两个同学举课外的例子非常恰当,对文中支持这一观点的语句找得很准确,但不宜照读,应该用概括性语言回答,比如:文中举了食古不化的人、西洋所谓有学问的笨伯、中国的“两脚书橱”等例子来议论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生3: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议论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生4: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以上内容在整理时作了扼要概括。)
生5: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延伸课外]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各段意思,还能延伸到课外去。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 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板书:
概念不同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两者关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师:本文说理形象、语言充满智慧。请同学们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模式仿写一句。若把学问譬作 ,那智慧便是 。有 、有 ,甚至有 ,也不能 ,就是拥有 ,以及 ,也只 ,而决不 。(小组讨论)
生: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
[第五环节,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将仿写句子做在作业本上叫进来。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学问和智慧》是一篇议论文,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议论文教学,无非按部就班让学生了解论点、论据,掌握论证方法,整堂课肯定索然无味。为开拓议论文教学新创意,寻求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我苦苦思索一个能主导整堂课的核心理念。后来我从单元主题出发,将学会“反刍”读书法作为设计这节课的核心理念,并结合进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本文知识难点。
课堂中我设计了:先精读第一段,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再精读相关段落,解决老师分配给各组的问题,最后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后仿写句子,三次“反刍”训练。第一次是指定段落给草料反刍,第二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需要自己找草料反刍,第三次是反刍它的语言风味。
从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本文知识难点结合角度考虑,第一次反刍是解决本课的知识难点——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次反刍是解决论据、论证的问题;第三次反刍既是品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又是巩固对学问和智慧两者关系的理解。
整节课三次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几个问题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活动贯穿课堂,也贯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的教学原理。
不足之处是:在反刍训练时,我仅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个别段落,这样是不是就叫“反刍”了,这是须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其次,课堂上没有将学习反刍读书法的教学目的告知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再就仿写句子难度较大,从后来交进来的作业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做得来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 1 -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学问与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
(1) 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7.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8.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9.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1 辩证分析 ,说理透彻。
1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1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1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 智慧
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 (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 (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 2 -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学问和智慧
阅读一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 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二
说“疑”
①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 ”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③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5.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_____自然段。
6.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_____自然段,用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_____自然段,用__ 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        
7.第(4)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8.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
B. 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
C. 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
D. 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
9. 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A.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B.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试题答案】
阅读一
1.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3.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探照灯:形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
阅读二
4. D
5.(1);(2)(3)(4);(5)
6. 第一层:(2)(3);正、反;要善于“疑”。第二层:(4);伽俐略;要敢于“疑”。 7. A B 8.D 9.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 1 -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9张PPT)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总结归纳全文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