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统编版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27 一个粗瓷大碗
碗,是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饮食器皿。许多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碗具,它们代表着历史的一部分。
而本文中的碗只是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但它却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让人十分好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赵一曼(1905—1936),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赴东北。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领导职务。1935年11月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不幸被捕,1936年8月英勇就义。
知识链接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1931年至1945年间持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敌战斗。
chén màn lián
陈 列 赵一曼 抗 联
ɡānɡ huán liánɡ
水 缸 还 书 高 粱
dùn zhēn
一顿饭 侦 察
会认的字
斗
还是
hái
还书
huán
多音字
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
【陈列】
【感动】
【为难】
【注意】
【不禁】
抑制不住;禁不住。
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感到难以应付。
词语理解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赵一曼上一个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这个粗瓷大碗是小通讯员专门从被消灭的敌人那儿找来给赵一曼的。为了让赵一曼吃上一顿饱饭,小通讯员从病号灶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但她最后却偷偷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她的碗又“丢”了,她把碗送给了缺少菜盆的七班。
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①):交代粗瓷大碗的来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②~⑩):具体记叙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突出了赵一曼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的的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去向。
默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粗瓷大碗的来历。
品读释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
交代了这个粗瓷大碗的来历——是赵一曼用过的。
倒叙
首句点题,通过倒叙的记叙方法,制造了悬念,增强了感染力。
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
“仅仅”“一次“但是”说明这个碗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才能让抗联老战士在赵一曼仅用过一次的情况下认出这个碗。
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默读第2~10自然段,了解这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交代了粗瓷大碗最初是由小通讯员送来的。
送 碗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交代了小通讯员送碗的原因——赵一曼没有碗。
“早就”一词说明了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自己的碗了。
舍己为人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好不容易”意思是很不容易。“一直”“好不容易”写出了这个粗瓷大碗的来之不易。“连忙”一词说明了通讯员迫切想要将这个粗瓷大碗送给赵一曼,表现了小通讯员急切的心情以及对赵一曼的关心。
读出小通讯员的急切。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读出赵一曼坚定的语气。
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从哪里拿来的?从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那里拿来的。从中体现了赵一曼重视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读出通讯员为难的语气。
语言描写
通过对小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交代了这个碗是从被消灭的敌人那儿找来的。
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现了小通讯员的为难。
用 碗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满满一碗”“该”说明赵一曼已经多日没有吃过饱饭了。这句话是小通讯员的所做所想,表现出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爱戴,也反映出战士们的和谐友爱。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
点明了艰苦的程度之深。
写出了抗联部队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时间之久。
写出了粮食之少,直接说明了抗联部队的生活条件之艰苦。
野菜
草根
橡子面
艰苦
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抗联部队生活的艰苦。这句话表明并不是只有战士几个月来没有沾过粮食,团长和政委也是一样的,他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体现了团长与政委以身作则的品质。
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排比
连用三个“想起”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说明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后想到了很多人,但是她唯独没有想到她自己,体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品质。
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赵一曼还想到了很多事。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轻轻”“趁人不注意”说明赵一曼动作的轻柔、隐蔽,说明她不愿意别人注意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了她的无私。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动作描写
“走进”“倒”“盛”等动词写出了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的过程,从中可以体会到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和她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有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神态描写
炊事员老李为什么“没有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炊事员老李“没有吭声”是因为他知道赵一曼并不想让别人特别是小通讯员发现赵一曼将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而着急,“眼里却含着泪花”是因为他被赵一曼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关心伤病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失 碗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通过对小通讯员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小通讯员对赵一曼“丢”碗的无可奈何。
读出小通讯员的无可奈何。
小通讯员说的“丢”碗是什么意思?
结合第②段中的“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和最后一段可知,赵一曼“丢”碗,实际上是把碗送给更需要它的人了。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情操。
默读第11自然段,了解这个粗瓷大碗的去向。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这句话交代了赵一曼是把粗瓷大碗送给了缺少菜盆的七班。
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这个粗瓷大碗是东北抗日联军团政治委员赵一曼烈士生前曾经使用过的,它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它记述着在艰苦的革命时期,赵一曼以身作则、舍己为人、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崇高精神,也向我们无言地叙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本文以 为线索,讲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 、
,时时 ,和战士 、坚持革命的故事,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
以身作则
一个粗瓷大碗
舍己为人
中心主旨
同甘共苦
一个粗瓷大碗
来历:赵一曼用过
故事
去向:成了七班的菜盆
送碗
失碗:又没有碗了
结构图示
小通讯员:一直想 好不容易 连忙
赵一曼:哪里拿的,还到哪里去
用碗:一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
一、用“\”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陈列(chén zhèn) 联军(lián nián)
侦察(zēn zhēn) 水缸(gāng gōng)
安顿(tún dùn) 高粱(liáng niáng)
随堂练习
·
·
·
·
·
·
\
\
\
\
\
\
二、选词填空。
A.陈列 B.排列 C.陈设
1.爷爷书房的( )极其简单。
2.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着一具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3.教室里的桌椅( )得非常整齐。
A
B
C
三、下列对课文中赵一曼“丢”碗原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赵一曼把碗送给了更有需要的人,如新战士、缺 少 菜盆的七班。
B.赵一曼老是丢三落四的,管不好自己的东西。
C.赵一曼关心同志胜于关心自己,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B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