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精品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精品测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0 13: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精品测试卷(答案见第7~12页)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根据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6分)
园中繁花似锦,蜂蝶piān 飞,生意盎 然,与大殿上的肃mù 气氛jiǒng 然相异,其间一汪绿潭松松的皱缬着,潭边柳树婀nuó 多姿。身处园中,真是惬意 啊!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愿将腰下剑, 。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 。
③月黑雁飞高, 。
④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⑤晓战随金鼓, 。
⑥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⑦蒌蒿满地芦芽短, 。
⑧ 泪眼问花花不语, 。
3.病句修改,下面这则广告表达有三处错误,请选择两处加以修改。(4分)
A 美国一个动物园的入口处陈列着一面大镜子,下面有一段文字:B请照一下镜子,从中会看到地球上最富有创造力,正在毁灭自己本身所不能创造的河流、森林、野兽和鸟类。C本园展出了一些动物化石,虽然这些动物已经绝迹。请想想吧!人啊,停手吧!
A处:
B处:
C处:
4.综合实践:(2分)
用物候学知识简要说说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60分)
(一)鼎湖山听泉(12分)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有又好象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5.用一句话概括本语段的主要内容。(3分)
6.清丽典雅是谢大光散文语言风格,作家遣词造句匠心独运。请自选角度对划线句赏析?(3分)
 
7.作者从泉声之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3分)
(二)坐看黄河(12分)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万里,一去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是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着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的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奏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9.文中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10.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何又提到“山”和“云”?(3分)
11.你认为画线的语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三)走进大洋湾(16分)
①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树影、河岸、房屋,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波光粼粼,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再高明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有什么事情比在水平如镜的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情画意?更何况是在自己心仪已久的梦之港湾——大洋湾。
②“过了大洋村,又进大洋湾,望见南洋岸,梦从南洋来”,很早就听说这个传唱已久的民间佳话了。去大洋湾,领略这家乡河流独特的自然风韵,便成了我久贮于心间的愿望。这次区里提出要开发大洋湾,我作为摄影记者便与考察人员一同前往,终于见到了这一直萦绕于心头的梦一般的境地。
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中所看、心中所感的大洋湾更令人流连望返。大洋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车子从市区的宁靖盐高速公路驶向机场路径直插入大洋湾,这座“金色港湾”就被通逾运河、新长铁路、新洋港和飞机场几条重要交通枢纽所环抱着。而大洋湾的自然环境更是得天独厚:四面环水,河网密布,是历史上海水东移逐渐形成水洲,新洋港与新、旧洋河环绕四周,呈优美的“W”形。
④湖荡如天然的屏障,使她避开了现代文明的侵蚀,怡然一古雅美女,独拥桃花源诗话的气质。水像是青葡萄摔碎了流成的,清越、碧透,微波平澜,散射丝丝清凉之气。欢畅的鸟儿掠过水面,上下翻飞着。成群的鹅鸭在水里扑着翅膀,溅起朵朵水花。腰系柳白小篓,手捡棕红大网,裤腿高挽过膝,轻盈若鸟独立于浅水的渔家,吹着嘹亮的号子,相互招呼着,优美遒劲的挥手间撇开了硕大的网……我们几个人坐在小小的木船上,在河道中缓缓滑行,悠然地欣赏着岸上大片绿莹莹的林子、大片的村庄、大片的草坪,不断更换着一道道风景线。最令人陶醉的是水间弥散的自然气息。漫坡遍野飘洒着新鲜的泥土的芳香,这芳香里掺入透明湿润的风,丝丝缕缕地从水面飘过,又与乳白色的雾霭在一起,一大团一大团地在低空游移、蒸腾、扩散……
⑤面对此情此景,只让我年轻的心中贮满了惊喜、狂呼和呐喊,大洋湾真不愧是城市边缘难得的翡翠之地!
⑥绿水莹莹,长岸依依。静静的林子,静静的湖水,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小憩,静静地入定……微风掠过,顿然生出许多思古的情意来。身后同行的前期考察人员向我们介绍,大洋湾也叫“瀛洲湾”,美在内涵,美在气韵,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地方志上所描绘的唐代郡县府衙所在地的特征与大洋湾的“水中有洲、洲中有水”的情景极为相似,古人绘制的商贾图的许多地方也与大洋湾不谋而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称颂道:“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唐太宗李世民为聚集人才设文学馆,选中者称“登瀛洲”,所以当今文人墨客,登上了大洋湾,便能过一过当年的“登瀛洲”之瘾,可谓诗情画意尽显其中。一席有关大洋湾的文化背景的透析,更增添了心中对大洋湾悠远的神秘感。此时,我已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大洋湾,因为她所展示的是依照一种由历史、文化、艺术、风情、民俗及哲学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综合体。大洋湾是一盅醇香的酒,需要慢慢地酌;是一首诗,需要轻轻地吟;是一壶绿茶,需要悠悠地品。除了叹服便由衷地滋生出一种归属感:大洋湾这个绿水瀛洲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所寻觅的梦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高尚纯净的画面足以使一切枯萎的生命复苏。这不正是这块绿色港湾在现代文明中所潜藏的无限生机和永恒魅力!
⑦这时,在我们船前,一只白色的水鸟从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飞鸣着掠过,这自在的生灵像是人生极佳的向导,将在尘嚣中的精神漂泊者带进这片静谧的领地。我迅速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将这鲜活的生命定格于水天之间。
13.文中第4节调动了哪几种感官写景?请分别举例。(4分)
14.“大洋湾是一盅醇香的酒,需要慢慢地酌;是一首诗,需要轻轻地吟;是一壶绿茶,需要悠悠地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4分)
15.本文写的大洋湾的美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第6段介绍大洋湾的历史情况是否多余?为什么?(3分)
16.作者为什么对大洋湾如此赞叹?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作者描绘美丽的大洋湾有何目的。(3分)
(四)桃花源记(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阡陌交通( )
③欲穷其林( ) ④ 便要还家( )
19.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2、3节的内容。(2分)
2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桃花源与外面的世界有哪些不同?(3分)
23.作者虚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3分)
三、作文(40分)
24.鼎湖山有美景,林中小溪是美景,飞红滴翠记黄山说美景,画山绣水描美景,……江山如画,祖国到处是美景。请结合你的一次生活体验,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富有真情实感的游记。
要求:①安排顺序合理。 ②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并且适当地议论抒情。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题目自拟。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精品测试卷(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根据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6分)
园中繁花似锦,蜂蝶piān 飞,生意盎 然,与大殿上的肃mù 气氛jiǒng 然相异,其间一汪绿潭松松的皱缬着,潭边柳树婀nuó 多姿。身处园中,真是惬意 啊!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愿将腰下剑, 。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 。
③月黑雁飞高, 。
④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⑤晓战随金鼓, 。
⑥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⑦蒌蒿满地芦芽短, 。
⑧ 泪眼问花花不语, 。
3.病句修改,下面这则广告表达有三处错误,请选择两处加以修改。(4分)
A 美国一个动物园的入口处陈列着一面大镜子,下面有一段文字:B请照一下镜子,从中会看到地球上最富有创造力,正在毁灭自己本身所不能创造的河流、森林、野兽和鸟类。C本园展出了一些动物化石,虽然这些动物已经绝迹。请想想吧!人啊,停手吧!
A处: 将 “陈列”改为“安放”或“摆放”
B处: 在“创造力”后加“的人”
C处: 将“虽然”改为“可是” “但是” 等表转折的词语
4.综合实践:(2分)
用物候学知识简要说说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它说的是地势高下的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气温则下降1度,所以平原地区一般到四月花已经开完了,而山上的花才开始开。
3、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鼎湖山听泉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有又好象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5.用一句话概括本语段的主要内容。
作者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6.清丽典雅是谢大光散文的语言风格,作家遣词造句匠心独运。请自选角度对划线句进行赏析?
此句运用声乐来比喻泉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泉声时大时小、时远时近、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
7.作者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通过文中关键句的分析是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的切入点。“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文中的关键句,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要通过作者对客观现象具体描绘的分析,探究文章的本质。)
参考: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8.作者从泉声之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二)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万里,一去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是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着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的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奏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9.文中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感叹时光流逝,启迪人们珍惜时间。
10.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何又提到“山”和“云”?
用“山”的肃穆,“云”的轻浮来衬托黄河沉重的流动,活泼富有血性。
11.你认为画线的语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强烈的崇敬,依恋,热爱之情。
12.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坐看黄河”是指对历史、民族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索。“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同行”是指作者感到了肩负的重任,决心投身于时代的建设,为民族,为历史书写光辉的一页。
(三)走进大洋湾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树影、河岸、房屋,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波光粼粼,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再高明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有什么事情比在水平如镜的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情画意?更何况是在自己心仪已久的梦之港湾——大洋湾。
“过了大洋村,又进大洋湾,望见南洋岸,梦从南洋来”,很早就听说这个传唱已久的民间佳话了。去大洋湾,领略这家乡河流独特的自然风韵,便成了我久贮于心间的愿望。这次区里提出要开发大洋湾,我作为摄影记者便与考察人员一同前往,终于见到了这一直萦绕于心头的梦一般的境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中所看、心中所感的大洋湾更令人流连望返。大洋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车子从市区的宁靖盐高速公路驶向机场路径直插入大洋湾,这座“金色港湾”就被通逾运河、新长铁路、新洋港和飞机场几条重要交通枢纽所环抱着。而大洋湾的自然环境更是得天独厚:四面环水,河网密布,是历史上海水东移逐渐形成水洲,新洋港与新、旧洋河环绕四周,呈优美的“W”形。
湖荡如天然的屏障,使她避开了现代文明的侵蚀,怡然一古雅美女,独拥桃花源诗话的气质。水像是青葡萄摔碎了流成的,清越、碧透,微波平澜,散射丝丝清凉之气。欢畅的鸟儿掠过水面,上下翻飞着。成群的鹅鸭在水里扑着翅膀,溅起朵朵水花。腰系柳白小篓,手捡棕红大网,裤腿高挽过膝,轻盈若鸟独立于浅水的渔家,吹着嘹亮的号子,相互招呼着,优美遒劲的挥手间撇开了硕大的网……我们几个人坐在小小的木船上,在河道中缓缓滑行,悠然地欣赏着岸上大片绿莹莹的林子、大片的村庄、大片的草坪,不断更换着一道道风景线。最令人陶醉的是水间弥散的自然气息。漫坡遍野飘洒着新鲜的泥土的芳香,这芳香里掺入透明湿润的风,丝丝缕缕地从水面飘过,又与乳白色的雾霭在一起,一大团一大团地在低空游移、蒸腾、扩散……
面对此情此景,只让我年轻的心中贮满了惊喜、狂呼和呐喊,大洋湾真不愧是城市边缘难得的翡翠之地!
绿水莹莹,长岸依依。静静的林子,静静的湖水,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小憩,静静地入定……微风掠过,顿然生出许多思古的情意来。身后同行的前期考察人员向我们介绍,大洋湾也叫“瀛洲湾”,美在内涵,美在气韵,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地方志上所描绘的唐代郡县府衙所在地的特征与大洋湾的“水中有洲、洲中有水”的情景极为相似,古人绘制的商贾图的许多地方也与大洋湾不谋而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称颂道:“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唐太宗李世民为聚集人才设文学馆,选中者称“登瀛洲”,所以当今文人墨客,登上了大洋湾,便能过一过当年的“登瀛洲”之瘾,可谓诗情画意尽显其中。一席有关大洋湾的文化背景的透析,更增添了心中对大洋湾悠远的神秘感。此时,我已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大洋湾,因为她所展示的是依照一种由历史、文化、艺术、风情、民俗及哲学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综合体。大洋湾是一盅醇香的酒,需要慢慢地酌;是一首诗,需要轻轻地吟;是一壶绿茶,需要悠悠地品。除了叹服便由衷地滋生出一种归属感:大洋湾这个绿水瀛洲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所寻觅的梦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高尚纯净的画面足以使一切枯萎的生命复苏。这不正是这块绿色港湾在现代文明中所潜藏的无限生机和永恒魅力!
这时,在我们船前,一只白色的水鸟从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飞鸣着掠过,这自在的生灵像是人生极佳的向导,将在尘嚣中的精神漂泊者带进这片静谧的领地。我迅速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将这鲜活的生命定格于水天之间。
13.文中第4节调动了哪几种感官写景?请分别举例。
视觉、听觉、嗅觉等,例略
14.“大洋湾是一盅醇香的酒,需要慢慢地酌;是一首诗,需要轻轻地吟;是一壶绿茶,需要悠悠地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比喻、排比。大洋湾所展示的是依照一种由历史、文化、艺术、风情、民俗及哲学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综合体。它的内涵需要仔细地、慢慢地品味。
15.本文写的大洋湾的美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第6段介绍大洋湾的历史情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增添了神秘感,而体现出大洋湾所展示的是依照一种由历史、文化、艺术、风情、民俗及哲学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综合体。
16.作者为什么对大洋湾如此赞叹?试用原文语句回答。
除了叹服便由衷地滋生出一种归属感:大洋湾这个绿水瀛洲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所寻觅的梦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高尚纯净的画面足以使一切枯萎的生命复苏。
17.作者描绘美丽的大洋湾有何目的。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美丽、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向往。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②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③欲穷其林( 尽 ) ④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9.翻译下列语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额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2、3节的内容。
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图景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
2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桃花源与外面的世界有哪些不同?
(1)桃花源中风景优美,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山青水秀,房屋整齐。外面的山水土地因战争、社会的动荡而变得荒凉冷落、毫无生气。
(2)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过着和平劳动、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男女老少都自得其乐。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们饱受剥削压迫之苦。
(3)桃花源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外面的世界处于乱世之中,人心涣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23.作者虚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3分)
(1)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于否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