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写作指导: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写作指导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写作指导: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写作指导 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0: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
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写作指导
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是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开启的新形式,虽然形式有变化,但写作的实质却没有变,仍然要审题立意,只要细心把握住了题干的要求,作文任他千变万化,写作的宗旨是不会变的。下列几条是要引起注意的:
重点:对名句含义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
特点:如何合理引用几个名句谚语。
难点:合理引用前找到引用的句子间内在的关联。
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要领:
句子含义的理解
各名句含义的正确理解是作文的难点与关键,审查句子含义要通过表面意思——基本理解,联系现实,挖掘句子的内在含义——延伸理解,这就平时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名句谚语的含义,有时不止一个,可能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别应关注与当今现实生活的联系。
合理引用
合理引用的关键,是找到名句间的联系点与落足点,也即所引用的内在关联——相近、相关或相反。
合理引用的原则:选取有启迪、警示等现实意义的方面写作。
合理引用,实际上还包括在众多句子中如何选择两句或三句的问题,聪明的学生,应该考虑:所选句子应该是自己写作顺手的内容,立意是否高、准、新。
如何合理引用
1、“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如何理解?
A.作文的中心必须是自己选择材料中几个名句,这是判断考生立意来源的依据。
B.“两句”:一句不行(从一句出发,不能形成关联,不是组合型材料);“三四句”也不可以。
2、如何理解“合理引用”?
A.引用是必须的,这是我们得知考生立意的依据。
B.引用形式:全句抄上,加引号;为行文需要,没加引号,也是一种形式。
C.合理:这种引用是和文章内容融为一体的,是水乳交融的,不是贴标签式的、生硬的。
3、关于自选角度的提法。
自选角度指的是考生自选两句组合后的立意角度,立意是否准、好、高?还要进一步看对材料的归纳、提炼。
句间含义关联
就是所选句子之间,内在含义必须具有契合点或关联性,绝对不能自相矛盾。当然,所选两句所含道理,既可以是相近或相关,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反。
注意:
写作重心:
是围绕总的论点展开,而不是围绕单个名句论证!!!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就是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2为代表的多组名句关联型作文作文题。
1.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1)审清材料(2)审清关系(3)审出问题
(4)审出要求:
话题要求:六则材料,至少六个话题
角色要求: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目的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角度要求: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形式要求:文体、标题、字数
1.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1)审清材料:化育后世的六个名句
(2)审清关系:六个名句
(相融型、相辅型
、相异型、)
(3)审出问题:
是什么:六个名句说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化育后世”的?
为什么:六个名句为什么能“化育后世”?
怎么做: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如何践行六个名句给我们的多重启示
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象传》,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健,永不停息,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主旨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进取实干。
第2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主旨:思乡思亲,思家思国,关心国事,关注现实。
第3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来自这份清香和品格。。
主旨:注重内在美,充满自信,特立独行。
第4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这几句话意思是: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主旨:不断学习,视野才能宽广;处事要有大局意识。
第5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这几句话意思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逃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主旨:正视现实,不避艰险,勇于进取。
第6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意思是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句名言的主旨是:责任担当,坚定自信,伟大抱负。
提取关键词: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自强奋发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提升境界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正视现实、不避艰险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2.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同向自然归一
相融相成
同向互补叠加
相辅相成
异向整合并归
相异相成

同向自然归一,相融相成
内容指向相同的材料,可以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顺势自然提炼观点。
③⑥句都与自信有关,同向归一,可谈自信让我奋发有为
题目可拟为“坚持自我”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正视现实、不避艰险、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②同向互补叠加,相辅相成
(1)有些材料从表面看它们的意义大相径庭,其实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①⑥的共同点是都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处事态度,但①的侧重点在自强,⑥的侧重点在自信,二者互补叠加后立意便是“自信自强”,题目可拟为“自信自强成就伟业”。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正视现实、不避艰险、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③异向整合并归,相异相成
(2)有些材料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如果能恰当地整合并归,则能产生奇妙的效果。如②谈的是乡思乡愁,④谈的是胸怀天下,一个是“小家私情”,一个是“大国抱负”,将②

⑤整合并归,便是“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担当,境界高远。题目可拟为
“胸怀家国勇担当”。将①⑤整合并归,题目可拟为“先为正视,后图自强”“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正视现实、不避艰险、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3.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③⑥句都与自信有关,同向归一,可谈自信让我奋发有为(相融)
①⑥自信自强,积极进取
(相辅)
①⑤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相辅)
①③④⑤: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相异)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思亲、乡愁、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特立独行、内在修养、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位置决定格局、天下为公、奉献天下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正视现实、不避艰险、责任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立足当下、坚定自信、责任自信
写作重心:
是围绕总的论点展开,而不是围绕单个名句论证!!!要巧妙地把两三个关键词嵌进作文标题。
如:
胸怀家国勇担当
自强开放,光照四方
筑梦中华,舍我其谁
4、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解题思路: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二、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三、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四、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契合点:相融、相辅、相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孔子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
《三国志》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
《大学》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诗经》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八百字。
解题思路: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二、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三、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四、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一)读懂句子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活着,人生才有意义。一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王安石这句话体现了勇于革新的精神,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成为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要想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不是没有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有良好的结局。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如果人们不能够保持初心,最后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二)提取关键词
1、敬畏之心。(顺应天道;遵守规则)
2、改革进取,勇于革新
3、修身修心,
行善去恶。
4、修身修心,端正思想。
5、不忘初心,善始善终。
6、宏图大志,远大抱负。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
---孔子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
《三国志》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
---《大学》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
《诗经》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二、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1、敬畏规则与改革进取
(1/2/5)
(相反相成)
2、修身立心与善恶之行
(3/4/5)
(相融相成)
3、保持初心与扬帆远航
(5/6)
(相辅相成)
4、修身立德
(1/3/4)
(相辅相成)
5、不忘初心,锐意改革
(2/5/6)
(相辅相成)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孔子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
《三国志》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
《大学》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诗经》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三、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四、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不太好的标题:
1、
古人之言,不可忽视。
2、文化的无限魅力
(涵盖太大,不能统一于一个中心)
3、端正内心。
4、人要有敬畏之心。
(不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只以一句为中心,其他名言作论据)
注意:
1、要提炼一个能涵盖两三个名言的中心句,并由此拟标题。
2、尽量直接引用名言。(都在第一段或第二段,不要在第一段单独引一句。)
3、名言既不能一带而过,不去证明;又不必过多解释,画蛇添足,要点到为止。
4、引、析、提、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要清晰,一目了然。
比较好的标题:
1、改革莫忘循规。
2、正心行善以修身
良好的品行是立身之本
3、不忘初心,扬帆远航
4、心若正,人自正。
修身养性方为人上人。
5、当以此身开天地。
一、理解下面名言,提炼论点,再想想运用名言构思时的逻辑顺序。
①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唐伯虎)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名言理解:
逻辑关系:
提炼论点:
逻辑顺序(提纲):
语段示例:
【总结】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37
名言理解:
①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之所以“看梅花”,是因为“无一事”;之所以“无一事”,是因为“清淡”——清闲淡泊。落点在“清淡”。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并不完全反对富贵,但视不符合道义的富贵为虚幻的浮云,即坚守道义,淡薄名利。
逻辑关系:
②为因,①为果。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38
提炼论点:
坚守道义,淡薄名利;远离名利方淡泊。
逻辑顺序:
先谈论清闲生活及其淡泊心境的重要【果】(引用①),再谈论如何清闲淡泊——坚守道义,看淡名利【因】(引用②);
或先谈论如何清闲淡泊——看淡名利【因】(引用②),再谈论清闲生活及其淡泊心境的重要【果】(引用①)。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39
语段示例:
置身红尘之中,不免为俗务所累,因此,我们常常渴盼拥有陶潜采菊东篱、矫首遐观的怡然情趣,向往江南才子唐伯虎“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的清淡生活。此类生活图景看似清淡,却因没有俗务羁绊而富有醇厚绵长的诗意。毋庸置疑,了无负累,内心自由,是幸福生活的极致。然而,红尘中的名利时时向我们招手。如果经不住诱引,我们必将难得充分的自由,甚而心为形役,沦为名利的囚徒而难以自拔。固然,名利作为现实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坚守道义,汲汲于富贵,即便一时富贵,也为人所不齿,而且富贵也终究难以长存。君不见秦皇剽掠六国财富,金块珠砾多如山积,但最终化为云烟?《论语》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果要写成一篇文章,就将本段分为两层,适作扩充,再添加首尾和题目,即可)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40
【总结】
理解名言后,寻求彼此意义关系(相同、相近、相反、相关),自然就容易提炼论点,构思就有逻辑性。从多句名言中选择时先寻找意义联系,然后同上。
二、理解下面名言,提炼论点,再想想运用名言构思时的逻辑顺序。
①士不可不弘毅。(《论语》)
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
③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què])
名言理解:
逻辑关系:
提炼论点:
逻辑顺序(提纲):
语段示例: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41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42
名言理解:
①士不可不弘毅。
儒士不能不志向高远、意志坚毅或勇毅,“弘”是理想、愿望,“毅”是条件、保障。
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胸怀天下,但必须从小事做起。
③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希望借助长风远渡万里江海。
逻辑关系:
①③部分相同——志向远大,①中“毅”和②回答了前者“志向”能实现的条件。
其中,①中“毅”是②的条件。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43
提炼论点:
勇为小事,方成大业。
逻辑顺序:
先谈立志高远必要(引用③),再谈论着眼小事的必要,即不要好高骛远(引用②),最好谈论坚持不懈勇毅进取的必要(引用①,但应着力分析“毅”)。
www.「
让PPT设计简单起来!」
44
语段示例:
人,当志存高远。宗悫说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不过,只知骛远,不屑于眼前小事,何以成就自我,实现宏图?薛勤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构想巍峨大厦,从来都离不开础石的点点垒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扫天下”的本事,来自于“扫一屋”。如果开国大将粟裕不从连长做起,不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不断丰富战争智慧的宝库,又何以成就淮海战役风卷残云般的奇勋?不唯如此,从“扫一屋”,到“扫天下”,需要漫长的过程,其中不乏失败。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坚毅的品性作支撑。《论语》所谓“士不可不弘毅”,就一语中的,道出人生圆梦征程中坚毅的必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