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推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推理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23: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一) 备课人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过程与方法 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玩具及盒子、动物卡片。
教学节数 一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想请两名同学来作老师的助手一起合作完成,谁愿意?
师:另外,这个游戏还有两个小动物来参加(熊猫和小狗),现在,请大家猜一猜,它们分别拿的是什么,看谁猜得最准?(学生猜,有两种可能)
师:这两种情况,到底是哪一种呢?你们能确定吗?生:不能。
师:请听老师的提示,A同学拿不是熊猫。你现在能猜出来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了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吗?
生:A同学拿的不是熊猫,就一定拿的是小狗。
师:那么B同学手中的小动物是什么?
生:因为A同学拿的不是大熊猫,那么大熊猫就在B的手上。
两名学生亮出小动物,揭晓答案。
师:想不想再猜?生:想。
大屏幕出示。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两本书。
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很顺利的猜出结果。
师:刚才我们玩了两个猜一猜游戏,一个是猜小动物,另一个是猜书,猜得都是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对于刚才猜一猜的游戏,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我们是怎么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在猜的时候,我们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经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推理。
二、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
师: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
师:想好的同学在题纸上连线,连好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另外2种,小丽又说她没拿数学书,她肯定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师:这次他们猜的不是2种物体了,是几种?(3种物体)。
师:猜3种物体时,应该怎么猜呢?
师:猜3种物体时,先确定一种,再猜另外的2种,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了,是不是?
三、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有方法的去猜测和推理,你们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完成第109页“做一做”。
要求:第1题让学生读一读后在教科书上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一生上台讲解。
完成111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完成后重在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拍了多少下”,为什么?
3、创设游戏。
生以4人小组,拿3张动物卡片,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同学们猜一猜。
请2组同学表演。
四、拓展练习。
猜4个人的。
四个小朋友分别叫芳芳、其其、小冰、小宇.芳芳在最后,其其在小冰和小宇之间,小冰不是第一。那么你知道谁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吗?
生猜。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今天我们玩了好多“猜一猜”的游戏,这些都是简单的推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稍复杂的推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们一定会利用推理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
推 理
教学反思
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是和人们的认识相一致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推理到间接推理。 二年级学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