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唐代以前,南方一直处于“水耕火耨”的粗放经营阶段,即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水稻,不用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备,水稻移植技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这一变化( )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定型
B.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增加了国家的生产性投入
2.古代传说中有许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他们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历史上确有其人
B.他们是神话传说的人物,历史上没有其人
C.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集体记忆
D.他们的事迹体现部落联盟分工合作的史实
3.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
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4.如表,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农书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
(1149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
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
(1273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
究对象
王桢《农书》
元仁宗皇庆二年
(1313年)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叙,都
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A.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B.农耕技术基本成熟
C.新兴王朝走上正轨
D.游牧民族融入华夏
5.如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
记述
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
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
A.普遍使用耦犁耕作
B.铁制生产工具推广
C.犁耕技术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6.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7.如图片是江苏地区图一泗洪和图二睢宁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从中可以得出的是( )
A.两副拓片中耦犁均有一人牵牛一人扶犁
B.东汉时期牛耕已经普及到江苏地区
C.江苏地区已经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D.农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
8.广西出土的一件西汉初期《东阳田器志》木牍上,记录了当地使用来自吴国东阳地区(今江苏)的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的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汉朝各地( )
A.农业生产力水平都有提高
B.铁质农具的制造各有千秋
C.封建生产关系已普遍建立
D.土地开发与兼并急速发展
9.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特别是铁犁坚固锋利、
配件齐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家庭手工业发展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说明铁制农具使用广泛
D.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10.据考证,唐代发明的曲辕犁属于长曲辕犁;而宋代的犁,犁辕缩短,体量减小,结构进一步简化,与唐代的曲辕犁相比,显得更轻巧。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犁耕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
B.曲辕犁日益向北方推广
C.精耕细作的农业开始形成
D.土地经营状况更加分散
11.如图所示为宋代的一种收获农具,《农书》记载该农具“夫笼、钐、绰三物而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剩
B.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
C.耧车得到一定的推广
D.男耕女织协作生产形成
12.《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国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咀铸锄斤,试诸壤土。”《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叉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
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13.汉武帝时,白渠建成,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黄河支流)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表明当时( )
A.大规模治理黄河水患
B.兴修水利以发展农业
C.开凿运河向京师运粮
D.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
14.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以灌溉田地一万余顷;在关中地区修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田地年年丰收。其旨在( )
A.继续推行黄老之学
B.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
C.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15.明朝洪武到万历年间,四川人口增长了约18万户。与此同时,通过“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四川兴修水利的结果如表,表格的信息说明( )
水利设施
井研
江津
成都
间州
水塘
450
575
121
864
河堰
11
8
A.务实的制度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的政策保障农业经济稳定
C.水利兴修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D.人口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人地矛盾
16.“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弦索通缴轮前旋鼓,掉枝一例随转。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该发明( )
A.是东汉太守杜诗所创制的水力鼓风装置
B.在明清时广泛应用于冶金和制陶等行业
C.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供了证据
D.使煤炭的能源效用因自然力充分发挥
17.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
18.妇好(约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商王武丁的王后,她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现存甲骨文献中频频出现她的名字,仅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有200多次提到她。关于同一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国家政治垂直管理
C.政府重视蚕桑生产
D.商王实现权力集中
19.如图是汉代的大口盐井。图的左方是盐井,井上有有蓬的高架,共分三层,架上装置滑车挂着皮囊,四人正提取盐。该图反映了汉代( )
A.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
B.盐铁官营的社会背景
C.井盐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D.制盐业的规范操作流程
20.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折射出( )
A.货币地租成为主要形式
B.商品交换日益普及化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强化
D.民营手工业地位提高
21.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1次,每次不超过3个月。1562年,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这一规定(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③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
④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鼎、圭是工商食官制度下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君,几乎不在市场流通,但在考古中发现,春秋时期的庶民墓葬中普遍出现用鼎和石圭陪葬。这说明当时( )
A.传统礼制彻底破坏
B.官营手工业出现商品化
C.世俗奢侈之风盛行
D.官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23.《吕氏春秋》中对工匠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的记载。在《秦律》中,工匠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据此可知,古代这些“物勒工名”的举措( )
A.有利于保障手工业品的质量
B.导致古代工匠地位十分低下
C.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始于先秦
D.反映出秦朝重视工匠的管理
24.如表是关于北宋汴京燃料的不同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
记述
出处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宋人庄李裕的日记《鸡肋编》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赐在京诸班直诸军厢主以下至剩员以上,柴炭各差……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
《宋会要稿?礼》
大观二年(1108年),朝廷又“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屦、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juān,免除)其税”
《宋史?食货志》
A.汴京燃料构成以煤为主薪柴为主
B.煤炭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中
C.汴京燃料构成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D.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适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董仲舒
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德教”,认为“天任德不任刑”,主张教化;在义利观方面,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熹
以“理”或“天理”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主张“格物致知”;编著《四书章句集注》,重新解释四书;提倡幼儿儒学教育,编撰《童蒙须知》等儒学启蒙著作。
黄宗羲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提倡“工商皆本”、“重定天下之赋”;思想来源多方面,如《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儒学发展“承传创新”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是民同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役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エ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已经开始。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中国经济史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即在手エ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摘编自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タ,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且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エ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间手工业大发展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省份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总计
唐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237
宋
20
11
25
20
2
17
14
302
56
402
44
21
5
939
提取表中的信息,并对宋代的变化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水稻,不用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备,水稻移植技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
【解答】劳动集约是精耕细作的重要特征,即投入较多的劳动量,材料中隋唐统治者提倡向土地多投入劳力,多投入肥料,深耕细作,有利于精排细作农业的发展,故B正确;
A项发生在西汉的时期,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
生产性投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变情况,演进材料“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信息显示先民征服自然的措施,故C正确;
确有其人与没有其人均说法绝对,故排除AB;
“现部落联盟分工合作”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关键词有:河北、河南。
【解答】题干显示河北、河南地区铁农具使用普遍,故C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牛耕技术推广情况,故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手工业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都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解答】材料体现随着元朝政权在南北方的统一,南北方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为农书内容的总结涉及南北方奠定了基础,因此,后期农业典籍内容发展到南北方兼顾,体现政权统一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故选C项。
单单从农业典籍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扩大并不能得出文化专制的结论,文化专制更多的是指思想统一和专制,因此,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农耕技术在唐朝曲辕犁出现后即基本成熟,故排除B项。
游牧民族融入华夏早于宋元时期,且元朝蒙古族不能代表所有游牧民族,选项表述以偏概全,故排除D项。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犁耕法从西汉的牛三人”,王莽“新朝”的“二牛二人”发展到东汉时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这说明犁耕技术不断提高。
【解答】A.结合材料,在新朝和东汉时期不是使用耦犁,故A项错误;
B.材料不能体现铁制工具推广,故B项错误;
C.从材料可知汉代的犁耕法从西汉的牛三人”,王莽“新朝”的“二牛二人”发展到东汉时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这说明犁耕技术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
D.材料不能显现铁犁牛耕使用的范围普及全国。故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汉代牛价很高”“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解答】材料反映了汉代粮食价格较低,但是牛价格过高。依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可知,汉代采取铁犁牛耕的方式,但农民收入不足以买到牛,使得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推广受到了阻碍,故D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田庄经济对粮食增产的推动,故A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粮食的价格,不能证明当时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错误。
材料反映的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受到了阻碍,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江苏地区图一泗洪和图二睢宁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解答】A项题干表格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江苏地区图一泗洪和图二睢宁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项“普遍”说法片面,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情况,依据材料“记录了当地使用来自吴国东阳地区(今江苏)的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的情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记录了当地使用来自吴国东阳地区(今江苏)的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的情况”信息显示铁质农具种类较多,说明铁质农具的制造各有千秋,故B正确;
题干只涉及吴国东阳地区,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力水平都有提高”的结论,故排除A;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D。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等信息比较好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铁农具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的一
套完整的农具体系齐全,这适应了秦汉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
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B;
材料只是反映了农具类型齐备,不能说明铁制农具使用广泛,排除C。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体量减小,结构进一步简化,与唐代的曲辕犁相比,显得更轻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信息显示,唐代创制的曲辕型到宋代时变得更加轻巧,这说明宋代的型更适宜小块土地的耕作,因此反映了土地经营更加分散,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曲辕犁技术的改进,而不是新发明,排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地域,也就无法说明其日益向北方推广,排除B项;
精耕细作的农业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于宋代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夫笼、钐、绰三物而事”“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
【解答】根据材料“夫笼、钐、绰三物而事”“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的农具是把笼、钐(很长的大镰刀)、绰组成,并且用途多样,说明农具配套使用提高功效,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农具,没有涉及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耧车相关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配套使用的农具有利于提高效率的问题,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并且男耕女织协作的生产方式不是宋朝形成,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叉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
【解答】材料体现了耕作工具由原始农业的未耜工具到金属工具的进步,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问题,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割据混战,排除C。
自给自足的含义是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泾水(黄河支流)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黄河支流)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大致意思是:开垦者的铁锨举起多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生长,京师众多人口的衣食,全靠这条渠水啊!据此可知题干强调的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与开凿运河无关,故排除C;
依据题干“长我禾黍”信息可知,“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说法证据不足,故排除D。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题干体现的有为而治,故排查A;
题干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排查C;
题干与儒家思想无关,排查D。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四川地区以“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促进水利工程兴修(助推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快等,反映出务实的制度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政策及其对农业经济的稳定作用,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水利兴修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C项错误;
人地矛盾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用水激转下轮”“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用水激转下轮”“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记载的是冶铁所用的水排,是东汉太守杜诗所创制的水利鼓风冶铁装置,故A项正确。
这种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早在三国时期已广泛应用,故排除B。
该工具出现于东汉,与明代相隔1000多年,故排除C。
东汉时期,冶铁燃料仍是木炭,故排除D。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故A正确。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中央集权在秦朝正式建立,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妇好是商王武妻子,其作为女性的形象多次出现,反映出政府重视蚕桑生产,因为女性与蚕桑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C正确;
A项是商鞅变法提出的,排除A;
商代没有垂直管理,也没有集权,排除BD。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依据材料“架上装置滑车挂着皮囊,四人正提取盐”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图的左方是盐井,井上有有蓬的高架,共分三层,架上装置滑车挂着皮囊,四人正提取盐”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题干反映了井盐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故C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田庄经济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
题干不能显示是否是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
D项“规范”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排除。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情况。
【解答】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民营手工业地位提高,D项正确;
ABC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发展情况。依据材料“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信息体现对工匠的人身自由限制放松,这有利于工匠自主创业;“一律改为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①④正确;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②;
“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与明世宗规定不符合,故排除③。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几乎不在市场流通”“庶民墓葬中普遍出现用鼎和石圭陪葬”。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官营手工业产品基本不在市场流通.而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官营手工业品中的鼎和硅在唐民墓葬中比较普遍,说明官营手工业产品出现商品化,故选B项。
由材料可知该现象的出现表示礼制被破坏,但“彻底”一词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表达的是随着官营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庶民也能够使用贵族物品,不是世俗奢侈之风盛行,故C项错误。
材料内容和手工业规模没有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依据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等信息表明对工匠行为有严格的限制,有利于保障手工业品的质量,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工匠的地位,排除B。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工匠管理情况,故排除D。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柴炭……蠲(免除)其税”。
【解答】从材料中的“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柴炭……蠲(免除)其税”等信息可得出,使用薪柴的数量多,而且其地位重要,这反映出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煤和薪柴的主辅关系,故排除除A。
B项“广泛”的说法夸大,故排除B。
材料不能体现变化的“革命性”,故排除C。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商鞅变法的内容。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两幅图片内容分析;第二问结合商鞅变法概括;第三问结合儒家的发展历程归纳。
【解答】(1)信息:根据材料可知,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
(2)措施及作用:结合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及作用进行作答即可,如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关于本题作答可结合儒学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理学的兴起及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信息: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关系:铁器的使用是当时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表现,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措施及作用: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理解:从春秋时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形成,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例如:在传统儒学受到挑战时,能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儒学新学派一理学。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能够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已经开始”及“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度除匠籍制度,民间手エ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及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及材料三中“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推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可得出可知,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根据材料一中“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已经开始”可得出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纺、织分离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的角度进行归纳。经济因素:根据材料一中“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度除匠籍制度,民间手エ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可得出明清时期匠役制度的变革和废除,使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日益宽松;自由手工业者数量不断扩大,増加了手工业发展的劳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紧荣,进一步开拓了工业发展的市场;
(2)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可得出手工工场规模大,数量多;根据材料二中“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可得出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劳动力充足、传统科技发展的角度进行归纳。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可知,重工业发展缓慢、中国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思想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故答案为:
(1)特点: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部分地区出现耕、织分离和纺、织分离的现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因素:明清时期匠役制度的变革和废除,使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日益宽松;自由手工业者数量不断扩大,増加了手工业发展的劳动力;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紧荣,进一步开拓了工业发展的市场;
(2)有利因素:手工工场规模大,数量多;劳动力充足;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传统科技的发展。
原因:重工业发展缓慢;中国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27.【分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唐、宋水利工程的变化情况,理解图表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可知,唐朝时期水利工程总数是237,宋代水利工程总数是939,故信息: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增加;宋朝时期,南方水利工程,如安徽,唐朝时期是12,宋朝是14;江西唐朝时期是20,宋朝时期是56,这说明南方增幅大;表中信息“唐朝时期北方如陕西是32,宋朝时期是20;山西在唐朝时期是32,宋朝时期是25;“这反映了北方略低于唐朝。
说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水利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
故答案为:
信息: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增加;南方增幅大;北方略低于唐代。
说明:自唐中期以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生产(水利)技术进步,推动南方水利工程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