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00年,英国仍大量进口印度棉织品,以至于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印度棉织品必然为本国之大害,它消耗国家财富,夺去人民工作,禁止继续输入。”然而到了1800年,第一批英国棉布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到1837年就猛增到6400万码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推行重商主义
B.印度棉织品价廉物美
C.英国经济结构巨变
D.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英国在采掘、冶铁、保险、银行,酿酒,食品及金属加工制造等行业中出现了一些雇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股份制公司。1855
年,英国认可了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1862年,英国颁布了股份公司法。英国股份制的推行( )
A.促进了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
B.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
C.推动了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
D.利于蒸汽机在各行业的推广
3.据统计,1811年英国1/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下降为不足1/5。这表明英国( )
A.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B.海外殖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萎缩
D.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
4.如表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综合表可知,在此期间,英国( )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蓝
领
阶
层
农业工人
17.18
29.04
69
白
领
阶
层
政府公务员
787.9
234,87
197.6
棉纺业工人
35.96
58.64
63.1
神职人员
91.9
267.09
190.6
造船业工人
38.82
64.12
65.3
律师
231
1837.5
695.5
煤矿工人
22.94
44.44
93.7
专业学者
137.5
479
248.3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
D.白领阶层控制着经济命脉
5.18世纪中叶,各种学会在英国各地纷纷出现,如伯明翰太阳学会、曼彻斯特学会等,学会会员都是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自己的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使英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普及。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为工业革命开展准备了条件
C.推动了英国启蒙思想的产生
D.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6.与都铎王朝时代不同,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反圈地斗争虽仍然普遍,但反圈地者大多不反对圈地本身,而是反对圈地议案中的某些条款,如不同意圈地委员由庄园领主和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任命,反对给予圈地委员每天两几尼的报酬等。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B.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
C.普选制度的最终确立
D.民众素养的普遍提高
7.1624年,英国制订法律规定:“当任何人利用他自己的费用和企业,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和发明,确实把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促进了贸易,有利于王国,可以授予他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保护,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这表明当时英国政府( )
A.保护工商业的合法经营
B.极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C.借助立法保护发明专利
D.高度重视资本主义经济立法
8.1750年时,一方面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并且英国工人的工资上涨很快,另一方面英国是煤炭的富集国和生产国﹣﹣其煤炭价格相对欧洲大陆便宜很多。材料反映出英国( )
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具备了改良蒸汽机的便利条件
C.与欧洲大陆的矛盾激化
D.各生产要素成本比欧洲大陆高
9.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变局”实质反映出( )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B.两人呼吁清廷革新图强
C.外来入侵冲击国人夷夏观念
D.国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10.洋务企业经费由官款拨充,制造出来的产品,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并不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也不是着眼于赚取利润。在经营管理方面,仍沿用封建衙门的那套方式,官场腐败的种种陋习,被照旧移用到企业内部。这表明( )
A.清朝急需变革政治制度
B.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C.洋务企业并非近代企业
D.洋务企业封建色彩浓厚
11.如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近代工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时间
创办人
企业名称
备注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军事工业
1865年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1872年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工业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汉阳枪炮厂
洋务派创办第一家官营钢铁厂
A.核心内容发生质的变化
B.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C.求富思想与日俱增
D.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2.1868年,江南制造局造出第一艘轮船“恬吉号”。曾国藩奏称:“从前上海洋厂自制造轮船,其汽炉、机器均系购自外洋,带至内地装配船壳,从未有自构式样造成重大机器、汽炉全具者”,恬吉号则不然,“其汽炉、船壳两项,均系厂中自造,机器则购买旧者修整参用”。这表明江南制造总局( )
A.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B.掌握了完整的制造能力
C.注重先进技术引进
D.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13.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先后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原定以15年为期,学成回国,由于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由此说明了( )
A.清朝统治基础出现动摇
B.留学教育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C.近代化受制于传统观念
D.留美学生受到清政府有效管理
14.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据此可知( )
A.西方成为中国社会转变的决定因素
B.中国社会转型与救亡图存产生共鸣
C.西方思想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可
D.政治领域的近代化是这一时期主导
15.周家炉是东北民族工业的鼻祖。如表叙述了其在近代前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周家炉的发展演变折射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 )
时间
发展概况
1907年
周氏兄弟出资在大连开设一间铁匠铺,专门制造马蹄铁钉和马车修配业务,生意兴隆。
1910年
改名为顺兴铁工厂,研究榨油机及相关设备。周氏兄弟在抚顺购地2000亩开办煤矿。
1911年
出资购置机床130多台,更新全厂机械设备。
1912年
投资在哈尔滨、营口建立振兴铁工厂。
1913年
顺兴铁厂已有木样厂,翻砂厂、车床厂、虎钳厂、铆铁厂、打铁厂等各分厂。并在东北最先使用电焊接和瓦斯焊接等先进技术。
A.已出现垄断组织
B.工业体系较完备
C.发展环境较优越
D.发展态势较迅速
16.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鉴于“各勇营亦皆习用洋枪,均须购自上海洋行,价值既贵,而道路转运,费亦不赀,并恐不免有受洋行欺骗之事”,奏准自设枪炮厂以供川军之用,1877年在成都设四川机器局。丁宝桢此举( )
A.有利于近代工业的自强自立
B.使政府摆脱了对洋行的依赖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时代潮流
D.增强了近代工业市场竞争力
17.如图的两幅为近代南宁进出口大宗商品比例图(1907—1931年)。图表内容反映出近代南宁( )
A.经济出现半殖民化趋势
B.民族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C.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
D.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18.天津第一家近代大型的机器面粉工厂是由曾任长芦盐运使的朱勤斋与日本三井洋行的森格联合创办的寿星面粉公司。初创时适逢天津市场的欧洲进口洋粉锐减,发展迅速;时隔几年,由于有日商背景,寿星面粉公司的面粉大量积压,生产停滞,业务陷于瘫痪。导致寿星面粉公司业务陷于瘫痪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
1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初步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棉纺织厂的兴办,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并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和发展。农民家庭纺织业对机纱的需求又增加了近代棉纺业的生命力。这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B.工业进步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侵略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958年,山东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336707人次增加到264O000人次,提高了684%。浙江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由原来的475141人次增加到2385705人次,比原来提高402%。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B.图书馆领域积极贯彻双百方针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图书馆领域
D.人民群众的图书借阅热情高涨
21.刘豁公的《上海竹枝词》中写道:“有美姗姗入电车,座中争起示谦虚。皤然一老当门立,众客缘何不让渠。”电车中给女性让座,而忽视了对男性老者的照顾,刘豁公对此情形表示不满。下列各项与该情形无关的是( )
A.西方的绅士礼节传入导致的一种新风尚
B.1906年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上海社会风俗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的转变
D.中西习俗碰撞冲击了民众的固有观念
22.如图是晚清画家吴昌硕1918年的画作《岁朝清供图》。“岁朝清供”是以清雅之物入画,迎接新岁,寄托吉祥寓意,祈祷来年平安顺遂的画作。此作由红梅、水仙、蒲草、果蔬等诸品花果与各种秀石文玩组成,并辅以题跋、印章,笔墨遒劲古拙。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
B.受到近代西方绘画风格影响
C.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D.旨在歌颂太平盛世局面
23.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中国的交通工具日新月异。阅读如表,分析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领域
出现时间
最早地点
人力车
1874年
上海
有轨电车
1906年
天津
公共汽车
1924年
上海
地铁
1969年
北京
磁悬浮列车
2003年
上海
①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
②牵引动力由人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③各种层次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④人力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截至2005年3月,我国东部地区的移动电话用户占了总用户的51.94%,中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7.49%,西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0.57%。由此可推知( )
A.地方政府应在电信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B.东部地区电话市场趋于饱和
C.中西部地区电信事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D.我国电信事业发展规模庞大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0年﹣1900年德国铁路里程(公里)
年份
1840年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里程
469
55856
11089
18876
42869
51678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德国铁路建设开始起步,多以私人投资为主。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辆产自国内,在德国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到50年代末绝大多数农民获得了自由。由于德国铁路的投资回报利润相当高,19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该项事业,普鲁士铁路占到整个里程数的61%,从而控制了全德铁路网的运营。1861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已增加到了300家,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70年代后,德国积极利用新的发明,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到20世纪初,德国的铁路线长度和增幅相对缩小,但以国家为主的铁路建设的纯投资额,增幅仍然在每十年一倍以上,主要是增加军事需要的铁路建设。
﹣﹣摘编自《现代化视阈下的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铁路里程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自强运动虽然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第一,大多数制造局、船政局、机器局、学堂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在哪里最有可能获得洋人的帮助;这些事务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广州和汉口等大都市的发展。第二,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人阶级。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邓小平不仅把广东和福建的特区看成出口加工区,他还有更大的考虑。他要建设的是工业、商业、农业、畜牧业、房地产和旅游业完备的综合性大都市。这些特区可以对各种办事方式进行灵活的试验。现代管理制度不但能改善中国的企业,而且可以为党政机关所用,使之变得更有效率。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第41号文件说,4个特区将“实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制度和政策。经济特区将主要受市场调节”。
﹣﹣摘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强运动”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从企业所有制的角度说明“自强运动”创办之企业的外在形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的角度阐述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内容选自刘宗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部分目录
第十七章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一节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节文学
第三节绘画和雕塑
第四节自然科学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个人的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建议明确,理由论证充分,运用史实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到了1800年,第一批英国棉布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到1837年就猛增到6400万码了”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发生后,机器大工业推动英国社会生产力发生飞跃,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廉价的棉织品迅速涌入印度市场,故C项正确;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英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19世纪前期的印度仍处于农业社会,传统的手工棉织品不能与英国的机器棉织品竞争,排除B项;
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是出现材料所述情况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股份公司制度有利于企业融资募得资金,能够促进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工业革命前,创办股份制公司属于资本的积累,不属于资本的原积积累,故C项错误;
保险、银行等行业不需推广蒸汽机,故D项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1811年英国1/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下降为不足1/5”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中“1811年英国1/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下降为不足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反映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劳动力不足无关,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萎缩”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
【解答】依据表中的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A项正确;
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
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工资都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改善,故C项错误;
在工业革命时期,控制经济命脉的是工业资产阶级,不是白领阶层,故D项错误。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各种学会在英国各地纷纷出现,如伯明翰太阳学会、曼彻斯特学会等,学会会员都是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自己的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使英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普及”。
【解答】18世纪中叶,众多科学团体和高校在英国出现,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B正确;
A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
17世纪英国就已经产生了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
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众从圈地运动中获得的实际收入增加,故选A项;
根据“反抗斗争仍然普遍”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排除B项;
英国普选制度最终确立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排除C项;
民众素养的提高与维护经济权益的斗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保护”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保护”可知,当时英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专利,这说明其借助立法给予发明专利肯定,故C项正确;
材料有保护工商业的合法生产经营,但是强调的重点是对技术的保护,故排除A项;
“极力推行”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题干时间是“1624年”正处于都铎王朝的封建统治时期,故排除D项。
故选:C。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生可根据材料“英国工人的工资上涨很快,另一方面英国是煤炭的富集国和生产国﹣﹣其煤炭价格相对欧洲大陆便宜很多”分析。
【解答】材料表明18世纪中期英国的劳动力价格高,这使得用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当时蒸汽机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英国煤炭价格相对便宜很多,这就为瓦特改良蒸汽机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英国的劳动力价格和煤炭价格的情况,无法推断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C项排除;
D项与材料“煤炭价格相对欧洲大陆便宜很多”不符。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康有为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筹议海防折》”“《上清帝第一书》”、“真非常之变局也”。
【解答】从材料“《筹议海防折》”以及“《上清帝第一书》”、“真非常之变局也”,可以看出两人从各自的角度(兴办洋务与改革维新)呼吁清廷革新图强,故B正确;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排除A项;
C项夷夏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
日本全面侵华,举国抗战,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排除D项。
故选:B。
10.【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洋务企业经费由官款拨充,制造出来的产品,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并不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也不是着眼于赚取利润。在经营管理方面,仍沿用封建衙门的那套方式,官场腐败的种种陋习,被照旧移用到企业内部”。
【解答】材料说的是,洋务企业在经费来源、产品销售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浓厚的封建色彩,故D正确;
材料只说了洋务企业的弊端,没有涉及政府政治改革和统治危机的内容,排除A、B;
洋务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是近代企业,排除C。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近代工业”。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近代工业,既有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军事工业,又有以“求富”为目的创办的民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民用工业的创办,除了弥补军事工业的不足之外,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分洋商之利”,求富目的与日俱增,故C项正确;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核心内容未发生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是列强创办的,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解答】根据所学,江南制造局是近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工企业,不是民用企业,排除A;
根据所学,“完整”一词不合历史实际解释,排除B;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局就是在学西方先进制船技术上不断发展的,故选择C;
根据所学军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抵抗商品倾销而是富国强兵,排除D。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由于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解答】材料指出顽固派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于是撤回,并未涉及到留美幼童思想观念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动摇,故A错;
留美幼童是清政府发起的,并未涉及到主权丧失,故B错;
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留美幼童被提前撤回,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故答案为C;
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留美学生日常的具体管理,故D错。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
【解答】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可知,西方入侵使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变,中国开始借助西方的思想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B正确;
西方人侵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变产生了影响,但并非“决定因素”,排除A;
西方成为中国仿效的榜样,并不意味着西方的思想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可,排除C;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仿效西方主要体现在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而政治领域的近代化是指维新派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D。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周家炉从一间铁匠铺在几年间发展成为拥有木样厂、翻砂厂、车床厂、虎钳厂、铆铁厂、打铁厂等各分厂,使用电焊接和瓦斯焊接等先进技术的集团式工厂,说明周家炉发展迅速,D正确;
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周家炉的发展迅速,不能说明出现垄断组织、工业体系完备和发展环境优越,排除ABC。
故选:D。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了1877丁宝桢组建四川机器局,生产枪炮以供军需。结合所学可知,四川机器局是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其有利于近代工业的自强自立,故选A;
政府并没有对洋行依赖,故排除B;
实业救国思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创办的军事工业,其产品不对外,所以与近代工业市场竞争力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可以看出进口的大部分是工业产品,而出口的大部分是原材料,说明这一地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采集地,明显可以看出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趋势;
B.从材料可以看出出口的基本上是农产品和原材料,所以并不能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
C.材料信息看不出政府的政策;
D.体现出进出口贸易完全被外商垄断,选项表述太绝对了。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与日本联合创办的寿星面粉公司初创时适逢天津市场的欧洲进口洋粉锐减,发展迅速,是因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一次高峰;一战后,由于巴黎和会上列强承认了日本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由于有日商背景,寿星面粉公司的面粉大量积压,生产停滞,业务陷于瘫痪,故C项正确;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还没有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材料无关,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才放宽了办厂限制,故B项错误;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日本占领天津,不可能因有日商背景而使寿星面粉公司业务陷于瘫痪,故D项错误。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棉纺织厂的兴办,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农民家庭纺业对机纱的要求又增加了近代棉业的生命力”。
【解答】从题中信息“以上海为中心的棉纺织厂的兴办,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农民家庭纺业对机纱的要求又增加了近代棉业的生命力”等可以得出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农业的进步是相互促进的,故选B;
A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并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排除;
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列强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CD。
故选:B。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社会生活,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山东省和浙江省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目标,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图书馆领域,使得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猛增,故C项正确;
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增加,并不能体现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双百方针”,故B项错误;
图书馆的借阅工作指标增加,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图书借阅热情高涨,故D项错误。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考生可根据材料“有美姗姗入电车,座中争起示谦虚。皤然一老当门立,众客缘何不让渠”分析。
【解答】材料中描述的是电车内部发生的事件,无法得出有轨电车在上海建立的时间,B符合题意;
材料“电车中给女性让座”体现了西方的绅士礼节,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让座现象体现了上海社会风俗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的转变,故C不符题意;
材料中的让座现象体现了中西习俗碰撞影响了民众的观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和文艺事业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是以清雅之物入画,迎接新岁,寄托吉祥寓意,祈祷来年平安顺遂的画作。此作由红梅、水仙、蒲草、果蔬等诸品花果与各种秀石文玩组成,并辅以题跋、印章,笔墨遒劲古拙”可以看出,既体现出高雅的寓意,又体现出生活气息,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C正确;
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C。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进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和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①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从时间上可以体现出来,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比其他地区要找,这和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②牵引动力由人力向机械动力演进,从材料中的人力车像磁悬浮列车转变可以看出来;
③各种层次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从材料中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可以体现出来;
④人力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通讯事业对生活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中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7.49%,西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0.57%”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7.49%,西部地区占总用户的20.57%”说明我国中西部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故C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地方政府占主导,排除A;
“51.94%”并不能说是饱和,排除B;
D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只是强调了各地所占比例,看不出规模庞大,排除D。
故选:C。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第一小问要结合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德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1840年—1900年德国铁路里持续增长,根据材料二“……1861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已增加到了300家,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70年代后,德国积极利用新的发明,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铁路里程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可知1870以后的铁路里程远远超过1870年以前的铁路里程,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铁路里程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德意志由分裂到统一,对铁路建设的需求增加;普法战争的胜利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资源;根据材料二“……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到50年代末绝大多数农民获得了自由……”,可得出,德国铁路里程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封建束缚减轻,为铁路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2)根据材料二“……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辆产自国内……1861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已增加到了300家……”,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特点是:从依赖国外设备到自主生产;根据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德国铁路建设开始起步,多以私人投资为主……19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该项事业,普鲁士铁路占到整个里程数的61%,从而控制了全德铁路网的运营……”,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特点是:早期私人投资为主,后期国家投资为主;普鲁士居于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由于德国铁路的投资回报利润相当高,19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该项事业,普鲁士铁路占到整个里程数的61%,从而控制了全德铁路网的运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影响是: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的经济交流;推动了普鲁士领导国家完成统一;根据材料二“……1861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已增加到了300家,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影响是:促进了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70年代后,德国积极利用新的发明,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影响是:加速了工业革命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二“……到20世纪初,德国的铁路线长度和增幅相对缩小,但以国家为主的铁路建设的纯投资额,增幅仍然在每十年一倍以上,主要是增加军事需要的铁路建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德国铁路建设的影响是:为20世纪德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
(1)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德意志由分裂到统一,对铁路建设的需求增加;普法战争的胜利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资源;封建束缚减轻为铁路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2)特点:从依赖国外设备到自主生产;早期私人投资为主,后期国家投资为主;普鲁士居于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的经济交流;推动了普鲁士领导国家完成统一;促进了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工业革命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为20世纪德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条件。
26.【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来解答。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需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及影响来解答。
【解答】(1)积极影响:根据“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可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根据“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人阶级”可知,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有三种形式,即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2)特点:根据“邓小平不仅把广东和福建的特区看成出口加工区,他还有更大的考虑。他要建设的是工业、商业、农业、畜牧业、房地产和旅游业完备的综合性大都市”可知,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根据“实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制度和政策。经济特区将主要受市场调节”可知,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故答案为:
(1)积极影响: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都市发展;工人阶级兴起)。
外在形式:有三种形式,即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2)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7.【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产生,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第十七章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可知文章内容和19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有关,据此可提出修改意见是第一节后面添加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内容。关于阐释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背景、标志、影响及实践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
我认为可在第一节后面添加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内容。
理由:19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不仅产生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时也出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先后兴起了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世纪后半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据此,我认为应在第一节后面应该添加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