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1950年与1990年美国就业人口分布所占比例比较示意图。它反映出美国( )
A.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社会分工日趋合理化
C.知识经济成发展主流
D.农业发展呈衰退趋势
2.新中间阶层是在传统的中产阶级之外又崛起的一个由中级官员、中级职员和第三产业的业主所组成的阶层。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国家
新中间阶层人数
占就业人口比例
1950
美国
516万
8.9%
1970
美国
1105万
13.6%
1950
德国
144万
6.6%
1970
德国
233万
9.0%
A.经济政策调整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B.第三产业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固化
C.意识形态领域对峙影响人口结构
D.知识经济兴起推动人口结构转型
3.有学者认为:以3D打印为标杆的新兴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更适应个性化、高端化的需要,并且能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有可能使日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能( )
A.使非西方国家丧失全球贸易优势
B.引起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C.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
D.引起新一轮科技大发展扩张
4.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人类生活方式转变
C.新技术革命推动
D.经济全球化的扩展
5.观察如图统计示意图,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B.战后德国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C.欧盟建立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6.1920﹣1970年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美国、德国(联邦德国)和瑞典1920﹣1970年的批发价格(1950=100)图中20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在高位中稳定上升的原因是(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④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3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B.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C.新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工人结构变化
D.科技革命带来阶级关系变化
8.据统计,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30%降至2002年15%以下。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就业问题在美国社会十分严重
B.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工业衰落
D.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美国主导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与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协作,为陆军计算炮击表,但机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方案应运而生,并得到军方的支持,最终获得成功。该事例说明( )
A.战争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B.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战争的规模扩大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
D.科技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10.如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柱形图。据此推断,美国( )
A.知识经济推动工业发展
B.产业结构顺应时代发展
C.第三产业规模趋于稳定
D.福利国家政策不断完善
11.核武器是威慑武器,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核大国与核小国的区别,而信息技术如同核技术一样,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均衡器”的作用。据此可知,新科技革命( )
A.消除了世界性大战的爆发
B.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C.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D.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12.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 )
A.三次科技革命都脱离了生产实践
B.“机械化”是指电力的广泛应用
C.“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D.“个性化”是指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
13.1948年,法国工程师沙弗尔进行了一次录音实验,将收集的铃声、钟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叫声、人们的窃窃私语声等,用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加入回声混响效果,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从而开创了一种新音乐形式﹣﹣具体音乐,并很快在欧美流行。这一创作形式( )
A.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B.突出了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C.融汇了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D.说明了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
14.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
A.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5.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材料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16.下图是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数量统计表。造成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1800
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984年
大城市数量
0
2
10
29
142
225
A.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进程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民
D.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7.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异端显现
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流动
18.2019年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 )
A.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B.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媒介
C.互联网让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
D.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19.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科技成果。据此可知( )
年份
成果
年份
成果
1960
“东风号”万吨远洋货轮下水
2003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96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12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1970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17
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顺利发射
1983
“银河1号”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2018
“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发射
A.中国科技发展一直遥遥领先
B.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科技持续创新
C.政府科技普及工作初见成效
D.“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发展
2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大声疾呼:“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从材料可知邓小平( )
A.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B.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
D.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21.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称:“在短短几十年中,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鼓励本土创新,并加入了全球知识产权引领者的行列。2017年中国国内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量都位列全球第﹣,有力推动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的增长。”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主要是基于( )
A.中国教育发展带动专利申请增加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迅速
C.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量逐年上升
D.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活动
22.“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对新华社这一新闻分析正确的是( )
A.当时特别突出科技成果的政治意义
B.中国开始迎来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
C.这一卫星是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D.此时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拉近了
23.面对国内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发展任务,我国仍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东风﹣2A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实现了核爆炸。据此推知,当时( )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发展国防工业是首要经济任务
C.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
D.国际地位提高促进了科技发展
24.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能源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电气时代的演变过程。
﹣﹣《全球能源互联网》
材料二: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需要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产生温室气体……构成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继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具体地说……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化石能源为主向碳中性能源、低碳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转型。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能源结构完成第一次大转变(从以薪柴为主到以煤炭为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类能源结构第二次大转变的情况(时间、内容)以及影响其转变的科技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根据全球能源发展历程,说明能源消费与社会发展、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未来人类能源发展勾勒愿景。
26.材料一
1956年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近几年的建设事业中,不只是一些特别重大的复杂的技术,就连某些比较一般性的问题,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还必须依靠兄弟国家的帮助。”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
材料二
随着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加强科学技术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被列入科技工作十项具体任务之中,我国政府从技术经济政策角度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所需的物资、经费给予积极支持。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强调科技政策的走向是“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也鲜明地提出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两则材料均摘自温兴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同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从美国购买技术专利和成套技术设备的发展动态表 (单位:百万美元)
项目
年份
项目
金额
项目指数
变动指数
金额
变动指数
1973
8
100
202.95
100
1974
0
0
0
0
1975
2
25
39.45
19
1976
2
25
1.45
1
1977
0
0
0
0
1978
6
75
63.85
31
1979
5
63
18.33
9
1980
22
275
261.83
129
1981
20
250
31.93
16
1982
26
325
130.45
64
4983
47
588
178.58
88
1984
88
1100
191.95
95
1985
138
1725
692.32
341
1986
170
2125
656.70
324
1987
119
1488
673.45
332
1988
101
1263
255.52
125
﹣﹣摘编自孙海顺:《从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特点看中国的技术进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题目进行合理论述和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生可结合材料中1950年与1990年美国就业人口分布所占比例比较示意图进行分析。
【解答】据图片信息可知,199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农业、工业的就业比例下降,而服务业所占比例迅速增长,A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分工是否合理,B错误;
材料只是强调农业、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未体现知识经济发展为主流,C错误;
据图片“就业人口分布所占比例”,不能推断农业发展呈衰退趋势,D错误。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和西方“福利国家”,考生可结合材料“传统的中产阶级之外又崛起的一个由中级官员、中级职员和第三产业的业主所组成的阶层”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新中间阶层是在传统的中产阶级之外又崛起的一个由中级官员、中级职员和第三产业的业主所组成的阶层。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使新中间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固化,故B错误错误;
材料未体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峙,故C项错误;
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生可根据材料“有可能使日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分析。
【解答】材料“有可能使日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强调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
【解答】由材料信息可知,1960﹣1978年美国、日本和西德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大大提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大大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正确;
A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显著上升,说明联邦德国就业结构发生了变法,产业结构也出现新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科技革命引发的阶级关系变化,因此D正确;
A是表象,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C错误。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考生需要熟知“20世纪50﹣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时代特征与发展变化。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在高位中稳定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欧共体成立与发展。这些因素促使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由此推动美国、联邦德国和瑞典的批发价格在高位中稳定上升。所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解答】由材料从1950至199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工业人口的变化,排除A项;
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
新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排除C项。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30%降至2002年15%以下”。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有关,强调的是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就业问题并不突出,排除;
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工业的影响,C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美国主导的结论,D排除。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为陆军计算炮击表”“得到军方的支持”。
【解答】材料反映了二战期间,机械计算机不能适应战争的需求,推动了美国电子计算机的研制,结合所学可知,电子计算的发明与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所以,材料说明了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故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B;
材料没有论证科技与战争胜败的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生需要熟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
【解答】由图表可知,美国的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而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减小,这种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B项;
题干中没有提到知识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
由图表可知,美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故排除C;
福利国家政策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考生可结合材料“国际社会中具有‘均衡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据题意可知,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起到“均衡器”的作用是因为信息技术如同核武器一样能够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选C;
新科技革命不可能消除世界性大战的爆发,没有改变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排除AB;
新科技革命主要有利于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没有涉及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找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选项是错误的表述,近代三次科技革命都并没有脱离生产时间。
B.机械化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而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C.第二次科技革命垄断组织产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体现了规模化的特点。
D.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是个性化的表现。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来分析,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解答】A.据题意可知,具体音乐实际上是通过电子技术将各种混合在一起的声音进行处理,电子技术的应用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故选A;
B.具体音乐属于现代艺术形式,没有突出对情感的表达,因此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B;
C.具体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不是对传统音乐的融汇,排除C;
D.选项中的宗旨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结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解答】依据材料“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增,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D正确。
知识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故品质A。
B是无关项,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依据材料“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可知这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未涉及交通运输业对餐饮业的影响;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
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就开始了,但是工业革命后的大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故排除A;
B.是造成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故排除B;
C.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D.由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数量统计表可以得出,1950年及其之后的时间,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的。
故选:D。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表现来分析。
【解答】A.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是国家之间经济发展联系加强,并没有体现出社会结构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会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会造成国内社会结构的变化。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主要是在70年代表现的比较明显,而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转变。
D.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不断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逐渐兴起,社会上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群大量向第三产业流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流动性的加强,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近代科技的发展,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解答】题干主旨是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非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排除A;
互联网和传统媒介并存,排除B;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C排除;
题干强调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说明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D正确。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分析表格中的科技成果,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展示了新中国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部分科技成果,这反映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而取得这些科技成果主要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
A项中“一直遥遥领先”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表格信息没有反映政府所作的科技普及工作,故C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无法全面说明表格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主张立足国情对他国进行学习,即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解答】依据材料“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主张立足国情对他国进行学习,说明邓小平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故D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
改革开放政策提出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改革开放,考生可结合材料“在短短几十年中,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鼓励本土创新,并加入了全球知识产权引领者的行列。2017年中国国内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的申请量都位列全球第﹣,有力推动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的增长”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迅速,所以为了鼓励本土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故选B;
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主要基于中国的科技创新,而非中国教育发展的带动,排除A;
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量的上升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没有体现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活动,排除D。
故选:B。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题干“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联系所学知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说明当时特别突出科技成果的政治意义,A选项正确;
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与“东方红1号”卫星发生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
“东方红1号”卫星是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的,C选项错误;
中国打破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的垄断,不能说明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拉近,D选项错误。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国仍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东风﹣2A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实现了核爆炸”。
【解答】根据“我国仍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东风﹣2A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实现了核爆炸”可得出,之所以研制原子弹,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即中苏交恶,美国对中国的威胁等,因此C项正确;
八字方针与原子弹的研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发展国防并不是首要的任务,排除B项;
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与材料的主旨无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取得的原因。
【解答】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
B.“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错误;
C.当时中国没有先进通讯方式,故C错误;
D.钱学森说“两弹”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千人、上万人的协作…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依据所学知可知,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故D正确。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结合人类能源结构完成第一次大转变的历史背景来解答。
(2)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结合人类能源结构第二次大转变的情况以及影响其转变的科技成果来解答。
(3)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需结合全球能源发展历程来解答。
【解答】(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类能源结构完成第一次大转变(从以薪柴为主到以煤炭为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所以相关的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展开和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类他源结构第二次大转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所以转变的情况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取代以煤炭为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内燃机、汽车等的发明使用。
(3)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能源消费会推动经济运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但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形成冲击和影响。所以应该加快人类能源结构的转型,加快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绿色能源。
故答案为:
(1)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2)20世纪60年代(1960年);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取代以煤炭为主。内燃机、汽车等的发明使用。
(3)能源消费推动经济运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但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形成冲击和影响。
加快人类能源结构的转型,加快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绿色能源。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第一问结合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特点作答;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同的原因分析。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可归纳出政府主导,制订规划;根据材料“就连某些比较一般性的问题,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可归纳出强调自立更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科技主要服务于国防安全。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加强科学技术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被列入科技工作十项具体任务之中”可归纳出政府将科技成果转化列入科技工作具体任务;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从技术经济政策角度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所需的物资、经费给予积极支持”可归纳出给予财政支持;根据材料“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可归纳出服务经济建设;根据材料“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可归纳出注重科技体制创新,强化市场机制。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的原因可从两极对峙、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国敌视新中国、科研实力较弱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改革开放后的原因可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科研实力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改革开放前:政府主导,制订规划;强调自立更生;服务于国防安全。
改革开放后:政府将科技成果转化列入科技工作具体任务;给予财政支持;服务经济建设;注重科技体制创新,强化市场机制。
(2)原因:改革开放前:两极对峙;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国敌视新中国(或者写受外交环境的影响,服务于国防也可);科研实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科研实力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与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从美国购买技术专利和成套技术设备的发展动态表”中的时间信息和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美国对高技术出口的限制、中国技术引进日趋多元化、苏联的战略压力、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推行、美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等角度分析影响美国科技向中国传播的因素。由此可以证明影响科技传播的因素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
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美国对高技术出口的限制,中国技术引进日趋多元化;美苏争霸背景下,苏联的战略压力,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推行,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美国经济发展遇到各种阻力,经济出现停滞现象,所以也需要出口大量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技术发展和传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保持良性的国家关系,努力提高独立研发高新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