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非常乐于、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业。到春秋时期,《管子?轻重乙》篇记载:“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材料反映了( )
A.工商业活动的重要地位
B.古代中国提倡工商皆本
C.先秦时期商品经济发达
D.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发展
2.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这反映出当时( )
A.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
B.贝主要用作随葬品
C.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
D.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史载:从管仲开始,关征(关口所收之税)之制在齐国实行;齐景公时,晏婴针对关征之制的恶性发展提出了“毁关”的解决办法;田氏代齐后,齐国颁布了“关征”的相应规定,并将其铭刻在器物上。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齐国( )
A.政府旨在加强商业垄断
B.商人集团社会地位提高
C.积极营造商业发展环境
D.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4.春秋战国时期,大梁(魏)、临淄(齐)、邯郸(赵)等城市兴起;北方良马、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均出现在中原市场上;范蠡、吕不韦等“累资巨万”的大商人成为诸侯座上宾。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受到冲击
B.商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
C.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商业发展
D.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
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
6.《史记》记载,春秋时诸侯赵简子因扁鹊医术而“赐扁鹊田万亩”,又记载“赵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寡人有爱(音乐),可以赏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遂赐歌者田万亩”。这一现象( )
A.使分封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B.提高了庶族地主政治地位
C.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表明世卿世禄制日渐衰落
7.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瞾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贩共侍约”,即
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8.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由此可知当时(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商业总体水平高
B.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政策较为宽松
C.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
D.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开始弃农从商
9.“关市”指设在边境关塞要地的集市。依据下表记载可知,西汉( )
纪年
“关市”记事
出处
高后四年(公元前180年)
有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史记?南越列传》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中元四年(前146年)
御史大夫奏禁马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
《汉书?景帝纪》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A.开与南越边境贸易先例
B.经济军事实力强于匈奴
C.国家安全影响边境商贸
D.借助朝贡贸易巩固边疆
10.如图为西汉早期半两钱范(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分布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西汉早期( )
A.商品经济普遍繁荣
B.区域长途贸易发达
C.政府币制管控严格
D.北方商品经济活跃
11.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军镇的工商税一般由驻军在市场和关卡征收。北宋建立后,工商税入转归朝廷,朝廷在军镇的桥梁附近设立税务、酒务,以便于就近征收商税与酒课。这( )
A.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B.说明了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军镇经济职能的增强
D.反映了边境长期安宁推动商业发展
12.据唐代文献记载:“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种果蔬),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丰厚),此则不啻载万也。洪(南昌)鄂之水居颇多,与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海外商品贸易发达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D.经济重心加快南移
13.唐宝应元年,东市大刁家印制的《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历》上雕有“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字样。唐咸通二年,根据印刷本传抄的《新集备急灸经一卷》,该经题记称“京中李家于东家印”。这表明,唐朝的工商业者( )
A.倡导创新商品营销的模式
B.注意把历史故事融入广告
C.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D.品牌宣传与保护意识较强
14.一部《长安十二时辰》再次让唐长安城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史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B.长安是国内各民族乃至世界性的大都会
C.长安成为当时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长安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洛阳富冠天下
15.唐朝初期,对于涉外通婚,政府完全不加干涉;对国外的各种专业人才,也尽量吸纳到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对于外来文化,全社会也形成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包容风尚。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
B.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冲击
C.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6.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
C.市民队伍的壮大
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
17.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发展市场繁荣
B.各地交通拥堵严重
C.政府放弃市场监管
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
18.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代( )
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
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
19.宋代,都城东京附近有一座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规模很大,“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据此可知( )
A.草市在大相国寺附近兴起
B.宋代官府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C.大相国寺属于繁荣的商业街
D.宋代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0.北宋谢逸云:“余自识事以来几四十年矣,见乡闾之间,曩(过去)之富者贫,今之富者曩之贫者也。”张载亦云:“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这些记载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B.富不过三代是历史的必然
C.宋朝富裕之家秉持节俭理念
D.北宋时期百姓的负担较轻
21.宋代蹴鞠之风盛行,蹴鞠专业团体齐云社在各个城市纷纷建立,“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齐云社有制定比赛规则,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社团
C.市民阶层娱乐活动兴盛
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
22.明清以来,随着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城市手艺人向小商品生产者的转化,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以粮食和棉布为交易商品的国内市场。这反映了( )
A.粮食种植面积缩小使市场供不应求
B.商品经济占主体地位
C.长久累积的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D.明清蕴含近代化因素
23.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
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
24.明中叶以后,江浙地区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出身于商贾家庭,尊情、崇俗、尚真、求趣成为许多作家的共识。小说编刻和戏曲编排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书商越来越成为小说和戏曲创作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士人引领文化风潮的能力削弱
B.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
C.不同阶层文化需求的重大变化
D.封建纲常理论的全面退却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包括中央及内地人民与沿边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互市,以及同境外各国的贸易往来。
材料二
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我们发起了《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摘编自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对外贸易的交通线路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时期
阶段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到十八世纪中期
雏形出现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晚期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资本输出为目标。
二战后
当今全球化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分析推动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不同。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和近代世界市场共同的积极影响。
27.如图为宋明山东各区域市镇数量变动图,如表为明朝山东各区域人口与市镇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区域
户数
人口密度
市镇数量
鲁北
340030
80.5
203
鲁西北
67536
49
51
鲁西南
114728
47
40
鲁中南
159733
36.3
30
鲁东
144177
38
31
﹣﹣据郭栋《宋明时期山东市镇的分布与变化研究》
提取上述图表中宋明间山东市镇分布变化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商业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可知体现的是工商业活动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十分重要,A选项符合题意。
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B选项排除。
C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代的商业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商代的货币。
【解答】A.材料中没有体现安阳的贝类是最早出现的,故排除;
B.在随葬品中发现了贝,不能说明贝主要用作随葬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贝类是一种货币,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贝被用作货币,所以贝成为财富的象征,故正确;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青铜器的铸造,故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关征之制”“毁关”“关征”分析。
【解答】管仲实行“关征之制”,晏婴主张“毁关”以减轻商税,田氏对“关征”进行规范,这些均可以说明当时齐国积极营造商业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
政府征收商税,不能代表政府对商业实施垄断,A项错误;
材料与商人集团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B项错误;
材料没有对齐国各类财政来源进行比较,无法判定商税的地位,D项错误。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大梁(魏)、临淄(齐)、邯郸(赵)等城市兴起;北方良马、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均出现在中原市场上”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此时出现了商品贸易的繁荣景象和家资巨万的大商人,说明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商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
商鞅变法时期才兴起了重农抑商思想,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项仅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
商品贸易的繁荣和大商人的出现并不代表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
故选: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分析。
【解答】窖藏的货币中有刀币、布币和圆钱,说明这是不同区域的货币,不同区域的货币储存在一处,说明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故选C;
根据货币的形制不能说明秦楚战争频繁,排除A;
“蔚然成风”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货币兑换,排除D。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富之可,贵之则否”进行分析。
【解答】由材料诸侯“赐扁鹊田万亩”及“富之可,贵之则否,并赐歌者田万亩”,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医、工、歌者地位很低,材料也没有说明扁鹊、歌者因获得土地政治地位就得到了提高,故B项错误;
世卿世禄制的典型特点是爵位的世袭性,它强调的是血缘等级的高低,而材料中只是给予歌者医者土地财产,其结果只是让这些人富了起来,并没有使他贵了起来。这一做法并没有直接导致世卿世禄制的衰落,况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衰落的过程,故D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明显可以看出,汉朝时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D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主旨,结合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可知,汉代农村工商业者的出现以及经营活动使得汉代经济结构多样,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使得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农村工商业者的经营丰富了农村市场的商品,并没有涉及农产品成为商品的程度提高,汉代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故A项错误;
汉代是重农抑商政策比较兴盛的时期,商业政策并不宽松,商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而非迅速,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工商业者具有专业性,不能体现出是大量农民弃农从商形成的,也无法推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项错误。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边境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西汉前期的民族关系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政府禁止、限制、开通边境关塞要地集市的做法可以看出当时存在边疆危机,这反映了当时国家安全影响边境商贸,故C项正确;
A项与“(汉初)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不符,排除;
仅从西汉政府调整关市的具体做法不能说明西汉的经济、军事实力强于匈奴,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不能说明西汉借助朝贡贸易巩固边疆,故D项错误。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汉代主要的半两钱范在黄河流域,这说明北方使用货币频率较高,商品经济活跃,故D正确;
A错在“普遍“,当时南方的商品经济并不活跃,排除;
货币流通情况主要在黄河流域较为频繁,说明当时的跨区域贸长途贸易并不发达,区域长途贸易发达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
题干信息无法提现政府的货币政策,排除C。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军镇的工商税一般由驻军在市场和关卡征收。北宋建立后,工商税入转归朝廷,朝廷在军镇的桥梁附近设立税务、酒务”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军镇工商税由此前的驻军征收发展到朝廷设置机构直接征收,且征收地点主要在工商业繁盛的桥梁附近,这种做法有利于军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军镇的经济职能也得以增强,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中的“根本好转”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境长期安宁”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边境状况,故D项错误。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丰厚)”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并正确把握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丰厚)”可以看出唐朝国内长途贸易的兴盛,利润丰厚,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故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而且唐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
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是工商业者印制自家品牌的广告,其目的是对自家产品的宣传和保护,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创新商品营销的模式,故A项错误;
B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品牌宣传与保护,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长安城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商业最为繁荣的城市为长安和洛阳,但是长安并未远远超过洛阳,D错误,符合题意;
ABC关于唐朝时期长安的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唐朝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对于涉外通婚,政府完全不加干涉;对国外的各种专业人才,也尽量吸纳到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对于外来文化,全社会也形成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包容风尚”可知材料强调了唐朝开放的婚姻政策、用人政策和文化政策,而导致这种开放政策的根源在于唐朝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故C正确;
佛教和道教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是和材料相符的而不是冲击,排除B;
D是材料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中“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因而市民阶层中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队伍的壮大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少数民族习俗传入,故D项错误。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的解读和对宋代的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七夕前几日,市场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市场热闹,而不是交通拥堵严重,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并未放弃市场监管,而是放松对市场监管,故C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市场买卖和交通,并未涉及休闲娱乐成为时尚,故D项错误。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驱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甚至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故A选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不出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故D项错误。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宋代,都城东京附近有一座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规模很大”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中“宋代,都城东京附近有一座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规模很大”可知,宋代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市兴起于魏晋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相国寺属于庙会集市,而非商业街,故C项错误。
故选:D。
20.【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曩(过去)之富者贫,今之富者曩之贫者也”、“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的主旨,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曩(过去)之富者贫,今之富者曩之贫者也”、“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宋代贫富异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了会阶层流动,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加快社会阶层流动,不能说明富不过三代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贫富异位的现象,不是宋朝富裕之家秉持节俭理念,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说明北宋时期百姓的负担较轻,故D项错误。
故选:A。
21.【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人步拐、退步踏”“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进行分析。
【解答】蹴鞠是宋代各城市流行的体育项目,包括宋代的皇室官员也喜欢参与。齐云社类似今日的足球俱乐部,规则齐备,说明其有大量城市民众参与,从而反映出宋代市民阶层娱乐活动状况,故选C;
此现象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
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表述错误,排除D。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信息“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有了一定规模的以粮食和棉布为交易商品的国内市场”可知,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呈现出自然经济属性下降,商品经济属性上升的现象,故D项正确;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府的盛泽镇因为丝绸业的发展而目益繁荣,说明的是当时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A正确;
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B排除;
材料与区域分工无关,C排除;
材料未涉及人口增长同农村贸易网络化之间的关系,D排除。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尊情、崇俗、尚真、求趣成为许多作家的共识。小说编刻和戏曲编排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书商越来越成为小说和戏曲创作不可忽视的因素。”
【解答】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B项表述太绝对,B错误;
据材料可知,市镇经济的勃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通俗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不同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故选C项;
明代中期,程朱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排除D。
故选:C。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贸易。第一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1)变化: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路线图可知,汉朝时期以陆路为主到明朝前期以海路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西汉时期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是因为北方经济的持续开发和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蒙古政权阻碍传统丝绸之路。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可知,促进多边贸易的持续发展;根据“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可知,推动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构建;根据“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可知,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建设;综合“《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故答案为:
(1)变化:汉朝时期以陆路为主到明朝前期以海路为主。
原因:汉朝:北方经济的持续开发;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明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蒙古政权阻碍传统丝绸之路。
(2)意义:促进多边贸易的持续发展;推动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构建;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6.【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需结合宋代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来解答。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结合古代丝绸之路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同来解答。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结合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可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根据材料“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可知,范围广;根据材料“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可知,商品种类多。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的支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等角度分析概括。
(2)根据材料“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中心;根据材料“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是以欧美为中心;根据材料“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和平贸易;根据材料“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殖民扩张和掠夺(暴力)。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物质生活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和近代世界市场共同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是以欧美为中心。因此在政治上,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地位);根据材料“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和“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可知,在经济上,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加强世界联系;根据材料“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和所学的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在生活上,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物种交流)。
故答案为:
(1)特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范围广;商品种类多。
因素:统治者的支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
(2)不同: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中心,世界市场是以欧美为中心;丝绸之路是和平贸易,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殖民扩张和掠夺(暴力)。
(3)影响:政治上,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地位);经济上,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加强世界联系;生活上,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物种交流)。
2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可从数量、分布区域、人口等角度提取信息,然后结合宋明时期的政治、经济、交通以及人口等角度分析原因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如信息一:根据图示中山东市镇的数目变化可以看出,从宋到金市镇数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宋金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有关;从金到明,市镇数量上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明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商品经济繁荣有关。如信息二:从分布区域来看,山东的市镇分布不平衡,其中鲁北、鲁西北密集,鲁中南较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交通、自然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有关。也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信息一:从整体上看,市镇数量在金代下降后,于明朝上升。
说明:受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影响。宋金对峙,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明朝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
信息二:山东市镇分布不平衡。鲁北、鲁西北密集,鲁中南较少。
说明:受交通、自然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三:人口与市镇分布密不可分。人口的繁盛是市镇发展的重要条件。
说明:人口的聚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信息四:在鲁西南地区宋朝的市镇数量多于明朝。
说明: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在宋朝靠近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