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7 07: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台州二模)观察如图,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城市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唐朝时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①
B.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在②制作完成
C.明朝朱元璋在③罢除宰相职位
D.《南京条约》开放④为商埠
2.(2021?宁江区校级模拟)如图是《三辅黄图》中记载的汉代长安东西两市平面图,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这反映了汉代(  )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经济重心还未南移
C.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D.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3.(2019?郓城县校级三模)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4.(2019?永州二模)如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5.(2021春?抚州期末)如表所示是依据《史记》整理的秦汉时期大都会。据此可推知,这些大都会(  )
都会
记述
陶、淮阳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
洛阳
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邯郸
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有鱼盐枣粟之饶,北邻乌桓、夫馀

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
A.带动了边疆地区发展
B.手工业生产相当繁荣
C.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D.由地方政府自行设立
6.(2021?浙江)据《汪氏宗谱》记载:“是自元而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其间南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有关此“都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山傍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D.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7.(2021春?龙凤区校级期末)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  )
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
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
8.(2020秋?浙江期末)唐代因袭隋朝旧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长安不仅是唐朝的首都,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其都市建筑体现了处于强国地位的唐朝朝廷俯视万邦、宏阔博大的气象。下列项中关于唐代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设有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鸿胪寺
②是西来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的中转圣地
③吐蕃松赞干布曾遣使长安请求与唐通婚
④唐太宗在长安召见去天竺取经的高僧玄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20秋?葫芦岛期末)《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0.(2021春?天津期末)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11.(2020秋?博兴县校级月考)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2.(2020春?绥化期末)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3.(2020?未央区校级模拟)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4.(2020秋?河东区校级月考)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15.(2020秋?博兴县校级月考)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16.(2021春?天津期末)“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17.(2021春?前郭县校级期中)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18.(2021?信阳模拟)《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
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19.(2020秋?静海区校级期末)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A.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20.(2021春?杜集区校级月考)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欧洲城市的重新兴起,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关于城市兴起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
D.标志西欧进入近代社会
21.(2021春?滁州期中)在11至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这反映了中古的西欧(  )
A.城市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C.建立了民主的城市自治政府
D.极大地削弱了封建势力
22.(2021春?西城区校级期中)“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23.(2020秋?山东月考)《周礼考工记》记载,都城建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但《管子乘马》记载,都城营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变化(  )
A.反映了都城营建不再受礼制束缚
B.体现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C.有利于西周都城规划建设的发展
D.打破了城市布局中的坊市界限
24.(2020秋?博兴县校级月考)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兰山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克罗斯比探讨了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据保守估计,大约有55万美国人死于这场流感,而“美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计才42.3万人,远远少于这个国家在10个月之内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数”。
﹣﹣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3)1918﹣1919年大流感起源于哪个国家?克罗斯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
材料四“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4)《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你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6.(2021?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出现很早,但真正意义上与“农村”相区别的“城市”是在唐初推行了村坊制,即居民一律以现在所居为准,在城的就在城里居住,在村的就在村里居住,并以此作为户籍登记的依据,不准再随便迁移。村自村、坊自坊的“以土断之”的管理方法,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随着政府逐步放宽商业政策,提升工商业者地位,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到宋代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郭富则国富矣,而差役之法生于乡村而不及于城郭”,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富不同,而且还有政治地位的不同。
﹣﹣据谷更有《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城乡交相生养”》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部分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7.(2021春?南通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唐宋都城布局及功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重要城市,考生可根据唐宋明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是长安,唐朝时期洛阳的市场规模远远超过长安,故选A;
定窑在今天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带,②是开封,排除B;
朱元璋罢除宰相是在南京,③是北京,排除C;
④是杭州,在《南京条约》中没有被开辟为商埠,排除D。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城市中有严格的坊市界限,题干“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正是体现了汉代商业活动有严格限制,故D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官”“商”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AB两项;
秦汉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故选:D。
3.【分析】本题以中国汉唐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农业中国古代的立国之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解答】ACD表述与题文主旨不符,所以排除ACD。
B.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着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级,在这个时期,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而题文中“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则说明汉唐时期农业是立国之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古代城市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城郭沟池以为固。”、“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均可以看出“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无法从表格得出,排除。
故选:A。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秦汉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解答】根据“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这些大都会周边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能够到达较多的地方,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地区的发展,排除A;
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干预,排除D。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是对宏村布局的描述,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D正确;
A是对平遥古城的描述,排除;
B是对汉口的描述,排除;
C是对颐和园的描述,排除。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皇权加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材料中秦汉至隋唐的宫城区经历了由“与民混处到不使杂人居止”、“相互隔绝”的变化,结合此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可知,D项正确;
题干主旨是宫城区空间分布变化,与坊市关系变迁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
两汉至隋唐的统治者都尊崇儒家礼制,故B项错误;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垂直流动,故C项错误。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重要城市,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各国的来访者,在长安设有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鸿胪寺,是西来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的中转圣地,吐蕃松赞干布曾遣使长安请求与唐通婚,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召见玄奘的是唐太宗,而非唐玄宗,④错误,排除BCD。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方九里……方七里……方五里……十二里”“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
【解答】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诸侯的城市还是天子的王城均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东周王城的遗址更进一步证实了周朝城市建设面积之大,故A正确。
B、C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D项说法太绝对,均不符合。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
【解答】A.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
B.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
D.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故选:A。
1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城市。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根源、古代城市形成的目的等。
【解答】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说法错误;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说法片面,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都是”两个字说法错误;
D、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解答】依据材料“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
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主导”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在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在14、15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他们推举代表成立市政机关,他们的私人府邸和行会大厦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和“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人文精神的萌发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不是14世纪,排除A。
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不是14世纪,排除B。
民主政治的构建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城市广场的形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广场是居民活动中心,材料中的“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城市广场的形成”表明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正确。
A项说法不具有普遍性,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太绝对,均不符合。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B项错误;
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遗址,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生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不是强调文化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B.从材料“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可以看出原始社会古人营造宫室是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
C.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建筑的影响;
D.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甘肃”“陶穴”。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甘肃通志》中的“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是古代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挖掘的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陶穴”不符,故排除。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材料中的“各”、“九里见方”“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左右”、“前后”等可以看出宫城四周的布局比较固定有序,体现中正有序的特点,说明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D均与材料无关。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对城市设计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以看出城市设计体现了民主,即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城市的兴起不是西欧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此时的西欧仍然是封建社会,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D正确;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都排除。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
【解答】材料反映了城市经过斗争或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内容,故B排除;
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不等同于建立了民主的城市自治政府,故C排除;
材料重点是自治权,而不是对旧制度的削弱,故D排除。
故选:A。
2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于考查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
【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
B.根据“镇将只掌防戍守御”不可以看出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排除;
C.根据“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可以看出,镇是因为军事驻扎而形成的,故正确;
D.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市镇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选项中“不再受礼制束缚”表述太绝对了;
B.材料是强调城市建筑标准的变化,而不是体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C.材料可以看出《周礼考工记》中对城市建造做了严格的礼制规定,但《管子乘马》却强调城市营建要符合自然环境,这种变化明显有利于西周时期城市建设的发展;
D.打破了城市布局中的坊市界限是在北宋时期,和材料无关。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可以看出集镇的形成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原始社会生活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一战的影响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1)根据材料一“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可得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是:人类向农耕文明迈进,逐渐定居、聚居,开始蓄养动物。根据材料一“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
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
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可得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2)根据材二“……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
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可得出,印第安人急剧减少。根据材料二“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
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并结合所学可知,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的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的疯狂屠杀和残暴奴役;根据材二“……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
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
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可得出,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的原因是病菌和传染病迅速蔓延。
(3)根据材料三“……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可得出,1918﹣1919年大流感起源于美国。根据材料三“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克罗斯比探讨了
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
影响……”,并结合材料出处“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一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可知,克罗斯比对大流感问题的研究采用了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人性等方面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论断。如瘟疫是科技的考场,即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战胜病毒;瘟疫是人性的考场,即人类掌握关于病毒的技术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
故答案为:
(1)变化:农耕文明;逐渐定居、聚居,开始蓄养动物。影响: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2)现象:印第安人急剧减少。原因:西方殖民者的疯狂屠杀和残暴奴役;病菌和传染病迅速蔓延。
(3)1918年大流感起源于美国。方法: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
(4)科技的考场,即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战胜病毒;人性的考场,即人类掌握关于病毒的技术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第一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中的“真正意义上与农村相区别的城市..村坊制”可知在唐宋年间城市和乡村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分(即过去人们大多将城市农村混为一谈);从材料中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及于城郭”可知在唐宋城乡的经济收入水平日渐加大;由材料最后一句话“还有政治地位的不同”可知在唐宋年间,城市在政治上更受重视,二者政治地位有了差距。原因主要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政治上,统治者颁布的多项政策阻隔了城乡交流,加大了二者的区分(如材料中的村坊制),思想上人们对于工商业的日渐重视,对于城市的向往都是促进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2)首先,根据表格第一二行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建设仍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为主要目标;表格的3、4、6行主要是表明新时代中国农村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主;表格第5行直接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在意义方面主要从农民、农村、国家发展等方面作答;如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等。
故答案为:
(1)发展趋势:城乡区别逐渐明显;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地位差异日渐明显;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人们对于城乡思想观念的转化;城乡政治地位的不同。
(2)特点: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坚持农村统筹发展的政策;意义: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信息和说明: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对比两幅示意图,就唐、宋都城的“布局”和“功能”,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城市发展等方面,对所得信息展开说明,如从整体构造上分析,可得出信息“长安城包括外廓城、皇城和宫城,东京城包括外城、里城和皇城,宫城和皇城都居于核心位置”,接着说明这一信息体现的历史本质,即唐宋都城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通过分析两座城市在具体功能上的差异,可得出信息“长安城内河道纵横,东京城依水而建”,然后说明这一信息体现出唐宋都城具有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功能;通过比较两座都城在宏观布局上的变化,可得出信息“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坊市分离;东京城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随后分析唐宋都城功能变化的原因,说明唐朝都城布局是强大的人力规划和商业管理的结果,北宋都城布局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对唐宋都城布局和功能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升华,概括两座城市示意图发映的历史问题,即唐宋都城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它们布局和功能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
信息:长安城句括外廓城、皇城和宫城,东京城包括外城、里城和皇城,宫城和皇城都居于核心位置。说明;唐宋都城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
信息:长安城内河道纵横,东京城依水而建。说明:唐宋都城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括需要。
信息: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坊市分离;东京城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说明:唐朝都城布局是强大的人力规划和商业管理的结果;北宋都城布局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唐宋都城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它们布局和功能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