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二(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二(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2: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指摘(zhāi)
提携(xié)孜孜(zī)
敷衍塞责(sài)
B.贻误(yí)砥砺(dǐ)中道(zhōng)
开诚布公(chéng)
C.潜修(qián)
无虞(yú)
商榷(quě)
旁稽博采(jī)
D.肄业(yì)干禄(gàn)訾詈(zǐ)
道义相勖(x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晤(wù) 
数载(zài)
指摘(zhāi)孜孜求学(zī)
B.
商榷(què)殷勤(yīn)聘请(pìng)砥砺德行(dǐ)
C.訾詈(zǐ)弭谤(mǐ)
造诣(yì)
道义相勖(xù)
D.
切磋(cuō)肄业(yì)
敷衍(yǎn)
能裨实用(p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百姓参与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
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在进入铁路建筑行业5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承担了高速铁路72.9%的设计任务和45%的施工任务,这是与我们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相关的。
C.
春节前,“老字号”商品销售出现“井喷”现象,“十八街”的麻花卖火了,“狗不理”的包子卖空了,“耳朵眼”的炸糕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D.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当代中国,不仅电子通讯可以将我们时刻联系在一起,而且没有战乱将我们分隔千里,我们怎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所蕴藏的强烈情感?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4.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5.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6.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7.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1~2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21.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
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
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9.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10.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11.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
12.在提出“砥砺德行”的希望时,蔡元培说:“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请根据文本内容,将蔡先生的观点以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过的与之意思相近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弭谤莫如自修 
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1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固势所必然
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
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徒有虚名
16.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17.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18.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弭谤莫如自修 
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2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固势所必然
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
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徒有虚名
21.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2.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23.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塞sè;C项,榷què;D项,干gān。
2.【答案】C
【解析】A项,“载”应读zǎi;B项,“聘”应读pìn;D项,“
裨”应读bì。
3.【答案】C
【解析】A项,语意重复,将“于”删除。B项,句式杂糅,将“是”和“相关的”删除。D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
4.【答案】因果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关表述,可据第二段开头部分回答。
5.【答案】(1)“不惑”要具备:须有相当常识,做事须有专门智识,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有根本判断力。
(2)“仁者不忧”的原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要点的能力。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第三段中得到答案,第二问要从第四段中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6.【答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文章的主体部分,每段开头都有关键句,提出分论点,可见是“总分”结构;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从大量引用孔子、《易经》处体会。
7.【答案】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解析】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分析。
8.【答案】AC
【解析】D项“与现实无关”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为“与现实利益无关”),“使人产生创造力”这个意思文中没有体现。B项“严词以对”理解有误,原文为“嗤之以鼻”,并没有正面应对,更没有以“办学方针”与之辩论。E项,文中没有表现“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9.【答案】①以北大为阵地,聚拢了新文化运动人士,使他们充分发挥了作用。
②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③努力宣传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支持中国科学社。
【解析】该题的主要信息点在前三段,确定后作概括即可。
10.【答案】①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的动机不同。陈、胡等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蔡元培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②在一些文化问题上持不同见解。如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③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不同。陈、胡等认为只需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蔡元培同时强调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解析】原文中第4段有“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这句话,据此可以确定该题的信息点,然后做概括即可。
11.【答案】①包容异见,和而不同。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
②公而忘私,深明大义。面对针对自己的人生攻击,蔡元培“嗤之以鼻”、不予计较,他极力辩明的是北大的办学方针,维护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③勇担责任,顾全大局。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蔡元培勇于承担责任,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亮节高风”是就蔡元培的人品进行评价,从文中找到表述人物品质的相关内容,概括后举例即可。
12.【答案】 上联:品行谨严不染流俗无害根基
下联:娱乐正当无亏道德有益身体
13.【答案】(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逸豫可以亡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4.【答案】C
 
【解析】乖,谬误,错误。
15.【答案】B 
【解析】A长久/本,原来;B姑且;C如果/暂且;D单纯/空。
16.【答案】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解析】对文章内容稍加筛选便可找到不正确的求学“宗旨”,对于求学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概括即可得出。
17.【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结合“抱定宗旨”主旨句来理解,读出深层含义即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18.【答案】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联系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
19.【答案】C
 
【解析】乖,谬误,错误。
20.【答案】B 
【解析】A长久/本,原来;B姑且;C如果/暂且;D单纯/空。
21.【答案】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解析】对文章内容稍加筛选便可找到不正确的求学“宗旨”,对于求学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概括即可得出。
22.【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结合“抱定宗旨”主旨句来理解,读出深层含义即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23.【答案】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联系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