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一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
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
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
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是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通知我。
B.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精神矍铄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D.
“认识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元芳,你怎么看”曾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B.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句中国传统白话,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是忧患,更是承诺。
C.
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良好生态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D.
最近,北京的社区除了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
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
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
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5.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了铺垫。
B.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 )。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________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__________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________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________的情怀。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
B.
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
C.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
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真情。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
B.
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
C.
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
D.
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领略 颓败 体验 落寞
B.
领受 颓废 体悟 落寞
C.
领略 颓废 体验 寂寞
D.
领受 颓败 体悟 寂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9.下面对《荷塘月色》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欣赏美景的淡淡喜悦中,又流露出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荷塘下的月色似化作朦胧恬静的轻纱,真正是情与景融合无间。
B.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更是妙不可言。
C.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如动词“点缀”“浮”“泻”“洗过”“笼”都极贴切。叠词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文中如“田田”“亭亭”“脉脉”“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语言华丽,刻意雕琢。文中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为整篇文章中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裢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坎,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10.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了古代诗文,请结合全文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那种清而脆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个。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凭着超人的智慧,你能够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材料
土地 天空 高山
游览 攀登 支撑
顽强 健壮 无尽 毅力 好奇 体魄
16.请使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另写一句有意境的话。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17.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C项否定不当;D项搭配不当,“月光”改为“月亮”。
2.【答案】D
【解析】A项,“惠顾”即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用在这里显然不妥,应改为“浏览”;“你”称呼不够得体,缺乏敬意,应改为敬辞“贵”;“可”显得很生硬,改为“请”。B项,“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用在这里谦敬失当;“略尽绵薄”是自谦之辞,用以评价老师,不得体。C项,“光临”是敬辞,用于称客人来到,用在这里不得体,可改为“回到”。
3.【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作为”缺少宾语,在“理念”后加上“的引子”。C项,语序不当,“良好生态”改为“生态良好”。D项,不合逻辑,“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不能并列。
4.【答案】A
【解析】A项,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B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此处不合语境。C项,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D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处用错对象。
5.【答案】C
【解析】“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念头。
6.【答案】C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主客关系颠倒,应是“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二是“眷恋”“向往”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应先“向往”,再“眷恋”;三是“抒发”和“愿望”搭配不当。
7.【答案】D
【解析】补写时一定要注意和下文中“苦涩的心境”相呼应。“复杂而无奈的烦恼”表述笼统,且没有和“心境”呼应。
8.【答案】A
【解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颓败:衰落,破败;腐败。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悟:体会,领悟。落寞:冷落,寂寞。侧重表现失落之感。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侧重表现孤独之感。
9.【答案】D
【解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朴素洗练的,本文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语言方面刻意出新,但决无雕饰之感,文中引用旨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江南故乡的惦念,谈不上给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10.【答案】 ①透过记忆,描绘了老屋天窗外静谧温柔的夜景。②透过如今的大窗,描绘了窗外轻远飘渺的山色云雾。③透过闲情慧眼,领略悠然丰富的过眼风物。④关注窗户本身,描绘造型别致意态万方的窗。⑤透过古镇精雕细刻的窗户,咀嚼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沧桑岁月。⑥透过历史之窗,品味浓浓诗情画意悠悠历史文化。
【解析】 作者这篇散文中,透过“一窗如画”为我们条理清晰地描绘出五幅生动的画面,作答时,要先分清文章的层次,然后逐段加以概括。
11.【答案】 第一处: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语言表现力。第②段分别引用王维、李白的诗句,表现窗外迷蒙变幻奇丽飘渺的云雾,与眼前临窗远眺山色裢茏的景象相映成趣,虚实结合,增添了想象空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第二处:引用李渔的话,画龙点睛,巧妙点题。指出只要“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作答时要紧扣语境,从内容上看作者引用古诗文的目的是什么。
12.【答案】 (示例一)本文作者追求一种闲适清静的精神境界。文章无论是选择“杨柳”“山色”“园林”“古镇”等画面,还是选择“慢慢”“悠悠”“缓慢”“诉说”等词语”都透露出闲适清静的情怀,正如文中所言,“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正是因为作者拥有“闲情”“慧眼”,才处处见佳景。
(示例二)本文透露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表达一种恬淡静雅的人生态度。“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人生光阴有限,只要保持素心闲情,就能在红尘中细数春花秋月;只要有超凡脱俗的情怀,将喧嚣的诱惑关在门外,就能流年揽胜,清景无限。
【解析】 对作者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探究,要结合文中的意象和富有特色的词句来进行分析。
13.【答案】(示例)①听觉向视觉和触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 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 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总结上句)
14.【答案】(示例)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15.【答案】凭着健壮的体魄,你能够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能够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无尽的好奇,你能够游览到一方神奇的土地。
16.【答案】 (示例)虽然已是春天,夜晚的风却还是很急,所以那轮孤月就成了唯一的伴侣;但正是在乍暖还寒的时光里,难眠的岁月凝成了芬芳的记忆。
17.【答案】古人在屋檐下建一个小屋,为的是让流浪汉躲避风雨,歇脚过夜,让人感觉到阵阵暖意。其实并不是这小小的屋子让人感动,让人感动的是主人那颗仁义的爱心!
那间小小的屋子才能让几个人躲避风雨,过夜歇脚?但这屋子的存在让那些依然在风雨中流浪过夜的人感到一种爱的存在,有了这种爱,即使仍旧处在那风雨之中,也不会觉得寒冷。
这种爱是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我妈的一点点爱心就可以温暖许多人。所以很多人在心灵上建起了这爱的屋檐,用它去温暖别人!
丛飞,一个重病在身却依旧关心他人的人!他为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农村学子做了无数次演出,用那些钱帮助众多失学儿童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虽然在他生命垂危之际,那些孩子并没有站出来回报他,但他的爱已播撒了大地,无数人为之感动,在他心灵的屋檐下,无数的人躲过了风雨。这道屋檐帮助了无数人,现在虽然他倒塌了,但却在更多人的心灵上建造起来遮阳挡屋檐。
还记得5.12大地震吗?顷刻间城市的繁华尽埋地下!人们无家可归,悲痛欲绝。可这个时候,身为一国的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在第一时间感到灾区,用着自己的力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下建造起来让灾民躲避风雨的小屋。“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近百倍努力!”温总理让世人都感到了温暖,在他的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在这屋檐下,四川人民挺过来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那屋檐的爱!那屋檐的力量!
中国功夫皇帝李连杰,在印尼海啸中险象环生。在那次海啸中,他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他为了帮助那些人,创办了“壹基金”慈善事业。如此,他也建造了一个屋檐也帮助了大家!
太多太多的人都建造了心灵的屋檐,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躲避风雨!有太多太多的爱让我们感动!感动源于心灵,在心灵上建造一个屋檐并不需要我们如何费钱费力,其实有时候我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心灵的屋檐只需我们用心去维护!
让我们共建心灵的屋檐,让爱温暖他人!
【解析】该题是个譬喻,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极思考,积极思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
①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
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
③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
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