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A卷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身????霓红灯????沤心沥血????百尺竿头
B.坐落????纸捻子????歪门邪道????稳操左券
C.沾辱????暖烘烘????雍容大度????躬逢其盛
D.蜇居????唱双篁????悚人听闻????一诺千金
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D.整顿衣裳起敛容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
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
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
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带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
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
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
④
③
⑤
⑥
②??????????????????????????
B.①
⑥
④
②
⑤
③
C.④
①
⑥
②
③
⑤?????????????????????????
?
D.④
③
②
⑥
①
⑤
5.下列对《锦瑟》中所用典故的相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庄生梦蝶: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忘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望帝啼鹏: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人泣泪:古代传说东海有人,能织丝绸,哭位时眼泪变成明珠。
D.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6.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咏怀古迹(其三)》中的“
,
”两句点出了王昭君的出生地,用髙山大川的雄浑气象烘托王昭君。
(2)《秋兴八首(其一)》中的“
,
”两句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的风浪,又暗指社会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不安。
(3)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与江水来渲染秋景的苍凉的两
句是:“
,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翟銮,字仲鸣,博学.慕唐宋古文八大家。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
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賜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颔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藉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
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
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谥文懿。
选自《明史?翟銮传》,有删改)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指给君主提出建议。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古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
B.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及弹劾。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C.乡试,明朝规定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谥,溢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朝廷推举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人值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人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査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的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的打击。他做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令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的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②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清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两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霓红灯”的“红”应是“虹”,彩虹。“沤心沥血”的“沤”应是“呕”,呕吐。B.全都正确。C.
“沾辱”的“沾”应是“玷”,
玷污。D.“蜇居”的“蜇”应是“蛰”,蛰伏。“唱双篁”的“篁”应是“簧”,“悚人听闻”的“悚”应是“耸”。
2.答案:B
解析:应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A.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冲出,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古义:容颜。今义:色彩。D.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4.答案:C
解析: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勾联。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①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第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
5.答案:C
解析:“东海”应为“南海”。
6.答案:(1)群山万赶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无边落木萧下,不尽长滚滚来
7.答案:
C
C
B
(4)
①(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順从还来不及.哪里还能提出什么建议。”
②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来赠送给权贵近幸,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减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何以……”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故前面应断开,由此可排除B、D两项。“止”是副词,用来修饰“三条”,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乡试是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在春季举行的是会试,故又称
“春闱”。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
“始终赞同皇帝的看法”分析不准确,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诘:责问。谢谢罪,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②竣:完毕,遣:赠送。柄政:执掌政事.
8.答案:(1)D;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1)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表达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表情感的关键词句、注释等来作答。“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9.答案:略
解析:上述材料谈论的中心问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古今都有寂寞,古人都曾感受到了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