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AB卷 第四单元 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AB卷 第四单元 A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2: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A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旋涡(xuán)
搁置(gē)
永恒(héng)
崭新(zǎn)
B.踝节(huái)
诞生(dàn)
广袤(mo)
模糊(mó)
C.泡沫(pāo)
徘徊(pái)
纤细(xiān)
椭圆(tuǒ)
D.匀称(chēng)
漂浮(piāo)
松散(sǎn)
脚趾(zhǐ)
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汁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对下列各句所用说明方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打比方)
B.—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
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列数字)
C.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
D.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广袤的宇宙并非世外桃源,太空环境其实非常恶劣,①__________。可能有人认为,太空是高真空环境又没有水,航天器肯定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出现腐蚀现象。②__________,比如“和平号”空间站70%的外体遭到腐蚀,俄罗斯最终不得不将其坠毁。那么,③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除了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辐射和各种宇宙射线外,
还有大量的太空垃圾。
7.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暮色中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荫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豪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上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
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吗?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其他人的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那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木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
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第⑥段中“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曰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崭”应读“zhǎn”。C项,“泡”应读“pào”。D项,“称”应读“chèn”。
2.答案:A
解析:陈述句误为疑问句,问号改为句号。
3.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可将“充满着”改为“运用”。
B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位置。
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删去“就”,或在“方面”后加“来说”。
4.答案:A
解析: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
“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
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
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
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5.答案:C
解析:这句运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答案:连航天器都会进到腐蚀;事实并非如此;太空中有哪些因素会腐蚀航天器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所给文段说的是太空环境的情况。①处,上文说“太空环境其实非常恶劣”,再结合下文“航天器肯定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出现腐蚀现象”,可确定此处应填“连航天器都会遭到腐蚀”之类的内容。②处,后文举例说“和平号”空间站70%的外体遭到腐蚀的情况,由此可知此处应填“事实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③处,后面是问号,下文说航天器遭到腐蚀的原因,故此处应提出“太空中有哪些因素会腐蚀航天器呢”之类的问题。
7.答案:引力波;首次(或“美国”);发现;影响(或“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材料第1段引出中心话题“引力波”,第2段主要谈引力波首次被发现的过程,第3段谈及引力波被发现的意义。根据各段的主要信息,可以提取出关键词。
8.答案:(1)A;
(2)原因:①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②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粘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情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3)鲁迅先生的话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①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人在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奢侈而放纵,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的。
②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丟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
③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也不可以挥霍浪费,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是否有必要,可不可以做更有价值的投资。
④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错,原文第③段说的是“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可见“我”挣钱并不是很容易。C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崇敬之情”错,文中所写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而非“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同时,作者是对普通的劳动者心存敬意,而不是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有崇敬之情。D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通过正当的方式评价别人的消费。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时,应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而“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这体现了他们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概括作者的情感,则应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亲人”“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等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一是要根据文中作者的看法理解分析问题,二是要紧密联系现实,对鲁迅的话重新解读。“生存不是苟活”要求人们认识生活的意义,要有社会责任感温饱不是奢侈”,告诫人们奢侈就是浪费,这是可耻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去!“发展不是放纵”,意味着即使生活富足了,也不能放任自己,要活出质量,活出价值。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能联系现实进行阐述,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即可。
9.答案:【满分例文】
眼见未必就是实
史书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在陈、蔡两国边境,七日未进食。弟子颜回讨来些米煮饭,饭做好后,孔子竟看见颜回从锅里抓饭吃。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我方才睡着了,梦见先君,先君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何等聪明,知道老师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解释说:“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才把那点儿脏饭抓来吃了。”孔子始知错怪了颜回,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意思是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眼见的也未必都是事实啊!
因为“眼见”是一种现象,而现象往往就有真假之分。有的现象就是事实真相,有的却是假象。苏轼的《黠鼠赋》里说,一天晚上,苏轼听见床下有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便叫书童举烛察看。童子果然发现床下的袋子里有一只老鼠,不过这只老鼠已经“死”了,他便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谁知老鼠一落地就溜走了。老鼠的“死”就是一种假象,主仆二人都被这只老鼠制造的假象迷惑了。老鼠制造假象并不可怕,充其量多咬坏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一个人表里不一、心怀叵测,可就会危害社会与国家了。君不见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貌似清廉却假公济私的贪官纷纷落网。广西贺州市原副市长毛绍烈,在领导、同事、朋友以及亲属面前从不“露富”,表面上看,此人绝对是个清官,而直到东窗事发,大家才发现他竟是一个受贿敛财达千万的“硕鼠”。还有一些贪官,落马之前反腐倡廉的话讲得头头是道,最后自己因贪腐沦为阶下囚。可见,要知人,不能仅凭目之所见和耳之所闻。
那么,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把握真相呢?毛泽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是的,没有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我们就不知道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原本无色,也不知道它的色彩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调查研究是去伪存真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需要你放出眼光,运用脑髓。李昌钰博士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籍首席刑侦鉴定专家。克林顿的丑闻,辛普森的案件,挽救肯尼迪家族声誉的手帕,波黑尸骨案的惊心动魄,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的调查,这一系列的案件使李昌钰名声大噪,美国人称他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深入调查研究,是他揭开事实真相的奥秘。
总之,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要想了解事实真相,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主观臆断,不能偏听偏信。只有更多的人懂得不随波逐流,懂得事实胜于谎言,我们这个社会才会走向理性,走向美好。
解析:这则材料本身蕴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推出类似的社会现象或人生哲理。如从学生或科研人员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知”等;从物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善假于物,
成就精彩”等;从哲学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表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微观与宏观”等;从反思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眼见未必为实”“不囿于已有的认识”。总之,这道作文题的角度是丰富的,只要同学们在写作时紧扣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生发体悟,并能自圆其说,都可以写出精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