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模块测试三(第5、6单元)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3分)
A.戏谑(nüè)
沙砾(lì)
喷泉(pēn)
一塌糊涂(tā)
B.追溯(sù)
商榷(huò)
恣肆(sì)
置若罔闻(wǎng)
C.嵌合(qiàn)
干瘪(biě)
呜咽(yè)
一语中的(dì)
D.亘古(gèn)
熨帖(yù)
衣袂(jué)
烟波浩淼(miǎo)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醇厚 停滞 脱颍而出 丑态必露
B.清净 沉缅 满目疮痍 高谈阔论
C.震撼 泥淖 美轮美奂 如数家珍
D.咫尺
账簿 改舷更张 拭目以待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突出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与批判,《白鹿原》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借鉴了拉美著名小说家马尔克思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的生活同神幻的传说结合在一起。
B.《红高粱》和一般的战争小说和革命小说不同,它重心不在战争的场面,或者克敌制胜的谋略,而是放在了对热烈奔放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歌颂上。
C.《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爱情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D.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二、课内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然后说:“你不要扯谎,我都晓得了。他们都对我说了,这几天学生跟军人闹事,你也混在里头胡闹……学堂里不上课,你天天不在家,到什么学生联合会去开会……刚才陈姨太告诉我,说有人看见你在街上散什么传单……本来学生就太嚣张了,太胡闹了,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你为什么也跟着他们胡闹?……听说外面的风声很不好,当局对于学生将有大不利的举动。像你这样在外面胡闹,看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祖父骂了几句,又停顿一下,或者咳几声嗽。觉慧答应着,他想分辩几句,但是他刚刚开口,又被祖父抢着接下去说了。祖父说到最后,终于发出了一阵咳嗽。陈姨太带着一股脂粉香,扭扭捏捏地从隔壁房里跑过来,站在旁边给祖父捶背。
祖父慢慢地止住了咳嗽,看见他还站在面前,便又动气地说:“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现在的学堂真坏极了,只制造出来一些捣乱人物。我原说不要你们进学堂的,现在的子弟一进学堂就学坏了。你看,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他书也读得不错,字也比你们写得好。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你再像这样闹下去,我看你会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的!”
“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4.“他想分辩几句”“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面对威严的祖父的话语,觉慧老想分辩,为什么?(4分)
5.爷爷动气,孙子忍住气,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请试作分析。(4分)
6.这段情节,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效果?(4分)
7.学生不学习,“太嚣张了,太胡闹了”,高老太爷的看法是不是也有几分道理?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得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先前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9.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0.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3分)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
种劳作。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6分)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14.请对下面这封父子通信的片段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亲爱的孩子,当你读了一些书,经了一些事,你就会明白,一位“温而厉”的老师是怎样重要。你要知道,好的教师,必然是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如果你在学校整天地浑浑噩噩不学无术,老师会以他的方式批评你,你不要充耳不闻;老师以他的方式惩戒你,你不要心怀不满,更不要指望我们站在你那边,去状告老师。相反,我们一定会感谢老师,因为他在尽自己的努力教育你。你可以不为我们学习,但你必须为自己而战;你的学历和资质、修为与德行,是你学生时代必修的课程也是你立足社会的名片。孩子,学会懂得规则,在规则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丰富生命。
五、作文(60分)
15.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材料一
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规则
选手将根据现场抽取的图片內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描述,一分钟后,这张图片将进行缩放,展示更多的信息,选手将通过图片上的全新信息,进行一分半的即兴论述。
材料二
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王嘉宁所抽题图
材料三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董卿(于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笫二轮点评选手王嘉宁时所说。)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谑”应读“xuè”;B项,“榷”应读“què”;D项,“袂”应读“mèi”。)
2.C(解析:A项,颍—颖,必—毕;B项,缅—湎;D项,舷—弦。)
3.
C
(解析:C项《爱情三部曲》应是《激流三部曲》)
4.觉慧是家里最早的觉醒者,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分辩”是因为祖父对自己的数落,在祖父眼中自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学坏了”,对学潮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不同的思想。)
5.爷爷气的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却在外面胡闹;孙子气的是自己的正义得不到伸张,碍于老人是长辈只得忍气吞声。(解析: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爷爷“气”的是什么,孙子忍住“气”又是为什么。)
6.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爷爷的冷酷、专制和少有关爱。(解析:熟悉描写手法的种类和效果。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心理,促进情节发展,充分了解相关术语,学以致用。)
7.没有道理。封建势力已很反动,这些青年在社会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他们是正义的。(回答有道理能自圆其说也可)
8.B (解析: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分析不当,是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蓄势。C.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分析不当。D.“补叙”分析不当,应是“插叙”。)
9.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10.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开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文中介绍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
11.
B(解析:文本“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
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
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
故选B。
)
12.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解析:该题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13.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本题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14.①教师的严格要求对孩子很重要,②可以让孩子学会规则、懂得敬畏,③避免在学校中过度放纵,④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⑤父母会支持老师的严格要求。
15.【作文解析】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材料一是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规则,引导我们对材料二、材料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注意的是,一分钟后,这张图片将进行缩放,展示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分析这两幅图的差异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材料二是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抽到的两幅图。图一是一只凶猛的熊虎视眈眈地看着朝它举起枪的猎人,看起来,人类面对动物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图二揭示了这幅图的全貌——这只凶猛的熊和举着枪的猎人同时处在跷跷板的两端。不难想见,熊在这里象征着大自然,举着猎枪的人象征着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这幅图揭示了人和自然的本质关系——统一对立(图二);而很多人由于视野的狭隘,思想的局限,并不能认清楚这个关系(图一)。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极度扩散,恰是我们人类极需反思的问题,杀死动物吃掉它们,我们不但征服不了自然,反而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应当和谐共处。这幅图片是借图呼吁人类唤醒内心的良知。
材料三是董卿的点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句话精准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使从某个角度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占尽了优势,但究其本质,人类也没资格为所欲为。伤害自然,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人和熊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一旦平衡打破,就会两败俱伤。
结合这几则材料,我们得出结论。大自然生物圈的变化时刻提醒着人类需要克制自己的无限欲望,万物的发展都是处在平衡状态。所以,人类需要克制自己的无限欲望,放下手中的猎枪,消除自己的傲慢心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平衡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推而广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平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持。
这个作文题也影射了当今实际情况。新型冠状病毒扩散,造成数万人感染,数千人丧命,以及无可计数的经济损失,这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偏差,对自然的态度傲慢导致的。人类自以为可以对大自然予取予求,可以对野生动物为所欲为,可是事实证明,我们不但征服不了自然,反而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没有人知道大自然会如何继续惩罚我们,也没有人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所以,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共同努力:人类和动物应当和谐共处,我们要尊重地球上的万千生灵,不滥杀野生动物,不破坏生态平衡。
【佳作赏析】
当平衡被打破……
当平衡被打破,施害者即是受害者。结局,在扳机扣动的一刹那就已注定。董卿所读出画面中的“平衡”二字,可谓一语“道尽天机”。
人与自然,需要以“共融”为基础,从而走向“共存共安”的平衡。庄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融一体。而“和融”的核心,在于平衡。茫茫宇宙,本是一个统一
体,各大系统环环相扣。晨昏朝夕,四季更迭,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万事万物之间都始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灾难亦将随之而来。
我想起《流浪地球》里曾经提起过,“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无数的
“人祸”都在告诉我们:现代人只是地球生物界极其渺小的一部分,虽然因智力发展比较快,貌似已经“统治”了地球,殊不知“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
始”。千百年来,传染病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一个微小到连肉眼都看不见的病毒,就足以酿成一场摧毁人类的灭顶之灾。
从雅典的鼠疫,到古罗马的“安东尼瘟疫”,从地中海的“查士尼丁瘟疫”到莫斯科的“黑死病”,从伦敦大瘟疫到马赛大瘟疫,天花、霍乱、麻风……一次又一次的疫情,一组又一组可怕的数据,其实一直都在提醒着人们: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何其脆弱和渺小。
那么,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又当如何相处,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内外平衡”状态?为什么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呢?
从更直接的层面来看,伤害别人也总是会伤害到自己。世上所有的暴力行为,必然始于一个人心中的暴力欲望,这种欲望早在扰乱他人的平和幸福之前,就已经扰乱了自己的平和与幸福。人会去偷盗,必然是因为心中先有了许多贪婪和嫉妒;人会去杀人,必然是因为心中先有了各种愤怒和仇恨。而贪婪、嫉妒、愤怒和仇恨可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情绪。每当你怒火中烧或满腹妒火,哪能体验快乐与和谐。这一切,均来自于“失衡”。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失衡之后,只有恶果。万物之道,取乎平衡。一个明白了“平衡之
道”的人,就会心存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真理,敬畏浩渺宇宙中一切的未知。一个心中有了“平衡之道”的人,就会因“有所畏”而“有所止”。在贪欲面前,在妄为面前,在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划出的红线面前,止步。一个致力于追求平衡之道的人,就会明白在疫情面前如何选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却向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做着共同的努力。这些人,包括在疫情来临时敢说真话,“挂帅持印,舍生奔疫”的国士钟南山,包括投身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日夜不息的7000名建设者,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向着武汉逆行的白衣天使、记者,也包括每个不辞辛苦每天做着记录学生健康情况、汇报工作的老师,以及每个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的公职人员、社区工作者、保安、保洁人员和每个做好自己不添乱的公民……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愿“平衡”二字从此镌刻于我们个人的心灵深处,生根,发
芽,开出遍地繁花。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沉思,反省,寻找,创造,然后开启新的一天。相信,每一寸的前行,都是春的讯息!
【评析】
本文立意深刻,思考深远。文章开头紧扣主题,简述材料,并亮出本文的中心词“平衡”。作者指出,“人与自然,需要以‘共融’为基础,从而走向‘共存共安’的平衡。”在阐述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庄子的哲理思想,具有思辨色彩。
此外,作者引用《流浪地球》中的话进一步阐述“人祸”与自然的关系,并以简明的语言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作者进一步思考达到和谐的“内外平衡”状态的方法,探寻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的原因。文中先论证了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失衡”,阐述“失衡”造成得不良后果,
进而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有“平衡之道”的人就会因“有所畏”而“有所止”。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能联系当下,引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论据,具有时代色彩。文末呼应开头,再次扣题,情理兼备,凝练而完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