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模块测试四(第七、八、九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模块测试四(第七、八、九单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2: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小说欣赏》模块测试四(第7、8、9单元)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证券(juàn)
思忖(cǔn)
博闻强识(shì)
戛(jiá)然而止
B.
桎梏(gù)
脸颊(jiá)
饥馑(jǐn)
稍(shāo)纵即逝
C.
踯躅(zhú)
摇曳(yì)
星宿(xiǔ)
鼎铛玉石(chēng)
D.
生肖(xiào)
濒临(bīn)
渔樵(jiāo)
别出机杼(
z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
辐射
出奇致胜
计日程功
惶惶不可终日
B.
厮打
声名鹊起
相辅相成
偷鸡不成蚀把米
C.
赝品
优柔寡断
冒然行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
斡旋
无耻谰言
消赃灭迹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
(?https:?/??/?baike.?/?item?/?%E5%AD%99%E5%B0%91%E5%AE%89?/?8427678"
\t
"https:?/??/?baike.?/?item?/?%E5%B9%B3%E5%87%A1%E7%9A%84%E4%B8%96%E7%95%8C?/?_blank?)和孙少平
(?https:?/??/?baike.?/?item?/?%E5%AD%99%E5%B0%91%E5%B9%B3?/?19699"
\t
"https:?/??/?baike.?/?item?/?%E5%B9%B3%E5%87%A1%E7%9A%84%E4%B8%96%E7%95%8C?/?_blank?)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B.
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D.
小说《红高粱》中作者打破了叙事视角的常规用法,将多种叙事视角交替使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20分)
①吴荪甫回家的时候已经一点半钟了。满天乌云遮蔽了星和月亮,吴公馆园子里阴森森地,风吹树叶,声音很凄惨。少奶奶她们全伙儿都没在家。男当差和女仆们挤在那门房里偷打小牌,嘈杂地笑着。直到吴荪甫汽车上的喇叭在大门外接连叫了两次,门房里那一伙男女方才听到。牌局立刻惊散了,男当差和女仆们赶快奔回他们各自的职守;然而吴荪甫已经觉得,因此他一下车来,脸色就非常难看。男女仆人偷打牌,他是绝对禁止的!
②而且少奶奶她们不在家,又使得吴荪甫火上添油地震怒起来。“公馆不像公馆了!”——他在客厅里叫骂,眼光扫过那客厅的陈设,在地毯上,桌布上,沙发套上,窗纱上,一一找出“讹头”来喝骂那些男女当差。他的威厉的声浪在满屋子里滚,厅内厅外是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吴公馆更显得阴沉可怖,“公馆不像公馆了!”
③当差高升抱了一大捆新收到的素幛子(吴老太爷开丧的日子近了),很冒失地跑进客厅来请吴荪甫过目,然而劈头一个钉子就把高升碰得哭又不是,笑又不得。大家这才知道今晚上“三老爷”的火性不比往常!
④但是高升这番冒失,也就收束了吴荪甫的咆哮;他慢慢地往沙发上一横,便转入了沉思。他并不是在那里盘算着老太爷的开丧;那是五天以后的事,而且早就全权交托给姑奶奶和少奶奶去办理了。他是忽然想起了老太爷初丧那时候,他和孙吉人他们自愿组织益中公司的情形!故世的老太爷还没开丧,而他们的雄图却已成为泡影!
⑤这么想着,吴荪甫在幻觉中便又回到夜总会酒吧间墙角的那幕活剧;赵伯韬那些充满了威胁意味的话跟着吴荪甫的卜卜地跳着的心一个字一个字跳了出来。老赵的用意再明白也没有了,因而现在留给吴荪甫的路就只有两条:不是投降老赵,就是益中公司破产!只这两个念头,就同走马灯似的在吴荪甫脑子里旋转,不许他想到第三种方法;并且绝对没有挣扎反抗的泡沫在他意识中浮出来。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热狂已经在他血管中冷却!如果他现在还想努力不使益中公司破产,那也无非因为他有二十多万的资本投在益中里,而也因这一念,使他想来想去觉得除了投降老赵便没有第二个法子可以保全益中——他的二十万资本了!
⑥“然而两个月的心血算是白费了!”
⑦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客厅里没有别人,电灯的白光强烈地射在他的脸上。
4.文中有哪些景物描写?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6分)
5.文中作者对主人公作了哪些行动上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吴荪甫苦闷烦躁的心情的?(4分)
6.请分析一下,选文④⑤两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6分)
7.仔细阅读选文的⑥⑦两段,分析吴荪甫此时的心情。(4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了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皇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D.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9.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0.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一)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__”。(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二)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
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牛思贤已经不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了,很多同学看到他发的白云村的照片,反而开始羡慕起他的生活。
那天,我和牛思贤、老支书一起喝茶。正是六月的雨季,远处群山笼着一层雨雾白纱,几只白鹭在田野间起落蹁跹。屋檐水从瓦背上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
14.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B.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D.花市上,牡丹、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屋檐水哗啦啦地从瓦背上淌下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五、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你是否也会恍然大悟:哦,是这么回事!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也许是时候了,我们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让生活低配一点儿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券quàn,识zhì;C项,曳yè,宿xiù;D项,樵qiáo。)
2.B(解析:A项,“出奇致胜”中的“致”为“制”。C项,“冒然行事”中的“冒”为“贸”。D项,“消赃灭迹”中的“消”为“销”。)
3.A(解析:A项“以中国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应为“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
4.“满天乌云遮蔽了星和月亮,吴公馆园子里阴森森地,风吹树叶,声音很凄惨”,“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吴公馆更显得阴沉可怖”,景物阴森凄凉。作者以制造烘托心理活动的环境气氛,来表现吴荪甫在创业雄心受挫后的苦闷和悲伤。
5.茅盾调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吴荪甫濒临崩溃的绝境:家人不在,仆人躲在一边打牌,他大声叫骂,到处找“讹头”训人,他的威厉的声浪在满屋子里滚……从这一连串的描写中,显示出他内心的烦躁已经非同一般。
6.④⑤两段紧承上文,由“动”的描写转入“静”的剖析,写吴荪甫的沉思默想,通过他的回忆形成对比,由两个月前组织益中公司的雄图,到现在濒临破产的窘境,细致地描绘了他痛苦、惶惑、挣扎、疯狂、绝望的心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这种显得有些神经质的动作描写和凄凉的环境渲染,再次显现了他内心苦闷、不甘失败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8.A(解析:B项,“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恰当,小说中金四爷就找到祁茂顺,让他把自家的顶棚裱糊一下。只是这糊顶棚的活儿少了而已。C项,“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的说法系无中生有。祁茂顺改行应是无奈之举,并不表明他就有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并且祁茂顺与金四爷两人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D项,“让读者难以琢磨”的说法过于武断。)
9.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街坊邻居有事相求,总是有求必应。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意思对即可)(解析: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应当抓住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文字以及旁人的态度和评价,甚至作品关于形象的介绍文字来分析。开头介绍祁茂顺改行经历时说到他有手艺,且对其精湛手艺作了详写,可知祁茂顺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祁茂顺改行蹬三轮车,“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擦洗得干干净净”“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则可见祁茂顺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则可见祁茂顺朴实忠厚,热心助人。)
10.(观点一)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①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②纸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①糊烧活、裱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他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②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
(解析: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答题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认知规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解答本题,应联系“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与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主人公祁茂顺改行的关系来探究。看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是“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11.D(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搭配不当,“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也不妥当;C项,“文学”作“黑色幽默”的主语不恰当。)
12.C(解析: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放置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A项、B项;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排除D项。)
13.B(解析: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结合句意分析,选用“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两个成语侧重不同。结合“好书难觅”分析,选用“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而“渐行渐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结合“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分析,选用“渐行渐远”。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多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结合“收益”分析,选用“苦心经营”。)
14.D(解析:
例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A项中的省略号表示重复词句的省略,B项中的省略号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C项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D项中的省略号则表示列举省略,与例句相同。故选D。)
15..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淌下来”上,强调雨下得大;原句的重点落在“哗啦啦”上,强调雨声,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平铺直叙;原句连用两个“哗啦啦”描摹雨声,口语化,通俗活泼,生动形象。③情感不同:改句感情平淡,原句感情饱满,凸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16.【写作指导】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我们忆苦思苦,“艰苦奋斗”,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这个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这种生活态度,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对于这些无用价值、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心灵乃至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自己误入歧途,悔之已晚。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环节首先要廓清题义,即明确概念的内涵界定概念的外延,以防偏题跑题。什么是“低配人生”?(内涵)“低配人生”是就什么而言的?(外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长足发展。(背景)崇尚简单实用,摒弃奢华虚荣,倡导低配生活。(观点)联系题目提供的材料,“低配人生”应该是针对生活,无关其他的。
从议论文的标题类型来看,“低配人生”就是一个论点型标题,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作文是无须拟题,更不能更改标题的。明确“标题即中心论点”之后,谋篇布局时只须将这个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就可以运思行文了。
【参考范文】
低配人生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对低配人生的最初注解。那么低配人生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低配人生,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诱惑与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克制欲望是低配人生的核心。有微博称“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房子总共近
9000
间,屋内陈设极其奢华,珠宝琳琅满目,但皇帝住的地方也不过十多平方米而已。”为什么清朝历代皇帝都为之倾注大量心血呢?屋子再大,睡觉只需要一张床;菜肴再多,吃饭也不过一张嘴。如此铺张浪费,又能得到什么?最后只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千年前以孝廉著称的汉景帝,居陋室,饮粗茶,着布衣,却为汉朝的繁华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拒绝诱惑是低配人生的准则。王毛仲因为扶助唐玄宗登基有功劳,而不断向玄宗伸手要官,最后要来的却是一道赐死的御旨。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不断拒绝诱惑才能避免灾难,更好地生活。
居里夫人为了使客人早点离开而只放两张椅子,为了更好地研究而不与媒体过多交流。钱钟书面对友人的请客,幽默地回应:“吃了鸡蛋之后,感觉很好,又何必去见下那只蛋的母鸡呢?”他们,一个是闻名中外的科学家,一个是享有盛名的文坛巨匠,却都选择低配人生,拒绝物质的诱惑。
降低标准是低配人生的真谛。有人说,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要经常想想自己还有什么。《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客叹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却不以为然,仅驳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其百年前的诗仙,虽然被流放,但是得不到功名利禄却仍有自然为伴,依旧洒脱豪爽。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低配的人生,不仅会让我们克制欲望,更从容地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在知足中寻得快乐的真谛。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