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四(第七、八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四(第七、八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2: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同步检测四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涨水(zhànɡ)
信札(zhá)
粗粝(lì)
擘画(bò)
B.肖像(xiào)
似的(shì)
佛像(fú)
豁达大度(huò)
C.尸骸(hái)
调度(diào)
淬火(cuì)
大模大样(mú)
D.镌雕(juān)
猛鸷(zhì)
规矩(jù)
漫无涯涘(s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尘封
斯守
田塍
举步维艰
B.强悍
暴躁
忿怒
报残守缺
C.拮据
惊骇
抱歉
龙飞凤舞
D.擘画
缝罅
誊录
遂心所欲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在西南联大和后来的清华大学,历代学生相传着一条重要的经验:谁要想学习理论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______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历代弟子所“必读”。
(2)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唐山十三位农民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______救灾时代的来临。
(3)折子戏的动人风姿,如要完美地继承下来,也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与艺术灵性,而“全本”戏没有前人的演出样式可以______,只能完全靠自己探索创新。
A.以至 自愿 依从
B.以至 志愿 依傍
C.以致 志愿 依从
D.以致 自愿 依傍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杨振宁对爱因斯坦推崇备至,崇拜得五体投地。
B.他喜欢狄拉克的特殊风格,认为狄拉克对问题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常常能够一语中的。
C.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感同身受,也深受其影响。
D.杨振宁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十分失望,一方面也觉得力不从心。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的确,从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的成功得益于中西科学文化的“合璧”,也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B.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C.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D.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近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投拜什么样的名师?投拜哪一位名师?杨振宁曾考虑过很长时间。
B.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乐了。
C.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
D.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⑤②⑥③④①
D.②④⑤③⑥①
二、语言运用(8分)
8.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手法
51.5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5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26.9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4分)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清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从1876~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4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5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不仅使农产品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竟达1
000万。由于这次大旱主要发生在1877年和1878年,而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从“丁戊奇荒”的特点角度提炼3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
二、阅读理解(3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
家学渊源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诞生于安徽合肥,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幸运的是,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
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杨振宁10个月大的时候,他考取省官费负笈美国,历时五年,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于1928年归国。归国后,先后执教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
杨武之先生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不畏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的一生。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寄于亲戚篱下,阅尽人间冷暖,从而发奋读书,坚持不与纨袴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他常以此告诫和教育他的孩子。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中国历史,讲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本人颇具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也常让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令他们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国大地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学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会亲任家庭教师,从一切可能之处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家里的客厅时常挂着一块黑板,那是父亲和孩子们讨论难题,传授知识的工具。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主张凡教育者,首要处就是要知人,认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克制短处,才有成大器的可能;他还主张教师除了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教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品德和道德修养。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将首先对自己的儿女实施。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也颇有见识,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尽管由于父亲工作的变换、战乱的影响。杨振宁的中小学转换了好几所学校,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远大志向。有一次,父亲给他讲历史、数学、诺贝尔奖,他认真地对爸爸说:“我长大了也要争取得诺贝尔奖。”父亲慈祥地笑了,“好好学吧!”父亲欣喜地看到孩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能成为一块好料,一个有出息的人!
中学时代,杨振宁的数学学得非常好。
父亲是研究数论和群论的数学家,他便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他常常被父亲书架上一本群论书中美丽的插图所迷住,引发了许多遐想。这一切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启蒙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合并办学,称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科学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南迁,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也随校南迁。杨振宁跟随父母辗转跋涉,先回合肥三个月,然后又取道汉口、广州、香港、越南的海防和河内、云南的河口,最后到达昆明。在父亲的鼓励下,只读过高中二年级课程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两万名考生中,他以榜上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0.文中说,杨振宁是幸运的,他的幸运表现在何处?(3分)
11.杨振宁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有哪些影响?(4分)
12.良好的家庭学养对幼年的杨振宁产生了哪些有益的影响?(3分)
13.杨振宁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教育思想?请联系现实,谈谈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
何启发意义。(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6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夫人张兆和将其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20世纪20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态,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含“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归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4分)
15.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6.
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4分)
17.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不能缺少美,“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美育的熏陶,一个社会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的支撑,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可是在现实中,美育却遭遇不少尴尬: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对此,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再做决策。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涨”读zhǎng。B项,“佛”读fó。D项,“矩”读ju。
2.C;【解析】A项,“斯”应为“厮”;B项,“报”应为“抱”;D项,“遂”应为“随”。
3.B;【解析】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自愿”和“志愿”二者都有“情愿”的意思,但“志愿”还有“理想、抱负”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民间救灾成为了一种愿望、一种时代的标志。依从:顺从;依傍:模仿,多指学问和艺术方面。
4.C;【解析】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5.D;【解析】D项,不合逻辑,“近”和“以上”矛盾。
6.A;【解析】A项,把问号改成逗号。
7.D;【解析】综观所供的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作者表现的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故②应排在最前面,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
8.(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解析:解答图表题,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信息。上图中,“语言表达”出现的问题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就应该是答题的关键。
9.(1)时间长 (2)范围广 (3)死亡多
10.①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与正确的教育引导;③考取了高手云集、名师荟萃的西南联大。
11.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情感的人。
他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经常告诫和教育孩子发奋读书,不与纨袴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②经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知识及重要历史人物,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祖国;③凭着自身的古典文学造诣,引导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④在国家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亲任家庭教师,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⑤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并首先运用这些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女;⑥研究数论群论,尤其是群论研究,引起杨振宁的兴趣和遐想,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启蒙作用。
12.①良好的家庭学养使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尽管时局动乱、环境复杂,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②良好的家庭学养使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着争获诺贝尔奖的远大志向,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
13.他的教育思想是:凡教育者,首要处就是要知人,认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克制短处,才有成大器的可能;教师除了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教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教育思想直至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启发我们:①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其个性,扬长避短,因材施教;②教师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要目中有人(学生),而不应目中无人,唱独角戏,搞满堂灌;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博专结合;④教学中除了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⑤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承担授业的任务,即教授学生学业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传道和解惑的任务,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任务。(只要意思对即可)
14.【解析】可以从“涛声”入手,把文章中有关“涛声”的文段找出来,对这些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要注意掌握归纳概括的技巧,如抓段首句、段尾句、议论句、抒情句等。
【答案】①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大书。②离开凤凰城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回响。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15.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第(1)句中的“带着感情”和第(2)句中的两个“我”字的含义;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阐释;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1)沱江的涛声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之情,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越个人的际遇替别人考虑,就能更好地认识别人和理解别人。
16.
【解析】分别找到“归根山”“忘情水”“三生石”所在的信息区间,结合“归根山”“忘情水”“三生石”等词语的特定含义来理解分析,并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探讨。
【答案】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病逝四周年后终于魂归凤凰城,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归葬的听涛山为“归根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着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
17.【解析】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来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深化主题等)来回答。
【答案】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病逝后归葬听涛山做铺垫。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