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一(第一、二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检测一(第一、二单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22: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同步检测一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语基60,作文40,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气氛(fē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
B.燕国(yān)
月氏(zhī)
箜篌(kōnɡ)
讽谏(jiàn)
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ù)
D.菜畦(qí)
幽咽(yè)
樊川(fán)
放诞(dà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迄今  锋芒必露  徇私舞弊  恣意妄为
B.闪烁  无耻谰言  义愤填膺  前踞后恭
C.赡养  以儆效尤  言简意赅  融会贯通
D.脉膊  革故鼎新  善罢甘休  缄口不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在诗圣的杜甫的诗中确实有不少________的警语,发人深思,同时也令人叹服!
②17秒时间可以干什么?“手机控”在微信群里抢个红包秀一秀,博尔特跑两次100米,但在战火不断的中东,17秒可以干出________的大事,让全世界都为之屏息。
③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________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永远的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说完他黯然。
A.石破天惊
惊天动地
震天动地
B.石破天惊
震天动地
惊天动地
C.惊天动地
石破天惊
震天动地
D.惊天动地
震天动地
石破天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B.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表明:鲁迅先生越到晚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思想就越来越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C.鲁迅的小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入木三分的描写和对人内在微妙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带来的。
D.鲁迅先生同情下层群众,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故事。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地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二、语言运用(16分)
6.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忧国忧民而不忧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在客船上。(2分)
7.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处。(6分)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愧思想权威 ②一生最恨帮闲 ③临死也不宽恕 ④莫做空头文学家 ⑤岂仅文坛闯将 ⑥敢于嬉笑怒骂
8.我们在《鲁迅书信》中看到,鲁迅先生给不同的人写信,落款是不一样的。请你选用供选落款,填入下面不同的通信情况中。(只填序号)供选落款:(4分)
A.迅上
B.师鲁迅谨订
C.鲁迅(即周树人),并且加上“鲁迅”印鉴
D.后学周树人启上,并且加上“周树人”印鉴
不同的对象:
(1)给自己的学生发出邀请,请其赴宴,落款使用__________
(2)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3)给自己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4)给自己在报刊上的论敌写信,落款使用__________
9.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4分)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琐气,穷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节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
天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0.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4分)
11.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4分)
12.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3.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分)
一脚踩进了旋涡
王晓明
鲁迅怎么办?他自己说:“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儿,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这话说得很实在,墨翟和阮籍,都是走了回头路,鲁迅内心的“鬼气”,也正是要拉他往回走,退回十年前那绍兴会馆式的生活。索性回到家中,关上窗户,背对社会上的喧嚣,自己选一样合意的事情,坐下来静静地做——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这样的生活一直诱惑着他,直到1929年6月,他还在犹豫,是否该“暂且静静,做一部冷静的专门的书”。但是,他其实并不能退回去。十年前他形同单身,现在身边却有了许广平,这位倔强的姑娘所以会追随左右,可不只是出于一般的男女爱情,她首先是敬服他对黑暗社会的决绝态度,才接着生出了爱慕之情。
既不愿转身,那就只有如他自己所说的,先坐下来歇一会儿,再抬脚跨步,“姑且走走”。事实上,他回答有恒的那封信的最后一段,已经说出了“姑且走走”的大致方向:“我觉得我也许从此不再有什么话要说。恐怖一去,来的是什么呢?我还不得而知,恐怕不见得是好东西罢。但我也在救助我自己,还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二是忘却。一面挣扎着,还想从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看见一点东西,誊在纸片上。”这真是非常精确的预言,他生命的最后九年间的大致的生活状况,几乎全包括在这段话中。其实是没有什么话可说,却仍挣扎着要在纸上写一点东西,这还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基本姿态;他赖以维持这姿态的两支最顺手的拐杖,也正是那个“麻痹”和“忘却”。
所谓“麻痹”,就是将注意力转开,不去想那些没有答案的大苦恼,只考虑日常生计,也就是“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儿”。可是,以鲁迅当时的情形,怎样安排今后的生计呢?做官自然不行了。仍到大学去教书?经历过在北京、厦门和广州的种种刺激,他现在是既对青年失了信任,又对同事间的倾轧深感厌恶,几乎从搬出中山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打定主意要“脱离教书生活”。他不想再与人做什么同事,情愿一个人单干,做一名以文字为生的自由人。可是,以哪一种文字为生呢?心境是这样消沉,先前的呐喊式的文章和小说当然是不能做了。那么做研究?但是,真要做研究,譬如写他一直想写的《中国文学史》或《中国字体变迁史》,他就必须沉潜下心,整个陷进古书堆里,这和那绍兴会馆式的生活,实际上也差不多了,他也不愿意。因此,他初到上海时,是选择了翻译这一条路,但他也很难长久地专注于它。他怪别人干扰太多,可如果他自己真想译书,几个朋友的应酬,若干访客的邀约,还不容易对付吗?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心神不定,不知道究竟做什么好。这也难怪,有那样的大苦恼纠缠于心,他确实难于看清眼前的路,难于决定该何去何从。所以他租下景云里23号的房子,却并不买齐家具,似乎随时准备卷铺盖走路。你想想,连家安在哪里,以什么谋生,他都定不下来,他又如何“麻痹”自己呢?
他还有另一条办法,就是“忘却”,竭力淡忘种种阴暗的记忆,重振乐观的热情,实在不能淡忘,也总要将它们尽量推至意识的边缘,腾出地方来酿造新的希望。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跨进刺丛里,姑且走走”。
(选自王晓明的《鲁迅传》,有删改)
14.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回头路”的含义?鲁迅的态度如何?
(2分)
15.仔细阅读节选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点与鲁迅特有的精神。(4分)
16.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结合这篇《一脚踩进了旋涡》来看,鲁迅似乎也有着太多的犹豫,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4分)
17.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到“忘却”,又说“实在不能淡忘,也总要将它们尽量推至意识的边缘,腾出地方来酿造新的希望”。但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又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生中的“忘却”?联系该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的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C项,“唱和”的“和”应读“hè”。
2.
C;【解析】A项,“必”应为“毕”;B项,“踞”应为“倨”;D项,“脉膊”应为“脉搏”。
3.A;
4.D;【解析】A项,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晚年的鲁迅先生”;B项,成分赘余,应去掉“越来越”;C项,介词结构不完整,应为“从……中”,在“细致入微的刻画”后加“中”。
5.D;【解析】⑤③两句承接前文谈鲁迅的著作,②句由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④⑥两句分析鲁迅的精神,①句总结语段。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解答这道题,要联系《登高》诗的内容,这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抓住“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即可得出答案。
7.上联:③⑤ 下联:④②⑥①
8.顺序依次为:(1)B(2)D(3)A(4)C
9.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 同情心 责任心;【解析】补写此句,形式上要关照前面描写李白的一句,内容上应照应杜甫的品质、特点。
10.“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1.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12.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
13.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14.“回头路”就是指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碰壁后走向消极与退缩。鲁迅“不愿转身”,采取了理性地寻找突破口的态度。
15.社会特点: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国家前途迷茫,国人的命运多舛,激进的知识分子处境艰难。鲁迅特有的精神:在特定时期镇静而理性,虽为自己与国家道路的迷茫而犹豫,但是依旧能在荆棘中寻找希望,具有一定的韧性,敢于勇往直前。
16.此时鲁迅的犹豫与彷徨是正常的,符合人的本性;但鲁迅并没有走回头路,也没有“麻痹”和“忘却”,而是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态。这是作者对鲁迅的真实描绘,并没有无原则地拔高鲁迅与鲁迅的精神,这体现出作者的求实精神,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的鲁迅。
17.人生中有的“忘却”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是为了轻装前进;有的“忘却”是暂时的,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保持一种诸如鲁迅式的韧性,是人生中的一种迂回战术。只要利于成长,利于成为民族、社会的真正有用之人,适当的忘却是可以理解的。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