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3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遭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
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六代积德必出圣贤。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播放视频
孔子的父母和出生
孔子的故乡
曲阜[qū fù]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播放视频(孔庙: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的一生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君子有三立:谓立德、立功、立言。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3、从政鲁国
4、周游列国
5、晚年结局
孔子一生的经历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一、青少年时期
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任鲁国司寇像
夹谷会盟
四、周游列国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
《诗经》书影
《周礼》书影
五、孔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
朋,比也;朋,类也。 -------《广雅》
朋,尊也。 -------《说文解字》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习让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学习要反复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习须择善而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以学求仁
【学习任务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学习任务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⑸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好学”的内涵
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好学”的内涵
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
※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
“好学”的内涵
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就有道”“内自省”“进,吴往也”
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学习任务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任务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6.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孔门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
2.学思并重
3.博约相济
4.上学下达
5.学以致用
作业
1.⑴将下面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你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请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 结合《论语》,谈谈孔子是从哪些地方去体会学习之乐的。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
2.理解孔子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从而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及美学原则,以提升审美能力。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译: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 先代典籍、道德行事、 忠诚、守信。
⑵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罕》)
译: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 乐才得以整理,雅乐和颂乐各自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习任务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译: 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
【学习任务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总结
1.学《诗》以言谈交际。
2.学《诗》以扩充识见。
3.学《诗》以识人论世。
4.学《诗》以修身达仁。
5.学《诗》以从政治民。
6.学《诗》以别成会悟。
7.学《诗》以兴观群怨。
作业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理解《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中“君子人格”的内涵。
2.对比《论语》中有关“君子”与“小人”的章句,探究成为君子的途径,以砥砺自我人格。
3.完成微写作《君子赞》,以此思考君子文化之于中国历史及现实的意义。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理解“君子”概念的变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会意。从尹,从口。“尹”,手执权杖形,本义是治理;
从“口”,表发号施令。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2.翻译下面的章句,并提炼出孔子所谈“君子”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经世致用
【学习任务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萧公权先生指出:“(君子)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
士----君子----仁人----圣人
【学习任务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思考:如何成为“君子”:提取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⑶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类篇联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于言,而后从之。(《为政》)
【类篇联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类篇联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联系现实,思考如何理解“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如何成为君子,写下你的感悟吧。
【学习任务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查找《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章句,翻译章句后,创制个性化的图表来展示二者的区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与小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与小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与小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
仁
【学习任务四】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以“君子赞”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20—200字。
第四部分*学习目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理解《论语》中关于“仁”的章句,进而理解孔子所谈“仁”的深刻内涵。
2.探究如何“依于仁”,从而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深意,以砥砺自我人格。
3.思考“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仁之至:自爱】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1973年甘肃省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简《论语》)
【二、仁之本:孝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孝先于学 以孝为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立德做人:孔子指出了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
【三、仁之纲:忠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三、仁之纲:忠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忠:尽己心以待人;恕:推己心以及人。(钱穆)
【学习任务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2.思考:为什么“忠恕”是“一以贯之”之道?
【四、仁之体: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周公:由巫到礼 孔子:释礼归仁
【仁之体: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仁之体: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语》中“礼”所阐释的道理要求真实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德之所倚,情之所现,礼的坚守需要道德的辅助和情感的自省。
依仁成礼 以礼成仁
作业: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慎:小心,谨慎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示范分析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示范分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示范分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按照第一、二章的学习方法,分成八个小组,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一章或两章。要求:小组内交流,可以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合作探究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弘毅: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文白对译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文白对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指讽刺时政。
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文本探究
1.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2.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3..《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4.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每排讨论一个题目,并推荐代表发言。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文本探究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文本探究
第七章: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文本探究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拓展提升
《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作业超市
背诵《论语十二章》
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仁道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