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4.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体会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难点:弄清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噪声的防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
学生准备:音叉、钢皮尺、鼓、口琴、乒乓球、长笛、锣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与噪声。
(二)进行新课
一、乐音与噪声
教师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制造一段刺耳的噪声,让学生认识乐音与噪声。教师补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只要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乐音的特征
1.响度
(1)鼓面上放些黄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黄豆跳动的高度,比较鼓发出声音的强弱。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以同样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力,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变形幅度,比较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小。
想一想:用不同大小的力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声音的响度与此因素有什么关系?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和转换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试一试:把一根橡皮筋绷在铅笔盒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体会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生阅读41页“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的对照表,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感受,知道响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2.音调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观察弦的振动,比较声音的高低。
(2)找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说同一句话,比较声音的高低。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用大小相同的力,以不同的速度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振动节奏,比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
想一想:以不同的快慢程度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声音的音调与此因素有什么关系?
上面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试一试:把一根橡皮筋一次绷得松些,一次绷得紧些,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体会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看图3-16,判断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齿轮的齿数的关系。
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若物体每秒振动一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 Hz。
3.音色
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小游戏:
(1)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判断是哪种乐器。
(2)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悄悄地让一同学起来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判断是谁说的。
指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
由上面的学习可知: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三、噪声的防治
举出不同事例
(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音乐
(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
问题: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噪声如何界定?
指出: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指导学生读表:书第41页(或用投影仪打出)
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
声音 声音的强弱/dB 听觉效果(感觉)
树叶微动 10 极静
轻声交谈 20~30 安静
正常说话 40~50 正常
大声呼喊 70~80 较吵
汽车喇叭 90 很响
载重汽车 100~110 震耳
飞机发动机 120~130 难忍
通过阅读表格,让学生感受到:噪声是我们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指出:在现代化都市中,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害,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途径减弱噪声?
总结出可以从三条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罩;植树造林(重点讲解其优越性);戴耳塞等。
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课堂小结】
教师应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学板书】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与噪声
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3.噪声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①从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教学反思】
利用声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明白噪音对生活的危害,但并不清楚噪音的来源和处理,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噪音的来源和防治噪音的途径。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音乐、朗读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此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