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快 与 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汽车、米尺、秒表。
学生准备:白纸两张、刻度尺(可事先测出课桌的高度或教室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也可以以某一同学的身高为测量高度)、秒表(或手表)。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体育课上,同学们进行跑步比赛。张强跑100 m用了17 s,你用25 s跑了165 m,你和张强谁跑得快呢?
【新课教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表演:让甲、乙两同学在教室前面表演走路的快慢。按老师的口令,甲、乙两同学从同一起点起步行走,一个走在前面,一个走在后面。(老师这时问:谁快谁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两个同学先后到达终点。(老师再问:谁快谁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
二、速度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怎样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3.公式:v=。变形公式:s=vt或t=。
4.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
常用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符号“km/h”或“km·h-1”。
汽车的行驶速度为72 km/h,合多少m/s?
转化如下:72 km/h=72×=72×=20 m/s。
同理,m/s也可以转化为 km/h,进一步的研究发现,1 m/s=3.6 km/h。
根据速度及其公式,就可以对相关物理量进行求解。
例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最后再让学生对照答案,最后老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
例题
已知:v=340 m/s,s=1 km=1 000 m。
求:t。
解:需要的时间为t==≈2.94 s。
答:需要约2.94 s才能听到距你1 km处产生的雷声。
求解物理计算题的要求:
(1)按已知、求、解、答四步规范解答。
(2)计算时,先写公式,再根据公式将物理量的数字和单位一同代入计算,既要处理好数字运算,也要做好单位的运算。
(3)作答的内容可由试题的问题入手。
三、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请计算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汽车的速度不变。
请再计算天鹅沿直线飞翔时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你有什么发现?
天鹅的速度是变化的。
1.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计算出来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它只能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
说明:
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与路程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无关。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速度的含义及计算,注意公式和格式、单位换算。
2.要会区别两种运动形式。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速度的含义。
2.课本P27-28:作业1-5题。
【教学板书】
第三节 快 与 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v=
4.单位:米/秒(m/s)、千米/时( km/h)、1 m/s=3.6 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梯级探究。从“相同时间如何比较快慢”“相同路程如何比较快慢”到“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快慢”,问题导向,逐步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转换法和比值法的方法教育。
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问题的切入,亦或是典型例题,都来源于生活。物理课堂,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更容易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感,也更容易深入浅出地完成概念构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将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既有传统的多媒体、实物投影的运用,又将微课程、智慧课堂引入课堂,既有点对点的交流,又有点对面的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智慧课堂的实时监控、及时跟踪反馈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