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光 的 色 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动手参与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2.阅读课本第68页内容,了解颜料三原色与色光三基色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三棱镜、多媒体课件、白屏。
学生:红、蓝、黄玻璃片,白屏,红、绿、黄纸及颜料,三棱镜,光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问题:大家都看到过彩虹吧?你们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白光是不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演示1: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①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②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的“三基色”
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
(1)红、绿、蓝叫作光的三基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3.物体的颜色
演示3:在演示1实验中,在白屏前分别放置红色、蓝色玻璃,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演示4:在演示1实验中,在白屏上分别贴上红纸、绿纸,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练习:只用红光照射一盆红花,它的叶子和花分别是什么颜色?
培养学生分
析实验现象
的能力
引出光的三
基色
通过练习,
锻炼学生的
应用能力
三、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 的 色 散
1.光的色散
白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2.物体的颜色
【教学反思】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发现:
1.本节课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比如在引入中,利用彩虹的传说,让学生兴趣盎然。然后再通过实验将“彩虹”呈现在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他们展开讨论,得出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结论;再比如,在介绍光的三原色时,让学生通过放大镜去观察电视机,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STS教育。
2.成功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由于光的色散概念较为抽象,实验现象也很不明显,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讲解彩虹的成因这个知识点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解决了在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的问题;再比如在讲解不透明物体颜色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无法找到单纯的光源,但不做实验,只是传授学生势必非常难以理解。但是精心设计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课后练习此知识点时反馈非常好。
同时也发现:
1.良好教学情景不仅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而且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例如,“彩虹传说”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花费时间过长,导致整个课堂时间过于紧张。没有时间处理习题。可以通过提问引入“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逐步培养起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器材准备不够充分。在本节课程中,“将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纸分别蒙在手电筒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透明纸,照到天花板上”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可将实验改进如下:用涂有颜色的彩色眼镜代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自制的彩色眼镜给学生戴,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周围的色彩,知道“戴有色眼镜看人”的结果是什么。
3.作业布置应该精益求精。在此堂课后,给学生的作业是书面的作业。这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好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能品味到思考的乐趣、知识的升华。如果把书面作业改为让他们制作“彩色陀螺”,这样可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就感,自身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4.板书设计过于陈旧。新课标要求教育者以师生互动、积极探究、共同发展为过程,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在板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突出以学生作为主体,以解决学生需求为目的,需要改进设计。
5.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实验能力较弱,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限于仪器的精密度、学生操作技术的准确度,个别学生在做颜料混合的探究不准确。
综上所述: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活跃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观念。也能较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意识、探究欲望。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实验的改进,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导致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时抓不到实质。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增强学生重视过程,重视实验,重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意识。教师本身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知识运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注重学情分析,注重实验的改进,注重语言的表达,注重方法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