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2011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宁波市鄞州区2011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9 15:40:36

文档简介

宁波市鄞州区 高一年级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出卷:高二语文组 审核:高一语文组 排版:政教处 印刷:宁波市鄞州区印刷室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语言运用:(6分)
8.(3分)
9.(3分)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共9分)
10.(3分)
11.(3分)
12.(3分)
(二)(共12分)
13.(2分)
14.(4分)
15.(6分)
四、文言文阅读:(24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五、诗歌鉴赏:(6分)
24.(3分)
25.(3分)
六、翻译及默写(26—28为翻译题共7分,29—33为默写题共5分):(12分)
26.(2分)
27.(3分)
28.(2分)
29. 30.
31. 32.
33.
七、作文:(60分)
茶,当初,在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她是一位幸运的女儿,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自由,洒脱……茶,倘若只是黄叶飘零、空山寂寞地死,谁会记取她的芳名。只有经历过痛苦、挫折、烦恼、风雨、开水之烫,才是真正的成熟,才能散发出恒久的幽香,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更有意义和 价值、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500
600
700
800
900
2011学年
第一学期宁波市鄞州区 高一年级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出卷:高二语文组 审核:高一语文组 排版:政教处 印刷:宁波市鄞州区印刷室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B D D B D D
二、语言运用:(6分)
8.(3分)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
9.(3分)植物过冬,各显神通。(或:严冬里,植物各展奇招)(答案须含有“植物”“如何过冬”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10.(3分)以北国冬景作对比。突出表现江南冬景的明朗,适合在外欣赏的特色
11.(3分)闽粤的冬天,气候和暖,感受不到冬天的情凋。
12.(3分)①江南地质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到冬至而不败。③红叶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④草色顶多成了赭色,而且根边总带点绿意【评分说明: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得3分。】
13. (2分) 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不会感受到远方的冷漠和凄凉,不会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亲切,不会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一样。(意思答对即可)
14.(4分)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觉得故乡是绳索、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觉得自己不属于狭小的世界,对远方产生了种种幻想,把远方编织得浪漫而美丽,于是,故乡输给了远方;远方冷漠无情,没有亲人,没有温暖的抚慰,久居远方,深感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亲情,于是,远方输给了故乡。(意思答对即可)
15. (6分)(答题要点)离开故乡时,对久居的故乡产生厌倦之情,向往远方,志在四方,希望走出故乡求得发展;回故乡时,尝尽了身处远方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的滋味后,深感亲情贵如黄金,明白了什么都赶不上山亲水亲有亲人的故乡。(评分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有探究意味;②是否有理有据;③分析问题是否有条理;④语言是否流畅准确)
四、文言文阅读:(24分,每小题3分)
16. C 17. B 18. D 19. C
20.B(渐,浸入)
21.C(②③均表示并列关系,①表示转折关系,④表示修饰关系)
22.B(“兰槐”植物名,古今意思相同;A.“以为”,古:把它制成,今:认为;C.“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人;D.“禽犊”,古:家禽和小牛,是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这里引申指用学问来取悦于人;今:家禽和小牛。)
23.A(“依次采用”有误,第二段主要用的是比喻论证。)
五、诗歌鉴赏:(6分)
24 (3分)湖山、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初夏景色的幽美。
25 (3分)1、前六句借幽静的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其乐(闲适)
2、尾联叹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老来交旧尽,寂寞惆怅。
六、翻译及默写(26—28为翻译题共7分,29—33为默写题共5分):(12分)
26. 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27.28:略
2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0.泣孤舟之嫠妇
31.挥斥方遒
32.赢得仓皇北顾
33.断雁叫西风
七、作文:(60分)

2011学年
第一学期宁波市鄞州区 高一年级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出卷:高二语文组 审核:高一语文组 排版:政教处 印刷:宁波市鄞州区印刷室
说明: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写在必须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交卷时必须交答题卷。
温馨提示:请同学认真审题,仔细答卷。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摇曳(yiè) 商榷(què) 百舸(gě) 锲而不舍(qì)
B.摭(zhí)拾 衽(rèn)席 怪癖(pì) 余音袅袅(niǎo)
C.攒(cuán)聚 戕(qiāng)害 廿(niàn)七 自怨自艾(ài)
D.针砭(biān) 时弊 田塍(chéng) 恣意(zì) 按捺( nà )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趁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B.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C.信息产业部21日起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一年,全面治理互连网.移动通信网上违法不良信息,倡导网络文明。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老舍先生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如茶余酒后的闲聊,是有趣味的闲聊,恰恰和当今一些沉湎于“纯文学”,孤芳自赏、远离大众的“美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B.在山水游历中,柳宗元如饥似渴地寻觅着,发现着存在于自然中的真、善、美,以此实现自己所崇尚、所具有的完美人格的再现。
C.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社会,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固守本位。轻易不迁徙,背井离乡被视作不得已之举。
D.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
①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②它是在想——我怎么变得成熟
③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④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⑤感谢阳光,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⑥不是自我陶醉
⑦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A.⑥②④③①⑦⑤ B.②⑥④③⑦①⑤
C.②⑥④③①⑦⑤ D.⑥②④③⑦①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得不到复原。
B.虽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那么故园就是我们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6.下列文字画线部分的理解与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突出母亲视力严重不好,寻找“我”非常困难,表现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担心)
B.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写景中处处透露出一度失落又竭力寻找精神支点的矛盾心情)
C.“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用看似轻松俏皮的语言,表现肺炎对琼珊的打击之大,说明她的病情很严重)
D.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说明贝尔曼的叶子画得特别认真,特别逼真,也暗示着琼珊一定能战胜病魔)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柳宗元与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属豪放派的代表。在散文方面,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同属“唐宋八大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二、语言运用:(6分)
8.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9.阅读下面的语段,请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3分)
不同的植物,有各自不同的防寒御冬的特殊本领。常青树“穿甲戴盔”傲霜雪耐严寒,松树、柏树会在树皮和针叶处分泌出一层蜡质,椿树、杏树等则会分泌出胶状物质。而一些根茎类植物如莲藕、韭菜等,则以“两条战线”与严寒做抗争,一方面结籽传宗,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丢叶(茎)图存”。还有些植物则通过其体内糖化酶的作用,将蛋白质和淀粉转化为糖,以增加植物的细胞浓度,使细胞组织不易结冰。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9分)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持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到。
10.作者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要从北国冬景写起?(3分)
11.为什么作者认为闽粤“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3分)
1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间——就飞回那个暖乎乎的地方。而这时,你突然发现翅膀不在了。你找遍了全身,还是没有。你摸摸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手臂,摸摸自己的手指和面孔,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你已经不再是原初的你。
你当然不知道翅膀是怎么离开你的,尤其是为什么离开你的。是呀,只因你一度沉醉于你已身在其中的远方而无暇照顾,翅膀在黯然神伤中回到了它起飞的地方。因为它只属于故乡。
故乡是诞生梦想之翅的地方,远方则是消解梦想之翅的地方。
梦想之翅不愿意被消解,就自己回去了。
你蹲在地上,你哭,你揩着眼角的泪水,谁也看不见。远方能让你尽情地流泪,却不会为你揩擦泪水。不像在故乡,那么多的目光看着你,那么多的手伸过来,你还没发现自己有泪,就已经有人为你擦干了。 你终于知道了故乡是什么味儿,也知道了远方是什么味儿。于是你开心地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你安慰自己说,不幸福的人,是那些没有故乡的人或是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知道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除非他们也像你一样把故乡丢失。
此刻,你一下子发现,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一个亲人,随便抱着故乡的一棵柳树,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一声娘。甚至那曾经伤害过你和你曾经伤害过的姑娘,你也一下子想把她们紧紧拥抱,从此不想再放手。
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
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你想,你的脚就是翅膀,你愿意这样走回故乡,哪怕累死在返乡的路上,也值得。
(选自2006年11期《散文》)
13.为什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结合文义简要分析。(2分)
14.作者前面说“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后面又说“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联系原文分析故乡“输”“赢”的原因。 (4分)
15.离开故乡时“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回故乡时“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6分)
四、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12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6.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17.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取之尽锱铢
B.独夫之心 多于南亩之农夫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怅恨久之
18.下列句子间的语意关系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3分)
A.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9.对上面两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一23题。(12分)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其渐之滫 渐,逐渐
C.其质非不美也 质,质地,本身 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④端而言,蠕而动
A.①②相同 B. ①④相同 C. ②③相同 D. ③④相同
22.下列各句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 兰槐之根是为芷
C.古之学者为己 D.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3.下列对这三节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依次采用了比喻、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
B.第(A)段文字侧重阐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C.第(B)段文字侧重阐述学习的环境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有所选择,才能防微杜渐,保持中庸正直。
D.第(C)段文字侧重阐述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君子学习倾注全部心血,小人却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君子也不像小人那样用学习来哗众取宠。
五、诗歌鉴赏:(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4.诗人写景是从哪些意象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2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3分)
六、翻译及默写(26—28为翻译题共7分,29—33为默写题共5分):(12分)
26.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分)
27.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3分)
28.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分)
29.吾师道也, ?《师说》
30.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31.书生意气, 。 (《沁园春·长沙》)
32.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3.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
七、作文:(60分)
茶,当初,在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她是一位幸运的女儿,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自由,洒脱……茶,倘若只是黄叶飘零、空山寂寞地死,谁会记取她的芳名。只有经历过痛苦、挫折、烦恼、风雨、开水之烫,才是真正的成熟,才能散发出恒久的幽香,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更有意义和 价值、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1学年
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