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07 07: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 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 振动 B. 静止不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一直向左运动
2. 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空气不再传声
D.声音太小,我们听不到了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B. 江泉高架路两旁建有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发声的音色不同
D. 医学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4.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6.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7.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
8.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旷野里空气稀少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 (多选)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二、填空题
10. 《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体、________体、________体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11.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频率高于__________Hz的声波叫超声波,地震时产生的强度大的________声波对人体十分有害。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 m/s,在海面上用声呐装置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8 s收到从海底返回的声波,该处海洋的深度约为__________m。
12. 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我们都知道气体可以传声,花样游泳运动员潜在水中仍能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
14. 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倒车雷达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所示,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超声波,经过0.01 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
(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设汽车静止)
15.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该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还可以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在太空中做该实验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功。
16. 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15 ℃的环境温度下,站在峭壁前,要能区分开自己的喊声和回声,离峭壁的距离至少应大于________m。
17.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见下表,表中声速的单位是m/s。
空气(0 ℃)   331 煤油(25 ℃) 1324 冰   3230
空气(15 ℃) 340 水(常温)   1500 铜(棒) 3750
空气(25 ℃) 346 海水(25 ℃) 1531 铁(棒) 5200
由表中信息可知: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表中的信息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________有关。
18. 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比较稀疏,则声音传播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向外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得较上层快,于是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1)烈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拐弯。
(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680 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的钟声至少是________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产生的(设当时的气温是15 ℃)。地表温度比夜空温度________(选填“高”或“低”),钟声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拐弯而传播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三、实验题
19. 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若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名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20. 探究声音的传播。
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观察:
(1)封严瓶盖,摇动玻璃瓶内的铃铛,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课时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与能量.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处,由于声音具有能量可以使肥皂产生振动;故选A.
2. 【答案】A
3. 【答案】C 【解析】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A正确;控制噪声采取的措施是: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高架路两旁建有隔音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正确;声音的大小用响度来表示,其影响因素是振幅、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则声音的响度不同,不是音色不同,C错误;医学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利用了超声波具有能量的特性,D正确.故选C.
4. 【答案】C
5. 【答案】A
6. 【答案】D 【解析】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它表示声音能传递信息,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倒车雷达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它表明声音能传递信息,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超声波清洗机,它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综上所述,故选D.
7. 【答案】A [解析]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8. 【答案】B [解析] 在房间里唱歌,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所以听到的声音更响亮;在旷野里唱歌,声音传播出去,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能反射形成回声,我们听到的只是原声,所以听起来不如在房间里响亮。
9. 【答案】ACD [解析] 发声时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A符合题意;耳朵贴在桌子上,可听到放在桌子上的手表发出的嘀嗒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不符合题意;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锣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C符合题意;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D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0. 【答案】空气 马的声带 黄河水 气 固 液 
[解析] 风在吼,是由空气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马在叫,是由马的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黄河在咆哮,是由黄河水振动所产生的声音。说明气体、固体、液体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11. 【答案】20000 次 6000
12. 【答案】音调 能量 1 531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同一架钢琴的不同琴键发声时的振动频率不同,所以按不同的琴键时,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把眼镜放在超声波清洗机里洗干净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1 531 m/s,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t=×2 s=1 s,此处海水的深度:s=vt=1 531 m/s×1 s=1 531 m;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3. 【答案】振动 液体(水)
14. 【答案】(1)声波在1 s内传播的路程为340 m
(2)超声波从汽车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t=×0.01 s=0.005 s,
由v=可得,汽车到障碍物的距离:
s=vt=340 m/s×0.005 s=1.7 m。
15. 【答案】空气 能够 不能
[解析] 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紧靠左边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的音叉在振动,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若实验在太空中进行,由于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因此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也不会被弹起。
16. 【答案】340 17
[解析]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能区别自己的喊声和回声,人离峭壁的距离至少应大于s=340 m/s×=17 m。
17. 【答案】小 大 温度
18. 【答案】(1)上
(2)2 低 下
[解析] (1)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
(2)根据v=,客船里的乘客听到的钟声传播的时间是t===2 s。
深夜空气温度比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三、实验题
19. 【答案】(1)固体(细棉线)能够传声
(2)细金属丝比细棉线的传声效果好
(3)手阻止了棉线的振动,使声音无法通过棉线来传播
(4)不能
[解析] (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细棉线的好。
(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不能在“松弛”线上传播。
20. 【答案】(1)能 (3)变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 (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瓶内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玻璃瓶传出,所以能听到铃声。
(3)瓶内接近真空后,几乎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摇动铃铛时,就几乎听不到铃声,或者说铃声变小。
(4)通过实验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