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环境描写及情节的作用,以情节的作用为主。
答:①从艺术结构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XX与刻画某人物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限定角度)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XX,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限定角度)
3.请围绕XX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限定角度)
4.小说以XX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限定角度)
5.XX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限定角度)
6.请探究作者以XX为题目的原因。
7.小说中多次写到XX,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综合角度)
8.小说中XX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综合角度)
9.小说中先后几次提到XX,有什么作用?(综合角度)
二、解题思路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串起文章的线索,为下文……作铺垫,与……构成对比,
(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具有象征意义;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三、答题思路
自身作用 + 环境作用 + 人物作用 + 情节结构作用 + 主题作用 + 艺术手法作用
(“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四、注意事项
1.结合文本进行解题,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⑴先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
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
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⑵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分析。
2.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答题;
3.忌套用、乱用答题术语
4.并不是所有小说中的物象都具有三方面基本作用,也不是只要考物象题就考三个方面作用,有时只考一个方面,答题时应注意。
一、《一张百元旧钞》
小子,前边走,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说八道。男人指着男孩的鼻子说,男孩一声不吭。男人姓王名辉,是益民市场的管理员。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一样的浓眉,一样的大眼,一样的高鼻梁,一样的厚嘴唇。
在肉案前。
唉哟,老王,您早。卖肉的张师傅远远地向王辉打招呼,又看一眼男孩,满脸堆着笑,老王,您真有福气,儿子都这么大了,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您来得正巧,今天的猪肉好着呐,来二斤。说着,张师傅已割下一块精红肉,装入塑料袋,塞入男孩子手中。
不是病猪肉吧?王辉一脸正色。
哪能呐,自打上一次受了您的教育,我早改正啦。
王辉从裤兜里摸出一张100元的钞票,这钞票已无棱无角,污迹斑斑,破烂不堪。张师傅接过钞票,装模作样地在钱袋里摸了摸,又将那百元钞票还给王辉,为难地说:老王,实在对不起,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
好,下次吧。王辉哼了哼。
在鱼摊前。
卖鱼的是一对小夫妻,丈夫称鱼,妻子收钱,忙得不可开交。
新鲜的黄河大鲤鱼,快来买哟。小伙子两手是水,满脸是汗。
就那一条!王辉指着水里最大的一条鱼说,小伙子称了鱼,头也顾不得抬,随口说:不多不少3斤2两,每斤6元,19元2角,免掉零头,给下整数。
王辉又从裤兜里摸出那百元钞票。年轻女人接过钞票,口里喃喃道:这钱也太破了,还能花吗?边说边找零钱。
听到女人的话,小伙子心里一怔,抬起头,急忙从女人手里夺过钞票,陪着笑脸说:原来是老王大哥。兄弟有眼不识泰山,您来光顾小摊,是兄弟的荣幸,兄弟感谢不尽。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小伙子边说边将钞票塞进王辉的裤兜里。
侄子念书费神,鱼头补脑,以后常来。说着又将一条鲤鱼塞进塑料袋。
鲤鱼的尾巴一甩,水滴溅了王辉一脸,王辉狠狠地拍了鲤鱼一巴掌,愤愤地说:不受好气的东西,我让你不老实!
小伙子惊慌的双眼望着王辉离去。
在瓜摊前。
哟,王大兄弟,来啦!卖瓜的中年妇女一脸和气。
哪儿产的西瓜?王辉吐掉嘴里的半截香烟。
河南瓜,刚上市。中年妇女边说边捡起一个大西瓜往男孩怀里塞。好小子,跟你爹一模一样,多喜人哟。又亲昵地摸摸男孩的头。
王辉的手又伸进了裤兜,去掏那张百元钞票,中年妇女按住王辉的手说:这是哪里的话,大热天的,王大兄弟忙了一上午,也不正是为我们服务吗?吃个西瓜,应该。
王辉和孩子走远了,中年妇女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走出市场,王辉对男孩说:小子,这下看清了吧。我这张钞票,给人,都没人敢要。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胆大包天,竟敢伸手来偷。今天,谅你是第一次,就放你一马,往后好好学着点,像我一样,做个好人。
男孩用心地点点头。
解析文章:
对人物作用:体现了王辉的形象特点;写出了王辉高人一等,自视清高,恶狠的性格特征;虚伪、做作;心理阴暗;卑劣;写出了王辉贪小便宜的形象,仗着自己的官职欺负人;贪婪本性,靠权而生;榨取商贩利益;写出了众人对王辉的惧怕;写出了人们的阿谀奉承。
对主题作用:揭示小说主旨:人性阴暗的一面;讽刺了现代社会官员的腐败现象;揭示了当官者的权力大,人们对其不敢反抗,极其奉承;揭示了当今社会滥用职权、恃强凌弱的问题。
1.“一张百元旧钞”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6分)
2. 请探究一张百元旧钞在文中的作用。(6分)
3.作者以“一张百元旧钞”为题目的原因。(6分)
①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张百元旧钞展开的,“一张百元旧钞”贯穿全文始末。
②是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了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
③揭示主旨。揭示出了中国部分掌权者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表现了百姓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力与无奈。
题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一张百元旧钞”是“特权”的象征,具有讽刺意味;
4.请分析一张百元旧钞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6分)
5.小说人物围绕“一张百元旧钞”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作者是如何刻画的?(6分)
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了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
刻画了商贩们面对王辉的欺压表现出的愤恨、惊慌、巴结逢迎等心理特点,也表现了商贩们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奈与无力;
小男孩是事件的见证者,从王辉那里明白了同是不劳而获,显然以权谋利更容易,并对此深信不疑;
如何刻画: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的。
二、《唐朝月光下的桥》王明河
郭术是从一场酒战中挣脱出来的。他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很有点胜利大逃亡的味道。但是,他不知道危险像只虎正张着嘴在前面等着他。前面有座桥。上桥之前要下个陡坡。骑车下坡原本是不需要使劲的,但郭术竟把下坡当成了上坡。结果,自行车被他蹬成了两朵云。
让郭术没有料到的是,桥上的一块半截弃砖改变了他前行的方向。自行车被砖硌倒,倒在一根断牙似的护栏上。自行车斜躺着,跟睡着了一样,只是那只悬空的前轮还在动,还在做着前行的梦。
郭术掉到了河里。河不大,但弯子绕得不小,它像一根长长的银色丝带,飘落在这个叫梨花湾的村庄旁边。挣扎半天的郭术站了起来。他拿手抹一下脸,然后斜眯着眼,逆着下午的阳光朝河岸上望。他望见了三爷。三爷是河岸上这片梨园的护园人。郭术掉到河里的时候,他正在给梨树松土。虽然已经是春天了,性急的梨花也跳上了枝头,但三爷仍然穿着冬天的棉袄。
穿着棉袄的三爷费力地跑着,他的孙女翠翠也尾巴似的跟在后面。郭术在想,三爷准是来救我的,哪知三爷跑来之后并没有下河。他望着郭术旁边的那块牛一样卧在水里的石头,在想,咋没摔到这上面呢?摔到这上面即使不成肉饼,也会脑浆崩裂!
三爷为啥见死不救呢?原来,他和郭术有过冲突。梨花湾的人都知道,他俩之间的冲突跟桥有关。梨花湾过去没有桥。前几年,上面提倡发展旅游业,乡干部郭术领来施工队就修了这座水泥桥。当然,还有桥头一块碑。碑是石头做的,碑上刻着郭术撰写的“梨花湾的传说”——“公元743年春,李白路过这里,被漫山遍野凝脂欲滴的梨花所吸引,于是,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真能胡扯!我成天拴在梨园里,李……李白来我咋没见着?”这是三爷当时对给他读“传说”的人说的话。三爷说这话的时候有点生气,然而更让他生气的是,桥刚“满月”就未老先衰了:桥面开裂,护拦破损。爱管事的三爷就去找郭术,要求他派人来给桥动点修补之类的“小手术”。哪知桥没动成手术,三爷反而上了医院——满身酒气的郭术推了三爷一下,结果,三爷少了两颗牙。
现在,三爷就木然地站在石碑旁。郭术似乎也不指望三爷救他了。于是,转过身,神情专注地瞅着桥腿。桥腿上长满青苔。当然,还有豆瓣绿之类的水草,稀稀疏疏的。
大概就是这些水草让郭术产生了幻想。他想拽着水草从桥腿攀爬上去。于是,他就海豚表演似的跃出水面,一只手抓一棵豆瓣绿,另一只手也向另一棵豆瓣绿伸去。结果,两棵水草都被他抓住了,但同时也被他连根拽起了,他“扑通”一声又落入水中。
爷爷,伯伯为啥不从河边往上爬?翠翠问。
三爷瞪翠翠一眼,嗔怪说,不要吭声!
翠翠也瞪爷爷一眼,然后,撅起小嘴,独自到桥上玩去了。这时候,桥头聚集了不少人,但没人去救郭术,当然,他们并不缺少热情,都一个劲地冲着郭术欢呼: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郭术倒也配合,他一次次飞出水面,去拽挢腿上的水草。尽管他没有攀爬成功,但仍然赢得了不少的掌声和笑声。三爷也咧着瘪嘴跟着笑。可是,就在这时,翠翠出事了。她一脚踩空,变成了一只翻飞的蝴蝶,朝桥下落去。
三爷吓坏了。因为,他看见了翠翠所处的险境——她正朝那块石头上坠落。“翠翠——”三爷边叫边朝河里扑,但被人拽住了。因为已经有好几个人下河了。然而,等他们扑到河里时,翠翠不见了。他们一抬头,才发现翠翠已经被郭术抱上了对岸。
原来,在翠翠坠落的一刹那,郭术就开始急转身,然后发疯般地扑向石头,伸着双手,像训练有术的蜡嘴雀稳稳地接住了翠翠……
三爷向对岸跑去,但跑到桥中间,他又站住了。他弯下腰,扶起了那辆自行车。
三爷抱起翠翠。让他感到奇怪的是,翠翠的衣服居然一点儿也没湿。但三爷还是放下翠翠脱下了自己的棉袄。
穿着棉袄的郭术一瘸一拐地走上了桥。他放眼望去,发现对岸的梨花白似月光。他想,莫非自己真的走进了唐朝的月光里。
1、桥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①桥在文中反复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是文中的线索;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③三爷误会郭淮,郭淮勇救翠翠,桥象征沟通之桥,信任之桥。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爷这个人物形象。(4分)
三爷是一位热心淳朴又有些狭隘自私的农民。
①热心淳朴:村里新建的桥破损,“爱管闲事”的三爷去找郭术来维修,说明他对村里的事务比较热心;但当郭术救起翠翠后,三爷弯腰扶起郭术的自行车,还把棉袄脱给郭术,则体现了中国农民“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以及知恩图报的朴素价值观念;
②狭隘自私:由于过去冲突,三爷不但见死不救,还诅咒郭术,体现了中国农民狭隘自私的一面。
3、作者还这样设计过故事的结局:“人们把翠翠救到岸上,才想起了郭术,而此时郭术却瘫倒在河里,再也没有站起来……后来,郭术就葬在了梨花湾。”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些?请说明理由。(4分)
观点一:文中结局好。
①从情感表达看,文中的故事结局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艺术结构看,文章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特别是“穿着棉袄的郭术一瘸一拐地走上了桥……他想,莫非自己真的走进了唐朝的月光里。耐人寻味,引发思考。
③从情节合理性来看,文中写道“河不大”?“挣扎半天的郭术站了起来”说明河水不深,不至于对郭术的生命造成威胁。
④从主题上看,文章结局不仅更能凸显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点二:另外的结局好。
①从小说的感染力看,这一悲剧结局更具震撼力,因为种种原因,包括三爷在内的梨花湾村民对郭术颇有微词,而最终郭术因救翠翠而死,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②从人物刻画看,这一悲剧结局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郭术奋不顾身,勇救翠翠的义举,突出了他人性闪光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丰满。
③从故事情节看,郭术的死使小说故事情节更曲折,跌宕起浮,而文中结局稍显简单,缺乏深意。
④从主题深刻性看,悲剧结局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具有震憾心灵的力量,使小说的主题更深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4分)
A.文章第3段“虽然已经是春天了,性急的梨花跳上了枝头,但三爷仍然穿着冬天的棉袄”,第4段“穿着棉袄的三爷费力地跑着”,两次提到三爷的棉袄,为文章结尾三爷把棉袄脱给郭术等情节埋下伏笔。
B.三爷“望着郭术旁边的那块牛一样卧在水里的石头,在想,咋没摔到这上面呢?摔到这上面即使不成肉饼,也会脑浆崩裂”,说明他对郭术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C.“李白路过梨花湾,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这部分虽属杜撰,但为文章增添无尽的诗意。
D.文章最后写“他放眼望去,发现对岸的梨花白似月光。他想,莫非自己真的走进了唐朝的月光里”。这样写不仅照应标题,使结构更加完整,还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E.本文大量使用诗化语言,如“自行车被他蹬成了两朵云”,“她一脚踩空,变成了一只翻飞的蝴蝶,朝桥下落去”等,使得人物形象生动,情感表达鲜明。
三、《溜索》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一、《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到: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吧,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力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说到,“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的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
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
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的技艺的高超;
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二、《布拉格的歌声》[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塞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共中央_?????????è?°_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CE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
③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
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
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
三、《灵犬有泪》
1972年冬,我们连6名知青负责守卫在乌苏里江边的一个哨所。
连队隔半月给我们送一次面粉和蔬菜。北大荒冬季只能吃到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难得吃上顿肉。于是,我们开始套野兔。
套住的野兔被狗叼走了,雪地上清清楚楚留下的踪迹告诉我们,狗跑过了江面。土堤后是一个村庄,可以望见各式各样的屋顶。这一带江面不宽,早晨甚至可以听到他们那个村庄的鸡啼。毫无疑问,“强盗狗”准是苏联人的。
一天傍晚,我们听到了狗叫,寻声跑到一片灌木丛中。一条狗中了我们埋的“子母套”。那狗长腰身、长腿、垂耳,深栗色的毛,闪耀着旱獭般的光泽。狗脸很灵秀,很可爱,是一条漂亮的纯种苏联猎狗。钢丝套子勒在它后胯上。经过一番剧烈的挣扎,套口已收得很紧很紧,勒入皮肉。这狗充满痛苦的眼睛里,流露出悲哀而绝望的目光,恐惧地瞧着我们。它不断龇牙,发出阵阵低叫声。它太痛苦了,不久便一动不动地蜷伏在雪地上。
一个伙伴踢了它一脚,恶狠狠地说:“我们走,让它在这儿受罪吧。它不被勒死,也会被冻死,或者夜里被狼吃掉。”
另一个伙伴反对:“让狼吃掉?未免太可惜了。弄回哨所去,宰了,够我们吃几天的。”
第三个伙伴立刻表示赞同:“对,狗皮归我了,寄回家乡,给我父亲做件皮坎肩。纯种苏联猎狗皮坎肩。”
天黑了,狗在哨所外,也许快被勒死了,也许快被冻僵了,也许预感到了无法逃脱的可悲下场,一声不叫,仿佛期待着我们结束它的生命。
水烧开了。磨刀的伙伴满意地用手指试刀锋。
忽然,我们听到江对岸有人呼唤。先是一阵老头儿沙哑的呼唤声,接着,是一阵老妪气急的呼唤声:“娜嘉……”
在这黑沉沉的宁静夜晚,隔江传来的呼唤声听得异常真切。班长在团部俄语培训班受过培训,我们问他:“呼唤的是什么意思。”
班长回答:“娜嘉――这是苏联女孩名。他们在呼唤孩子。”他们呼唤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持刀的伙伴向我摆了下头,我走到外面,欲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狗拖进哨所。它忽然叫了起来。我从未听到过一条狗发出那么悲哀的叫声,那简直就是一个身陷绝境的人在回应对自己的呼唤
苏联老头儿和老妪的呼唤声更近了。显然,他们循着狗叫声,沿着江对岸的土堤一面继续呼唤,一面奔跑过来了。在他们和我们之间,隔着冰封的乌苏里江。人的呼唤声和狗的回应声,震颤着比冰封的江面要宽阔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夜空。我们都一动不动,呆呆地倾听着。
虽然看不见那对站立在对面土堤上的苏联老人,但我们确信,他们是在呼唤这条狗。
持刀的伙伴将刀朝地上狠狠一掼,走到他的铺位,仰躺下去。
“我声明,我不要狗皮了……”那个要做皮坎肩的伙伴喃喃地说。
班长拔下刀,盯着那狗。它一被拖入哨所,就不叫了。它也瞧着班长,眼角挂着泪。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狗是怎样默默地哭的。班长弯下身去,将钢丝套弄断,狗慢慢站了起来。它有点疑惑地望着我们,本能的戒心使它不敢移动。它伤得很重,后胯毛脱皮绽,血肉模糊。班长低声说:“医药箱。”我立刻拿来医药箱。
我毫不吝啬地往狗的伤处倒红药水,撒消炎粉,又仔仔细细地给它缠了几圈纱布。班长在一张纸上写上几行俄文,写完,念给我们听:“我们并不想伤害你们的狗――希望它不要再到江这边来。”
我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班长将这封“国际信件”让狗叼住,我推开哨所的门,那狗慢慢走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中……
从此,我们套住的野兔再也没丢过。
(有删改)
注 中苏交恶在1969年达到顶峰,双方在黑龙江与新疆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1.请围绕“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答案 憎恨狗,发现狗,准备杀狗,苏联老夫妇寻找狗,放走狗。
解析 为文章划分层次可以发现本文围绕“狗”展开故事情节,开篇引出对狗的猜测与憎恨,这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写到发现狗受伤,决定杀狗,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写苏联老夫妇寻狗而知青最终放狗,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简析“狗”这一动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 狗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狗展开故事情节。狗通人性,它的悲叫和眼泪,让知青们心生同情,它与苏联夫妇的情感震撼着知青们的心灵,激起情感共鸣,文章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内容揭示了主题。
解析 狗是本文的重要写作对象,分析时要抓住文中与狗有关的部分,如关于狗的体态的描写、眼泪的描写,以及围绕狗发生的事情和人们对它的态度。分析作用,要注意考虑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主题作用:表达作者希望和平、国际间的友谊、和平共处;对狗的释放也是对苏联可以停止战争的美好期望;赞美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狗的灵性让知青震撼,体现了人性美;表现了“爱”的主旨;灵犬唤醒了人物内心的人性美和内心的良知。
主题:通过描写中苏关系破裂时期,知青们最终决定放走那只经常叼走他们捕猎的兔子的苏联人的狗的故事,来表达人与动物的真挚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震撼人心,超越国界,超越政治,激起情感共鸣。
3.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六名知识青年前后对狗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6分)
知晓被套住的野兔是被猎狗叼走时,是十分愤怒的;
抓到猎狗,并且知晓那是一只俄国猎狗时,是十分幸灾乐祸的;
准备杀狗时,很高兴,并希望将狗皮寄给家人;
听到从江的那边传来呼喊孩子的声音与狗同时回应时,是十分同情伤感感动震撼的;
4.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知青放走狗的原因的理解。(5分)
答案 中苏关系破裂时期,知青们最终决定放走那只经常叼走他们捕猎的兔子的苏联人的狗,他们被苏联老人寻找丢失的狗时呼唤声的急切,以及狗回应主人时声音的悲哀打动,同情怜悯之心受到激发,内心受到震撼。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让知青们改变了初衷,最终为狗治伤还放走了它。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时代背景探究知青们放走狗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但无论如何探究,都要落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之上,这是最关键的原因,也是文章要突出表现的重心。抓住这一点,联系文本具体探究即可得出答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