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9-70页。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
能跟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 资源 教学挂图和例题
预习 设计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4分钟)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2分钟)
出示练习十三第九题
菜单一:
1.在第一个表里,有哪两种量?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征?数量和总价成比例吗?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在第二个表里,有哪两种量?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征?数量和总价成比例吗?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菜单二:
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三、综合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0分钟)
1.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
(2)教材中的第(2)小题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3)独立完成2、3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思考: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看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通过组织全班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
(2)学生填表。
四、全课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块一】
1、 提问:两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在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并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块二】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在第一张表中,相关联的量是数量和总价,总价随着数量变化,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但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单价是一定的。所以,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在第二张表中,相关联的量是单价和数量,数量随着单价变化,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但它们的积,也就是总结是一定的。所以,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板块三】
对照着两张表,小组讨论交流这三个问题。
师生交流整理完成正、反比例的相同和不同点。
【板块四】
指导学生根据一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小结: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定的,所以这幅地图上的图上距离与相应的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师强调: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作业
设计 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2分钟)
1.《补充练习》中的1、2两题;
2.《补充练习》中的3题;
3.《一课一练》51页中的智力冲浪。
六、家庭作业,拓展延伸
1.《一课一练》51页。
2.优生自主学习《走进数学王国》。 【板块五】
1.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对学困生及时给予指点。
2.先做完的学生,可以尝试解答思维题。
3.针对作业中错误率高地 题师生一起分析、补救。
【板块六】
1.一般学生完成除“智力冲浪”以外的题,数学尖子生基础题可以免做,但要求其完成“智力冲浪题”,及《走进数学王国》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