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精练-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精练-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7 09: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建立而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何迟被折磨致残。这一史实说明(?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
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1958年3月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这反映出(?
?

A.
“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
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
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观点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
该观点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该观点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
该观点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其依据是八大()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D.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中共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得出上述认识是基于()
A.
建立新中国的需要
B.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A.
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
“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
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
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方针实施的历史背景是()
A.
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B.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C.
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
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
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
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
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1960年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堵漏洞理论”,该理论清楚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社会主义经济有漏洞;二、资产阶级堵漏洞是好事;三、社会主义要与资产阶级竞争,一道来堵漏洞,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
A.
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B.
应坚持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C.
亟需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
务必要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
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B.
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
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所谓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刘少奇之子刘源说:“拿毛主席搞各种政治运动来说,他本人的动机未见得都不好,他还希望中国更快地富强,希望我们党更纯洁、更统一有效。可能是判断错误,结果事与愿违。”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毛泽东()
A.
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
制定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C.
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D.
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
A.
一二十年代
B.
三四十年代
C.
五六十年代
D.
七八十年代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B.
标志着中国成为航天大国
C.
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
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
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
B.
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
C.
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D.
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
在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国内高中的课程,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B.
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C.
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D.
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时间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1952—1957年
53.6%
18.5%
27.9%
1972—1977年
33.0%
39.0%
28.0%
材料二?
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并加以评价。
材料一
???
至1949年底,国家接收的企业和产业计有:国民党政府“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00多家,官商合办银行中的官股:交通部、招商局等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业;十几家垄断性质的贸易公司;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后勤系统等所属工矿企业2858个。据统计,当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中,国营工业占到80.7%。
???
——据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材料二
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总值
工业
建筑业
总值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1952
679.0
346.0
141.8
119.8
22.0
191.2
29.0
70.1
119
1956
1029.0
447.9
280.7
224.7
56.0
300.4
46.0
115.3
166
1957
1069.3
433.9
317.0
271.0
46.0
318.4
49.0
116.1
168
1960
1457.5
343.8
648.2
568.2
80.0
465.5
104.0
120.3
218
1965
1717.2
656.9
602.2
546.5
55.7
458.1
77.4
104.6
240
1976
2961.5
975.7
1337.2
1204.6
132.6
648.6
147.1
134.4
318
1979
4062.6
1270.2
1913.5
1769.7
143.8
878.9
193.7
200.9
419
1984
7208.1
2316.1
3105.7
2789.0
316.7
1786.3
338.5
363.5
695
1992
26923.5
5866.6
11699.5
10284.5
1415.0
9357.4
1689.0
2405.0
2311
2002
120332.7
16537.0
53896.8
47431.3
6465.5
49898.9
7492.9
9995.4
9398
???
——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新中国六十五年数据表》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性质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的经济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
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79》
材料2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
联合国大会正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尼克松回忆录:
时代的破冰者》
(1)
材料1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突出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
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
结合所学,
分析材料2中“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故排除A。
B.何迟写的《统一病》,观点正确,是正直的言论,故B错误。
C.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C。
D.何迟的正确想法被残酷地打压,可见当时社会空气的紧张和政治迫害的残酷,以及“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把知识分子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看做“毒草”,违反了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说明“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故A正确。
BCD.说法均不准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ABC.题干信息“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意思是说经济建设要与国情相适应,需要追求一定的规模、速度,但同时更要警惕盲目冒进。这体现了中共八大的会议精神,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了“一五”计划(1953~1957)的经验,故ABC说法均正确。
D.结合所学可知,在1958年就开展了冒进的“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可见陈云的观点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故D说法错误。故选D。??
4.【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据此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C正确。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故A错误。
B.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故B错误。
D.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B.据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召开的背景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A.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故A项错误。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是在1954年,故C项错误。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故D项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从毛泽东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认为把王蒙划为“右派”是错误的,是一种“左”的做法,这就说明当时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因此选择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央存在“左”的倾向,说明“双百”方针得没有到了全面落实,可排除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绝对化,是错误的。??
7.【答案】B【解析】A.1957超额年完成“一五”计划,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合,故排除A。
B.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故B项正确。
C.该项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方面的举措,故排除C。
D.该项是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故排除D。故选B。??
8.【答案】C
【解析】C.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为调整国民经济而实施的“八字方针”中的“充实”是指充实轻工业、压缩基本战线规模,故C项正确。
A.该项属于“提高”的内容,故排除A。
B.该项属于“调整”的内容,故排除B。
D.“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故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中“堵漏洞理论”和所学可知,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CD.综上所述,此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故选A。??
10.【答案】B
【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一味追求公有化水平越高越好,导致生产关系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B正确。
A.题干中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错误。
C.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故C错误。
D.此项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D.从题干时间“1962年”和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允许私有制、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等信息来看,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D正确。
A.人民公社体制的撤销是在1983年,故A错误。
B.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B错误。
C.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犯的“左”倾错误,故C错误。故选D。??
12.【答案】A
【解析】A.毛泽东时代的所谓“四大”,看起来很民主很自由,其实是非常粗暴、野蛮和愚昧的,是违法的、非理性的。这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漠视。这样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制造了很多历史悲剧。因此,“四大”在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被断然取消。这是党和政府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故A正确。
CD.均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CD。
B.说法不准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就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而不是到题中的1980年才开始重视。故排除B。故选A。??
13.【答案】C
【解析】
A.该项并非错误,故排除A。
B.该项并非政治运动,故排除B。
C.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防止资产阶级复辟,但是被野心家利用,造成严重后果,故C符合题意。
D.该项并非政治运动,故排除D。故选C。??
14.【答案】C
【解析】C.大庆精神产生于大庆油田开发的时候,时间是1959年,故C正确。
ABD.综上,其余选项的时间都不正确,故排除ABD。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C.题干“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反映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故C正确。
AB.原子弹与航天无关,故AB错误。
D.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故D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
D.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建设,注重国防工业建设,联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是国防安全的需要,故D项正确。
?AB.这两项为三线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
C.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故选D。??
17.【答案】B
【解析】B.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同时中国被西方世界孤立,可见学俄语的用处明显大于学英语,因此国内高中的课程,以俄语取代英语。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到1964年,又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科目,而当时中美关系已实现正常化。据此可知,国内外语教育的科目设定,受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故B正确。
ACD.均与本题无关。故选B。??
18.【答案】C
【解析】AB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崛起,而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正确,故AB说法错误。
?D.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进行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才进行改革开放,走向振兴,故D不正确。故选C。??
19.【答案】(1)变化:农业(或第一产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2)原因: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把发展工业制造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对第三产业只要求在工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有相应的发展。评价: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党制定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合乎国情的;但是,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也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0.【答案】(1)变化:由半殖半封经济到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民主主主义经济。
???????(2)
时段
经济状况
原因
1952—1956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三大产业均有发展。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1952—1957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工业发展最为明显。
“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1956—1965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长,国民经济曲折发展。
前期受“左”倾思想影响,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后逐渐调整,至1965年调整完成。
1956—1960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长,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受阻,工业发展迅速。
大跃进“以钢为纲”,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960—1965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长,农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滞缓。
1960年冬“八字方针”提出,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作为核心,1965年完成。
1979—1984
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长迅速,三大产业均发展迅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1992
国内生产总值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
“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2—2002
国内生产总值继续飞速发展,三大产业并驾齐驱。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1.【答案】(1)特点:?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变化:由对抗到合作。决定性因素:美国的国家利益。
22.【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