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2021~2022学年八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下列有关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其原因是两种材料中的含碳量不同
B.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D.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3.用微粒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闻到香味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C.食物腐烂是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D.变瘪乒乓球放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4.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5.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装汽油的瓶子应盖紧瓶塞
分子间有间隔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显碱性
溶液中都含有金属离子
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A.A
B.B
C.C
D.D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8.唐贞观年间用“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来赞誉美酒。香飘十里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能嗅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结构相对稳定
B.分子大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0.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
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1.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图2中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C.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就不会变红
12.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
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1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腐烂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14.宏微结合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思想。如图所示,提起压在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气化,则相同微小空间内微粒的变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15.如表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事实
解释
A
盛夏,大明湖畔,荷香四溢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
加压条件下,分子的体积都变小
C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D
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是
。
17.(1)物体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间的
;
(2)在烧杯、试管、蒸发皿、量筒这些仪器中,不能加热的一种仪器是
.
18.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②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③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是
。
19.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
。
20.如图的实验1、实验2两个实验是教材上册P63的探究微粒性质实验操作示意图。
①根据实验1中最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
。
②久置后的实验2中溶液变红的烧杯是
,说明
。
③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C.酚酞分子不运动
D.酚酞分子运动慢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鲁教版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下列有关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其原因是两种材料中的含碳量不同
B.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两种材料中的含碳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D.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食品变质,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D、滴水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但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用微粒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闻到香味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C.食物腐烂是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D.变瘪乒乓球放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墙内开花墙外闻到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D、变瘪乒乓球放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夏季气温的升高,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错误。
B、夏季气温的升高,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而不是分子质量变大,故选项错误。
C、夏季气温的升高,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而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故选项错误。
D、夏季气温的升高,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装汽油的瓶子应盖紧瓶塞
分子间有间隔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显碱性
溶液中都含有金属离子
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溶液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装汽油的瓶子应盖紧瓶塞,是因为汽油中的分子是在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为要防止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分析】根据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的间隔变大造成的,选项解释错误;
B.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不相同,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选项解释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选项解释正确;
D.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所以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溶液的用途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唐贞观年间用“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来赞誉美酒。香飘十里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香飘十里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香飘十里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这是造成香飘十里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香飘十里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能嗅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结构相对稳定
B.分子大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
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菠萝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浓浓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将浓氨水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就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图2中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
C.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就不会变红
【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该选项说法正确;
B、图2中,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进入粗玻璃管中时向上运动,最终充满整个粗玻璃管,因此bc段纱布也会慢慢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1中,乙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乙中,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丙中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一步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图2中,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粗玻璃管中,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纱布也会变红,只是慢一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
12.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
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
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端午时节粽飘香,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粽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腐烂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食物中的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宏微结合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思想。如图所示,提起压在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气化,则相同微小空间内微粒的变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解答】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单位空间内的分子个数减少。
故选:C。
【点评】知道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15.如表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事实
解释
A
盛夏,大明湖畔,荷香四溢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
加压条件下,分子的体积都变小
C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D
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盛夏,大明湖畔,荷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分子中有 3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5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可以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不同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或数目不同 。
【分析】(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2)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3)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甲醛分子中有碳、氢、氧三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共含5个原子;故填:3;5;
(2)由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可知,分子可以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填:分子可以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的分子结构,可得出分子不同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或数目不同;故填:分子不同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或数目不同。
【点评】新情境题中所给物质的信息,分析、归纳其结构,通过解答此类题目,培养同学们认识事物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17.(1)物体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间的 间隔变大或变小 ;
(2)在烧杯、试管、蒸发皿、量筒这些仪器中,不能加热的一种仪器是 量筒 .
【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1)物体热胀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冷缩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故填:间隔变大或变小.
(2)在烧杯、试管、蒸发皿、量筒这些仪器中,不能加热的一种仪器是量筒.
故填:量筒.
【点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18.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②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水分子 。
③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是 氧元素 。
【分析】①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②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及其性质来分析;
③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故填: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构成并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填:水分子;
③由化学式可知,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中都含有相同的是氧元素;故填:氧元素。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分子的性质等,难度不大。
19.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无变化,再滴入浓氨水溶液变红色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
(2)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酚酞试液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烧杯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 没有必要;实验一中就有蒸馏水,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为红色 。
【分析】(1)利用蒸馏水呈中性,氨水呈碱性,而碱性的溶液会使酚酞变红的知识解决;
(2)由于在A中的氨气挥发出后在烧杯B中溶解形成氨水,由于氨水呈碱性所以酚酞会变红,而氨气的挥发正好验证了分子的运动;
(3)根据实三作为对比实验的目的与实验一、二的作用来分析有无必要。
【解答】解:(1)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实验三的目的是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然而在实验一、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了,因此实验三没有必要再做;
故答案为:(1)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无变化,再滴入浓氨水溶液变红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2)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烧杯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没有必要;实验一中就有蒸馏水,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为红色。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并据酸碱性溶液与酚酞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并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20.如图的实验1、实验2两个实验是教材上册P63的探究微粒性质实验操作示意图。
①根据实验1中最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 酚酞做试液遇浓氨水变红 。
②久置后的实验2中溶液变红的烧杯是 C ,说明 氨气分子运动得快 。
③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C.酚酞分子不运动
D.酚酞分子运动慢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分析;
【解答】解: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久置后的实验1中溶液变红的烧杯是C;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得快;
③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B.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正确;
C.酚酞分子在不停运动,故错误;
D.酚酞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慢,故正确;
答案:①酚酞做试液遇浓氨水变红;
②C;氨气分子运动得快;
③A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