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7 11: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是更为深入。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3)认识:
(2)内容:
(1)背景: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成立时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上海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武昌
时间:
地点:
性质:
(1)创立兴中会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建立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时间:
地点:
性质:
机关刊物:
纲领:
《民报》
日本东京
1905年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材料二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核心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评价: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积极性:
局限性:
(4)组织多次反清武装斗争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钦定宪法大纲》内容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导火线: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清帝退位
宣统帝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平等自由
主权在民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材料二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主要要原因。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积极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912年南京街头剪辫图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如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拟定的《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注册费用。“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五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材料六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七: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积极: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成立兴中会
创立同盟会
三民主义
武装反清斗争
背景
爆发
结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