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复习 教学案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四复习 教学案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9 18: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其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学习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简述柏拉图生平事迹:受教苏格拉底、创办学园和著作《理想国》。
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教育亚历山大和在雅典讲学。
6.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7.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整体感知]
在文化创造与传承方面,思想家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通过整理儒家经典,提出政治治国主张、为人处世原则、教育教学方法等等,虽然存有许多消极因素,但汉以后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性格与心理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深远。在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在认识论、伦理观和政治主张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认识,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极为丰富,曾长期影响西方的社会与文化。
[知识清单]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1、孔子其人
(1)早年生涯: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早年生活艰苦,但为学不倦,虚心求教,30岁已精通六艺。由于博学,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治理鲁国:①35岁时孔子曾因不满三家显族控制鲁国实权离开鲁国,供职于齐,但因遭到晏婴等人反对,再返鲁国,继续收徒讲学。②52岁升为大司寇,执掌鲁国治安、司法事务。出席齐鲁两君参加的夹谷之会,以兵礼兼用,挫败齐国以强凌弱的阴谋,收回了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此后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迎来政治生涯的顶峰。③为维护国政权威,孔子利用三卿与家臣矛盾,表面上对付家臣,实际上打击三卿,但最终计划没能完全实现。 ④55岁时,由于鲁定公和季孙氏沉迷美色与骏马,不问朝政,加之对孔子态度的变化,孔子认识到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怀着郁闷心情,又一次离开鲁国。
(3)周游列国:55岁起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他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被采纳。
(4)退修诗书:68岁时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其言论由弟子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1)背景: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兴起,战国时学派增多,最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是诸子百家中较大的一个学派。②孔子熟谙西周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他想吸收西周政治制度来治理动荡社会。
(2)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与礼。
②礼的含义及孔子的主张
含义:礼就是周礼,是周人的典章制度等,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就
是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尊尊表明的是等级制与君主制的原则,亲亲表明的是宗法制的原则。周礼把君主制与宗法制、政权组织与家族组织结合在了一起。
主张:a.孔子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持反对态度,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b.为维护周礼,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主张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③仁的含义及孔子的主张
含义: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
主张:a.孔子主张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他人。这种爱是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的。
b.孔子主张人在社会中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忠恕”之道是建立在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基础之上的。
④仁与礼的关系
只有仁与礼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
3、孔子的历史影响
(1)创办私学,影响后世: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强调“学而优则仕”、“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施行仁政,造就政治人才:
孔子主张“仁”,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关键是“举贤人”,理想贤人的标准是“内圣外王”,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人治社会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A、对孟子、荀子的影响:孟子吸收仁义思想,主张爱有差等,在政治上施行仁政。荀子吸取孔子礼的思想,主张礼治。他们代表了儒家思想发展的两个不同取向。
B、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又兴盛,并取得正统地位。
C、五四运动之前,儒家思想在思想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倍受尊崇。
二、古希腊的先哲
1、柏拉图与《理想国》
(1)生平简历: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出身名门,幼年受到良好教育,20岁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身亡后,他开始长达12年的游历生活。先到麦加拉,后到埃及与南意大利,最后到西西里。公元前387年他应叙拉古大臣狄翁之邀,企图在叙拉古实现他的“哲学家王”的政治理想,但与狄奥尼修一世意见不一,不欢而散。40岁返回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收徒授课,不仅培养学者,也培养政治家、立法者,希望通过他们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期间,两次去叙拉古帮助狄奥尼修二世实行政治改革,都无功而返。公元前347年,柏拉图80高龄逝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探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作者的主张有:
a. 一个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第一等级是少数的统治者,其美德是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应拥有国家权力;第二等级是武士,其美德是勇敢,对外御敌,对内保民。第三等级是劳动者,其美德是自制,为整个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当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正义就是秩序,就是互不越位。
b.理想的统治者——哲学家王。他认为最具有智慧的人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而哲学家最具有智慧,应出任王,或者应接受哲学训练。
c.实现理想国应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对统治者从小开始提供严格完善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知识。二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过集体生活,使权力和财产、家庭分离,这样统治者就不会为自己谋私,一心为公;而被统治者可以拥有适当的私有财产,但不能拥有权力。
(3)柏拉图思想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奠基性文献,在后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人们可能赞同他的思想,也可能反对他的思想,但无法忽视他的思想的存在。只要研究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史,柏拉图就是无法回避的人物。
2、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生平简历:
a.御医之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斯塔吉拉,其父亲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父的御医。
b.学园精英:17岁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直到柏拉图逝世,长达20年之久。
c.王子之师:公元前343应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邀请,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d.逍遥学派: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讲坛,被称为“逍遥学派”。
e.落寞辞世:亚历山大病逝后,希腊掀起反马其顿浪潮,由于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王室的亲密关系,成了打击对象。为避免不测,他离开雅典,一年后,客死他乡,享年62岁。
(2)主要成就
a.科学的研究方法:他根据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对知识进行归类,划分不同的学科,并撰写成书。他对学科门类的某些划分及提出的许多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他的研究既注重实践经验,又关注理论问题,擅长分析。
b.探求真理:一生孜孜以求,叩问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c.探求人的本质:他从分析自然入手去探求人的本质。在他看来,自然界最低等的是无生物,略高一级的是植物,再高一点的是动物,更高的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善和幸福是人的追求,善就是万物能实现自己的本质,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在:一方面人在认识中应充分发挥理性功能,去探求知识,获得真知,达到知性上的完美。另一方面,要用理性去约束激情,使行为合乎道德,达到品格上的完美。这样的人就是善人,也是幸福的人。
d.政治思想:他认为人不能单独生活,只有在城邦中才能满足自己需要,脱离社会的人无幸福可言。公民的义务是履行城邦职责,维护城邦整体利益,因为城邦不存在,公民也将无以生存。在政体上,他注重从经验分析出发,比较切合实际。就寡头制与民主制而言,他倾向于后者,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既不过富,也不太穷,这正符合他的中道原则。
(3)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在政治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是“人类的导师”。
[重点突破]
1、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
相同: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源的地位。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同阶级或社会阶层各安其位,各尽其职。④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开私人办学的先河。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培养治国人才,重视自然科学。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⑥影响:在东西方文化的发生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① 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② 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商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3、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公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这得益于哪些因素?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他几乎涉及当时的所有知识,根据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并相应撰写成书。他对学科门类所作的某些划分及其所提出的许多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他的研究既注重实践经验,又关注理论问题,擅长分析。他以健全的心智与充沛的精力,完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主要原因在于:勤奋好学、注意观察思考问题、科学研究涉及面广、有利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条件等。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不属于孔子晚年整理的文化典籍的是
A《诗经》、《礼》 B、《论语》、《书》 C、《乐》、《易》 D、《春秋》、《书》
2、孔子一生积极参政,虽然屡屡受挫,但也曾经一度辉煌,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是
A、出任鲁国代理宰相 B、51岁任鲁国中都宰 C、升任大司寇 D、在齐国任大司空
3、政治斗争让孔子屡屡失意,为实施其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有 ①孔子主张的礼违背了诸侯国君的意愿 ②反对变革旧制度的主张违背大变革的主流 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4、孔子依据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它是
A、仁和礼有机结合,既有温情,又有差别 B、维护周礼,保证长幼有序
C、提倡“忠恕” D、主张爱有差别,提倡爱应该建立在自然感情上
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成为各国变法的政策依据 B、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7、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
A、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B、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正身律己才能取得百姓信
C、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要以仁爱之心,使人人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8、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和经历的共同之处有:①都主张“中道” ②都博学多才 ③都曾经游历各国 ④都创办过学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古希腊三大思想家的正确师承关系是:A、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B、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D、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0、柏拉图与孔子的不同经历是:A、离家游历 B、收徒办学 C、从政失败 D、整理古籍
11、柏拉图与孔子所创办的学校最为相似的是
A、学生不缴纳学费 B、通过教育培养政治家参与政治,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C、实行男女平等 D、重视数理化
12、“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柏拉图是人。”“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的
A、理念论 B、三断论 C、形而上学 D、中道思想
13、柏拉图认为,最适宜担任国王的是:A、军事家 B、哲学家 C、守法平民 D、历史学家
14、柏拉图常称亚里士多德为小马狗(小马狗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意思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15、柏拉图游历叙拉古的目的是:A、实现哲学家王的理想 B、学术考察 C、创办学校 D、进行战争
16、下列对亚里士多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创立雅典学院 B、被称为“逍遥学派
C、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D、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17、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反映了他的
A、法治思想 B、“中道”思想 C、乌托邦思想 D、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18、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民主政治的原则是:A、公民履行职责,参与政治,维护整体利益 B、中道
C、秩序,互不越位 D、内圣外王
19、亚里士多德对后代的重大影响是:①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②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③在政治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④他的天国论对后来影响巨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必须用理性去约束激情,使行为人合乎道德,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普罗塔戈拉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提出的统治人民的主要方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材料二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材料三 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以上材料均引自《亚里士多德名言录》
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有什么意义?
(2)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问答题
23、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仁、礼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请回答:
(1)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
(2)孔子认为“仁”和“礼”是怎样的关系?
24、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富有政治理想并付诸实际,但未获成功。他创立了一所学校,使它成为思想的“集散地”。他提出了理念论,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1)柏拉图具有怎样的政治理想?他是怎样实践的?为什么未获成功?
(2)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是什么?
(3)柏拉图理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专题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A C A C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B A A A B B A C
解析1、六经是孔子学习、传授、整理过的,而《论语》是他的学生整理的,不在题干要求的范围之内,因而正确答案选B。如果学习过程中对这些作品没有作分类处理,容易出错。
8、本题是比较题,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经历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同类比较,得出相似点,其中,①选项的“中道”是亚里士多德的原则,其它三项是两人的共同之处,因而正确答案选B。
二、材料解析题
21、(1)维护奴隶制度。“礼”的实质是巩固奴隶主统治。
(2)推行德政,反对苛政。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礼”思想的实质性的理解。孔子是春秋晚期的没落贵族,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他提出用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其实质是挽救奴隶制度,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22、(1)材料一指出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一生坚持探求真理,为了追求真理,他敢于挑战权威,甚至反对自己恩师的观点。材料二提出人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中庸原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材料三从政治角度提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指出人不能单独生活,一个孤立的人不能自给自足地生活,只有在城邦中,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身幸福,一个脱离社会的人无幸福可言。
(2)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问答题
23、(1)春秋晚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充满新与旧的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所以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2)首先,“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它们对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十分重要作用。其次,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理解礼、仁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并结合历史背景把握其意图。
24、(1)理想国。三次游历叙拉古,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家王”,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理想国的设计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2)目的:收徒授课,培养学者,也培养政治家、立法者,希望通过他们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3)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是客观的、不变的;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