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Ⅰ卷和第Ⅱ卷都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本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不选、多选或错选不给分。
1.“西周封建,方国变为封国,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无封之国为外国(夷狄之国),朝下之国独立程度大大削弱,且国有爵等。”材料观点认为分封制
A. 埋下了封国对抗的隐患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削弱了周王的统治地位 D. 推动了等级社会的形成
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持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某人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科举及第,唐玄宗钦点后,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该材料说明当时
A.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B. 皇帝与宰相共管科举
C.考试不受皇权干预 D. 科举具有相对公平性
4.《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有着巨大影响
C.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5.《起居注》是由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起初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这种行为已成了惯例。康熙帝甚至以泄密为由,下令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史官的地位日益降低
C.皇帝的隐私意识加强 D.清朝皇权不再受制约
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首辅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A.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8. 1901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认为 “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提倡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这反映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准备 B.受到中体西用观念限制
C.以史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 D.借助新史学宣传进化论
9.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民间风情折射时代变迁 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西方生活成为都市主流 D.新潮女性引领社会时尚
10.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11.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武装斗争
B.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C.贯彻落实“八七”会议的精神
D.认识到了加强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12.1938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并题记“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这幅作品
A. 体现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B. 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范畴
C. 反映画家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
D. 受到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13. 陕甘宁边区建设厅的公开资料显示,1942年边区从事民间纺织业者有8.85万人,生产大布1.416万匹;1943年增加到17.2万人,生产大布3.54万匹;1944年扩大到21.3万人,生产大布11.5万匹。边区民间纺织业的发展
A.实现了边区军民的棉布自给 B.缓解了边区政府的经济困难
C.主要原因是抗战需求的刺激 D.源于土地革命的刺激而产生
14.学者统计,到1949年底,人民政府共没收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官僚企业2858家,银行2400余家,铁路2万多公里,机车4000多台,以及一大批商业企业。这一成果
A.奠定了新中国国营经济的基础 B.直接促成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C.不利于建国后民族企业的发展 D.为三大改造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15. 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86.8%来自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主要是城市生产建设。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来源于国有部门的比重占22.2%,用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占财政支出的33.52%。以上史实体现了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D.调节收支扩大公共支出
16. 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是中国和世界的对话者,所谓对话,就是交流。”“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B.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17.马克思认为,“罗马法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它的若干原则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它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C.新兴资产阶级对罗马法基本原则的大力宣扬
D.近代代议制体制的确立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19.马克思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巴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 B.俄国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20.自发生之日起 ,人们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就存在着很大的多样性,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或是热情地欢呼它、赞美它,或是诅咒它、诋毁它。其原因最可能是
A.斯大林模式的毁誉参半 B.基本立场的差异
C.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 D.认识水平的不同
21.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以立法推动社会福利建设 B.社会贫困化日益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D.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22.1878年,泰罗到费城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他边实践边研究,总结并提炼出以工时制、计件工资制和任务管理制为核心的“泰罗制”,并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推广。 “泰罗制”的出现
A.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B.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处境
C.制约生产效率的发挥 D.便利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3.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漫画旨在说明其间美国
权力运行的某种调整
B.权力制衡机制的改变
C.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
D.干预经济的手法多样
24.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货币学派的这些主张可能适合于西方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材料二 为应付严重的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其主要内容有:
一、下令停止武科科举考试,“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二、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_?¤§??????_,各府及_???é???·?_改设中学堂……,建立完整学校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并奖励“游学”。
三、设立_???é?¨_,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等。
—— 摘编自百度百科“清末新政”词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来源 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著于1925年,五四运动亲历者)
五四运动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酝酿很久的原因的。
(三)五四运动能使无论什么——惟利是视的商人,休戚无关的外国人,以及平时只知有命令、不知有公道正义的警察等都受感动的,就在于运动者有牺牲的决心。
(五)五四运动所以不为军人政客的诈术所破坏所污辱的,就在大家所抱的目的是非常地正大光明,并且完全是公共的。
《京报》等1919年5月5日版
闻昨日午后三时,北京大学等高校聚集三千余人,……欲举代表发言表示国民对于外交之真正意思,并要求各使维持公理主持公道。……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曹)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警厅派警察及保安队三百余人赶到,弹压始行解散,而警察乃捕去学生七人(并非为首者)。——《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京报》
其他报刊相关五四报道天津《益世报》题目为《山东问题之日益扩大》等。
日本媒体报道 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群众见军警捕人始皆逃散,当时被捕者约有二十余名。
——《北京学生大骚动》北京《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刊)1919年5月5日版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北京烧打起》,发表题为《排日学生的暴动》、《排日学生团体袭击支那三名士》的消息,并配发评论《支那人的盲动(一)、(二)》、《北京不稳的影响》等
任意选取两则材料,提取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要求:信息明确,可从史料来源和信息内容等角度予以分析说明)
27.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表(据百度百科等整理)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2
拖拉机 无 4 2 2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
电力 15 10 7 3
石油 2 3 2 2
生铁 5 6 5 3
钢 5 6 5 3
(1)指出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并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其成因。(7分)
材料二: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60年间苏联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我们知道英国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自我改变,法国则长期采用革命的暴力; 德国走了另一条路,这使它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另类”。美国的情况又有不同,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需要先独立、才能再发展。……各国的制度是不同的,就拿人们最关心的政治制度来说: 英国的君主制相当特别,英国人对君主的热衷也同样特别; 议会制与总统制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就使英、美之间的差异更加显眼。至于选举的方法,英国人采用“领先者获胜”,美国人发明“选举人制度”,可是两者都背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据说是民主制度的出发点。说到“三权分立”,真正在实践中遵循“三权分立”的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因此,把美国的制度说成为“普世”,就如同把伯里克利的雅典说成“普世”一样。……西方国家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换道路与制度,比如: 英国从自由放任到福利社会,法国从革命道路转向改革; 美国改变种族歧视的政策,至少在法律上承认了种族平等。这些都说明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也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所以我们说,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简要论证“文明的多样性”这一主题。(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重庆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24题:BCDDA BDCAC DABAA AADCB BAAD
25.(14分)
(1)目的相同:都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主导力量相同: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学习对象相同:都是主张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6分)(背景?结果?影响?)
(2)积极: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教育:出现办学和留学热朝,产生众多青年学生和新知识分子阶层;军事:创办了新式军队,新式军队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实质?)
消极: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政治改革滞后,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2分)
26.(12分)
信息一:材料一来自五四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录;其中关于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目的诉求的记载;
史料价值:匡互生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其回忆录是研究五四运动的第一手史料;对于分析研究当时国内矛盾、国内对于巴黎和会态度等重大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回忆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应该仔细进行甄别。
信息二:三千余人、国民对于外交的真正意思、举动非常文明等叙述;
史料价值:《京报》等中国报刊对于五四运动的记载,在当时有一定的及时性和客观性;反应了中国人民对于北洋政府的不满,对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不公待遇的愤怒,以及社会大众对五四运动的态度等。
信息三:“陡然闯入”“暴烈分子”“欧美指使”“暴力排日”等信息
史料价值:以《顺天时报》《朝日新闻》等日文报刊对于五四运动的歪曲定性,对于欧美背后指使的猜测与指责,可用于研究日本在巴黎和会巧取豪夺,企图夺取远东领导权,以及日本和欧洲列强矛盾等问题。但由于其带有明显的民族立场,对事实多有歪曲,故应该谨慎对待,挖掘背后的历史真相。
(14分)
(1)特征:发展速度快,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分)
成因:国际——经济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2分)国内——苏联社会变革,为工业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工业化政策的制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由增长迅速到有所回落。(2分)
原因: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分)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局限于体制内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粮食产量有所回落。(3分)
28.(12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