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03号方燕楠,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非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教材具体通过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点的展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实验方法之后,对初中科学进行的具体探究,同时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常见的动植物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处于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实验方法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含义。
2.技能目标:是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渲染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材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我将本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特征,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节共安排一个课时。
(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堂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谈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种是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最后一种是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至于学法方面,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和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蜗牛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蜗牛有哪几种感觉,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一是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一章观察和实验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有区别的,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2、巩固旧知,展开新知: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以及动物与植物的区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当学生用铅笔刺激蜗牛时,蜗牛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接着,让学生观察当用铅笔刺激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蜗牛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然后让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生物具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投影几组图片,区别生物与非生物,通过学生回答,填制教材P34表格,然后教师做小结: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应激性、生长、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等,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二步,教师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动物和植物,并提问: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动物?会动的生物就是动物吗?区分植物和动物的理由是什么?填写表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一类叫微生物,会动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动物。区别动物与植物主要在于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植物大多是绿色的,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并且动物所需养料最终也来自于植物。展示几组动植物图片,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的辨别植物与动物。
3、归纳小结: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应激性、生长,它的一切运动变化具有自主性,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生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动物和植物,区别动物与植物主要在于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养料。动物和植物分别组成了动物界和植物界。
4、布置作业:
(1)看一段录像,回忆录像中看到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其中物体有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火车、木材、锯子、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
(2)在题(1)的生物中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
(3)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 )
(A)砍伐了的树木 (B)制成标本的青蛙
(C)黄豆发成豆芽 (D)陈列的恐龙化石
(4)下列各组中,前者属动物,后者属植物的是( )
(A)仙人掌 水母 (B)蚯蚓 草履虫
(C)猪笼草 含羞草 (D)鸵鸟 红枫
(5)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能运动 (B)是否需要捕食
(C)自身是否能制造养料 (D)是否具有运动器官
答案:(1)生物:熊猫、白鳍豚、扬子鳄、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非生物:火车、木材、锯子 (2)植物:水杉、仙人球、草、苹果树;动物:熊猫、白暨豚、扬子鳄、斑马、昆虫、蛇、鹰、青蛙(3)(C) (4)(D) (5)(C) (6)略 (7)绿色植物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营养,放出氧气,能自身合成养料,动物主要通过摄取食物以获得养料。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体会,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5、板书设计:采取表格为板书内容,让学生较为直观系统的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内容包含相同点与不同点。
(总结)
各位同学、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我的说课就是这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