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观
潮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湖倾倒了无数游客,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大诗人李白就曾写道:“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的奇观呢?
“八月十八湖,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咏赞钱塘秋湖的千古名句。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吧!
激趣导入
钱塘江大潮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成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在钱塘江可以看到一线潮、交叉潮和回头潮三种景象,苏东坡曾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盐官镇钱塘江的潮事最盛,以潮头并列一线为特色,故此地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背景资料
一线潮
回头潮
交叉潮
观潮的历史
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成为当地奇观。每当观潮日到来时,堤坝上车如水流,人山人海。滚滚潮水由远及近涌来,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河床受阻时,浪潮掀起三五米高,有排山倒海之势。
想要看到钱塘江盛景,需要选好地段: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赏“回头潮”。
据
堤
阔
笼
罩
盼
逐
犹
崩
震
余
我会读
顿
潮
滚
渐
cháo
jù
dī
kuò
lǒng
zhào
pàn
gǔn
dùn
zhú
jiàn
yóu
bēng
zhèn
yú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潮
堤
据
顿
犹
崩
笼
罩
渐
震
阔
盼
逐
滚
余
半包围
结构
多音字
号
hào
军号
háo
号叫
字词整合
多音字
蒙
mēng
蒙骗
méng
启蒙
Měng
蒙古
笼罩:广泛覆盖的样子。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谁在锅里沸腾,形容人生喧哗。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形容巨大的声响。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波涛无边无际的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重难点词语
填一填
1.本课共有(
)个自然段。
2.这是一篇记叙(
)的文章,作者按时间顺序耳闻目睹了(
)、(
)、(
)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
)、(
)、(
)。
5
观潮盛况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奇特
雄伟
壮观
整体感知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闷雷滚动—越来越响—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万马齐奔
壮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奔腾西去—恢复平静
天下奇观
课文结构
远
近
远
江面平静、薄雾笼罩、人山人海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爱之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1.第1段在课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再读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爱之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2.第2段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什么场面?
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爱之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3.作者在第5段描写余波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余波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余波尚且如此,可以想象浪潮之大。(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4.下面能表现钱塘江大潮“奇”的有(
)。
A.“潮来前”,观潮的人之多及人们高涨的热情。
B.“潮来时”,大潮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C.“潮头过后”,余波的漫天卷地、汹涌澎湃。
ABC
感受“奇”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把大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声音
感受“奇”
声音、形态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一条白线
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感受“奇”
气势越来越大,大家的心情越来越……
激动
形状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
多高的水墙。
感受“奇”形状
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
丈
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感受“奇”
千万匹白色战马
声音、形状
比喻句
浪潮
比作
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这里体现出了大潮气势浩大。
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
山崩地裂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
齐头并进
品词析句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理解: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品词析句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潮声”比作“闷雷”,形象地写出了大潮从远处来时的声音,暗示了钱塘潮宏大的气势。
品词析句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理解: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品词析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下面,请同学们用比喻或者夸张的修辞手法来造个句子吧!
想一想:
1.文章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作者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
修辞手法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白浪
“千万匹白色战马”
形象地表现出大潮的形状和非凡的气质
夸张:潮来的声音
“山崩地裂”
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响,令人如闻其声
修辞手法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喻:潮声
“闷雷滚动”
生动形象地突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下面,请同学们用比喻或者夸张的修辞手法来造个句子吧!
课文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把大潮的形状和非凡的气势表现得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仿写: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下多姿多彩的云。
故乡的云,总是那么多姿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
我来说
钱塘江大潮那磅礴的气势,那闷雷般的响声,那漫天卷地的余波,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它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更要懂得珍惜和保护,让这样的自然奇观魅力长存。
你来写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拥有许许多多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带“鼎”字的词语
鼎鼎有名
一言九鼎
革故鼎新
钟鸣鼎食
问鼎中原
鼎足而立
力能扛鼎
天下鼎沸
描写江潮的诗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唐)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唐)刘禹锡《浪淘沙》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七绝·观潮》
语言积累
结构梳理
观
潮
钱
塘
江
大
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远
近些
再近
更近
像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长
粗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后:
余波涌来,涨了两丈来高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