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方案主备教师: 齐永刚 辅备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二)能力训练点 1、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⑶、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课时安排:三课时 调整意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生平,识记重要信息。
2、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各组汇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抽查并讲评。 二、导入并出示教学目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展示预习 汇报结果四、朗读训练:(方式:小组合作)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要准确。2、小组内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纠正错误。3、教师范读课文。4、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方案中的指导方法,再读课文:★、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2)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5、根据老师的指导组内同学轮流读文,相互指正。6、各组汇报朗读。五、小结收获。六、作业:1、预习下一课时学案中的问题。2、背诵课文第一段并能准确默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任务:熟练翻译课文,识记文言词汇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己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①、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②、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三、达标检测四、作业:1、背诵第二三两段课文 并能准确默写。2、对本文文言知识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教学任务: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教学过程:▲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研读课文二段。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2、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3、再读课文体会描写景色之语言美。▲ 研读课文三段。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提示:文段描绘了滁人、宾客和太守游琅琊的四幅图景,分别是 、 、 、 。)3.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1.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哪些“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之美。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六、总结提高: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七、延伸拓展:人生价值观探讨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讨论: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明确:具有宽厚仁爱之心和济世情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在世应有社会责任感。八、作业:1、能够背诵并准确默写第四段。2、片段训练: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板书设计: 山水乐 亭之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亭)
亭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四时乐 山间一日
山间四时游宴乐 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
太守宴(溪渔泉酒山肴野蔌)
众宾欢(射弈觥筹起坐)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太守乐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作记人
教后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