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目标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分配问题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数学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难点,尤其是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应用题就更难了,难在学生不容易理解题目,进而影响学生找准题目的等量关系。
难点分析
移项容易忽略变号,所以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容易犯错的地方;
对刚入中学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他们习惯上用算术的方法思考解决应用题,而不是方程思想。
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由简入难,由特殊到一般,感受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相同意义的量,进而得到等量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如果一个班有20名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书,则剩余15本,则共有
书;
问题2:如果一个班有20名学生,如果每人分5本书,则缺25本,则共有
书;
问题3:如果一个班有名x名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书,则剩余15本,则共有
书;
问题4:如果一个班有
y名学生,如果每人分5本书,则缺25本,则共有
书;
问题5: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师: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设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
3、列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
6、答
师: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
表示这批书的总数的两个代数式相等.得到方程:3x
+
20
=
4x
–
25
思考:方程3x
+
20
=
4x
–
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
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减4x;为了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减20.
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3x
–
4x
=
–
25
–
20.上面方程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
–
20移到右边,把右边的4x变为
–
4x移到左边.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合并同类项得:–
x
=
–
45,系数化为1得:
x
=
45。由上可知,这个班有45名学生。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回顾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其实对分配问题来讲,主要是搞清楚哪个是主体,哪个是客体,主体要接受客体,所以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学生就要明白设表示主体未知数。一般来讲,前面的就是主体。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几个人共同种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10棵,则剩下6棵树苗未种;如果每人种12棵,则缺6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设参与种树的有x人.
每人种10棵,加上剩余的6棵,这批树苗共(10x+6)棵.
每人种12棵,减去缺的6棵,这批树苗共(12x-6)棵
表示这批树苗总数的两个代数式相等
10x
+
6
=
12x
–
6
此方程的解答由学生独立完成
2、有一些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连同原来的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只鸽子和多少个鸽笼?
思考:鸽子和鸽笼哪个是主体?哪个是客体?怎么表示鸽子的数量?有几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关系?
小结
1、本节课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2、在分配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