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某思想家说:“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唯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据此判断该思想家应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2.《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
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
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
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
D.
揭露宋明道学家清心寡欲的虚伪主张
4.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
A.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D.
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5.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6.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
)
A.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B.
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
C.
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D.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
7.“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
A.
《春秋》
B.
《道德经》
C.
《论语》
D.
《韩非子》
8.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9.顾炎武在《生员论》中指出:“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多为当时书坊刻印的中举者试卷)……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此处他批评的是( )
A.
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
B.
经文、论、策脱离世务
C.
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
D.
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
10.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黄老之学
D.
大一统思想
11.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 )
A.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B.
用“仁义”“王道”施政
C.
法、术、势结合统治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3.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子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过犹不及”
D.
“弱者道之用”
1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16.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
A.
以修身为本
B.
以格物为本
C.
以平天下为本
D.
以礼记为本
17.《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
A.
《诗经》
B.
《春秋》
C.
《礼记》
D.
《墨子》
18.“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
老庄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阳明心学
D.
孔孟之道
19.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
遏制学术自由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提高儒学地位
D.
统一思想文化
20.《春秋繁露》中写道:“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由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1.《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
法家、道家、儒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墨家、法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22.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的这一思想( )
A.
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颠覆了“理在气先”的思想
D.
倡导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23.《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24.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宰予对此的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
A.
礼乐制度
B.
以德治国
C.
中庸人和
D.
孝悌之义
2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
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9月28日,即孔子的诞辰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孔孟学会等单位将联合举行“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此前的9月23日,孔子标准像在山东曲阜正式发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
材料二
2009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颁奖典礼,9月27日在曲阜杏坛剧场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
请回答: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代表有哪些思想主张有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请完成:
(1)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四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求,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
请回答:
(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30.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据此可判断该思想家应是老子。
2.【答案】C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于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李贽“赞扬寡妇再嫁”是对理学贞节观的否定;赞扬武则天是对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否定;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肯定农民起义是对封建统治的挑战。这一切都反映了李贽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4.【答案】C
【解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契合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是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的体现,故C项正确。“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B、C项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B项是西汉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失去”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反映的是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这些成语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符合道家的主张。
8.【答案】B
【解析】黄宗羲指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民间旧的习俗,蛊惑奢侈不革除,民众仍然不能够富裕,黄宗羲强调了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黄宗羲倡导工商皆本,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吏治问题,故C项错误;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他强调的是改变民间旧有习俗,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可知,顾炎武并未批判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史,故A项错误;从材料“读其所谓时文”可知,顾炎武并未批判经文、论、策脱离世务,故B项错误;从材料“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可知顾炎武批判当时的科举考试的弊端,即考生背诵范文应付考试即可取得功名,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考试文体要求八股对仗,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西汉武帝在位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这时候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11.【答案】D
【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选D项。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B
【解析】孔子实际上是说当时“天下无道”,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即“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故B项正确;A、C、D项与孔子这一思想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王阳明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理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省“致良知”。中庸之道为孔子所提倡,与理学无关,故A项错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意即民要绝对服从君,君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神化,与心学无关,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恰好表明王阳明的上述主张,故C项正确;“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主张通过实践探究来认识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内涵而非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分析,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应该排除。
18.【答案】C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的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董仲舒的这个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是通过思想专制巩固政治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
20.【答案】A
【解析】董仲舒认为“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调节贫富,就可以做到“财不匮而上下相安”,这样就容易统治了。因此,其治国理念是A项。B、C两项表述片面,且不能反映材料主题。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21.【答案】B
【解析】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加强对人民约束的法家思想。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气是唯一实体”“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可得出气是理的依存,气决定理,可知他持“气先于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颠覆了传统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故C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24.【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中谈论的是为父母守孝时间长短的问题,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题干中并没有谈论治国问题,故B项错误;中庸人和是孔子提出的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里是否踏实,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可知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其思想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故D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修养去把握理,这既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B,C两项错误。
26.【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
(2)孔子的“仁”和“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等思想。
(3)此观点片面。“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4)没有。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的背景材料较为新颖,命题角度别具一格,反向思考“孔子热”。第(1)问主要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意义;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第(3)问要回答出观点片面的理由;第(4)问的举例可从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等方面考虑。
27.【答案】(1)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在当今社会,“仁”的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都有积极影响。
【解析】孔子将“仁”分为五种道德规范。恭指为人要庄严自重,宽是宽厚,信指诚实,敏是勤快敏捷,惠指慈惠。这些都有利于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关于“仁”的现实意义,主要应该强调它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8.【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9.【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明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纷争,孔子希望用“仁”的学说来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汉代,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宋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朱熹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其腐朽性也进一步暴露,与此同时,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宗羲的学说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反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问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代和明代,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从所给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主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解答。
30.【答案】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本,是万物根源,气只是造成天地万物的材质。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中原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德,受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来判断,这是朱熹的理气论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