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1、归纳清朝初年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归纳19世纪前期中国统治出现危机的表现,对比认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
3、概括说明清朝开拓疆域的表现,理解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意义
知识记忆
康乾盛世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乾盛世是哪几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
清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1)实行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种方式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负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疆域
1、清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1)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③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巩固西北边疆
①平定准噶尔部: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②清军平定了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①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帝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2、清朝中期的疆域扩展到哪些地方?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三、清朝统治危机与闭关锁国政策
1、清朝出现了哪些统治危机?
(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是怎样的?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这种以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在位期间,对周围邻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不断派遣使臣,广加招徕,力图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但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保持不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实际上从13--14世纪就开始酝酿,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诸城邦,各种商业关系的发展已接近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不过,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所提供的契机,这场革命很难说要在何时才能真正发生。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厉行海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代对外政策与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提示】
(1)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防范外来势力入侵;自然经济古统治地位;重农抑商。
(2)影响:明代海禁政策:使周边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相对稳定。但是,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打击了中国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轨迹,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欧国家的对外政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密切,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促进了西欧殖民者的海外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增长;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美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但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可知,明代海禁的原因是巩固统治的需要、防范外来势力入侵;此外,根据所学知识,从明代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政策上分析可知,原因还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影响:明代海禁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禁政策要一分为二,认识到其御敌维稳的积极作用;同时从海禁使明朝的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受到严重阻碍等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西欧国家对外政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参照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西欧殖民者海外扩张、加速其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探究二】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两族均分布于阿尔泰山地区,今新疆及以北地区)吐蕃(分布于今青藏高原地区)靺鞨族(今东北地区)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提示】
(1)民族观:民族平等,天下(华夷)一家。
措施: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与各民族文化交流(通婚或传播文化技术);建立尊孔崇儒的文化传统;构建各族一家的民族意识;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利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疆域的扩大。
【详解】
(1)民族观:根据“朕独爱之如一”得出民族平等,天下(华夷)一家。
措施:根据“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得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根据“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得出加强与各民族文化交流(通婚或传播文化技术);根据“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得出建立尊孔崇儒的文化传统;根据“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得出构建各族一家的民族意识,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等角度分析总结。
课堂练习
1.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因此D正确;材料与较高的行政效率无关,A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无决策权,也并非是监察机构,BC排除。故选D。
2.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正确;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D.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清朝与世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严重的后果,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之一,故C项排除。
4.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专制的一项制度。根据材料中的“以避君讳为核心”及其历程中的唐宋完备、清代达到顶峰,结合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判断,D项正确。A选项礼乐制度在分封制瓦解之后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说法错误,这本质上是政治问题,C选项与题意无关。
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和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因此②④正确,D符合题意;①③说法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
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前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最能佐证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的“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政府的专制精神空前强化,D项正确;公元七世纪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不是18世纪中国专制精神空前强化的表现,A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是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不是君主专制的体现,B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在14世纪后期,与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并非同一时期,C项错误。
7.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
【答案】B
【详解】
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的生计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起”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
8.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二府三司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明朝设立内阁制
D.明朝设立内阁制
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明朝的内阁制,是皇帝的是侍从机构,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将相权分割后,再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这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的目的相同,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提拔自己身边近臣组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加强皇权,这与明朝设立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一样,所以B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B、D项错误。
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西北用兵之需
C.巩固君主专制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答案】B
【详解】
雍正年间,基于“用兵西北”,“设军需房”入直缮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需,B项正确;军机大臣“入直缮写”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A项错误;巩固君主专制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而非最初目的,C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与剥夺朝中大将兵权无关,D项错误。
10.如图是清政府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金瓶掣签制度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
③使西藏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④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的金瓶掣签将达赖喇嘛的册立权从西藏贵族收归中央,这有利于清朝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①正确;金平制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时期设立的制度,体现了清朝时期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期开始纳入了中国版图,而不是清朝,③错误;金瓶掣签规定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西藏的控制,也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的史实,并对其分析评价。
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对比分析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认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反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4、识记明朝与蒙古、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意义;概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意义
知识记忆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2)建立内阁
①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
②大学士职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③大学士权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丞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丞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3、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现象?宦官专权现象有哪些表现?
(1)原因: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是什么?
(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意义:
①积极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意义: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明朝为什么实行海禁政策?有什么影响?面对“倭患”,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应对措施: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扰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明朝与边疆地区的关系、明清易代
1、明朝与边疆地区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明朝与蒙古:
①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②战争:明中期,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③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明朝与藏族地区
①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明朝与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清朝的兴起过程是怎样的?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李自成起义建立了什么政权?结果是怎样的?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朝廷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归纳出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和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明末战乱之际,朝廷无暇他顾。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的目的是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根据材料“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可归纳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根据材料“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可归纳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根据材料“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可归纳出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探究二】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提示】
(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等信息可从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方面概括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即可。第二小问说明,关于继承方面,根据材料可从宋代殿阁制、元代中书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关于创新,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方面进行说明。
(2)第一小问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可从拥有票拟权、地位有所提高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第二小问参政优势,根据材料“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等信息可从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等方面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参政优势。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材料“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从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
(3)关于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方面概括即可。
课堂练习
1.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
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中“1415年”“东非麻林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抵达东非肯尼亚地区,促进了非洲国家和明朝的往来,B正确;康熙帝是清朝人物,清朝建立时间是在1661年—1722年,排除A;戚继光生活于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排除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
2.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内阁是“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也就是说在政治决策方面,内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提到内阁时强调的是参议机构;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大小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决策权在皇帝手上。
3.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详解】
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过六部,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体现皇帝昏庸的内容,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明代的内阁,没有涉及明代的官僚运行机制,故排除C项;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4.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锦衣卫》,揭开了明朝锦衣卫神秘的面纱,此机构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D项正确;明代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是皇帝,不是锦衣卫,A项错误;明代锦衣卫只是听命于皇帝,具有特务职能的侍卫亲军,并不掌管全国财政大权,B项错误;明代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的是内阁,不是锦衣卫,C项错误。
5.下列关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内阁和宰相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进一步可知,D项“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6.丞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他既可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为避免皇帝过于劳累,明成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内阁
B.设立南书房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殿阁大学士
【答案】A
【详解】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A项正确;南书房是清朝康熙皇帝设立的,B项错误;枢密院在明朝之前已经设立,C项错误;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时期设立的,D项错误。
7.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朝政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反映了明代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B.内阁地位得到逐步提高
C.内阁已渐成国家法定机构
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详解】
武时期皇帝一人亲批所有章奏,永乐、洪熙时期章奏批答是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结果,说明阁臣的地位得到提高,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内阁不是国家法定机构,排除C;材料强调内阁地位的变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稍后的首辅张四维又说:“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明代内阁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
【答案】B
【详解】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代内阁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由材料中的“宰相职”“止是票拟”“预闻吏、兵二部事”可知,内阁的权力十分不稳定,有很大的弹性,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材料仅列举明代三个内阁官员,无法体现整个明代内阁的“权力日渐扩张”,排除D项。
9.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皇帝提高内阁和司礼监宦官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是让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约,以保证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明代是皇权不断强化时期,故A项错误;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只是表面现象,目的是为了制衡司礼监宦官,以保证皇权独尊,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
10.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答案】C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宝船和友谊,这反映出习近平主席赞誉郑和远航带去了友谊,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故选C;郑和下西洋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而不是增加收入,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航海技术高超,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故排除D。第十五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归纳明清时期传统的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理解认识其影响及局限性。
2、
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分析评价其影响。
3、概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及其主张,理解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归纳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主要成就,理解认识明清时期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
知识记忆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1)农作物
①农作物: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生产方式变化: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明清时期手工业有哪些新发展?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①货币变化: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地域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简述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1)总体态势: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阻碍因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陆王心学与明清批判思想
1、陆王心学是怎样形成的?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的主张是什么?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谈谈你对陆王心学的评价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明清批判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1)李贽: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3)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三、明清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1、明清时代的著名小说有哪些?形成了什么戏曲艺术?
(1)小说
名著
作者
地位和评价
《水浒传》
施耐庵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西游记》
吴承恩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曹雪芹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2、明清时代的科技著作有哪些?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3、明朝后期起,西方科技知识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提示】
(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根据材料一“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学家关注社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他编著《四书集注》”“编撰《童蒙须知》”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得出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传播对象和认识论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探究二】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照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曰:“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照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徴(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提示】
(1)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
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
(2)主要方式:地租。经济现象:“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
【详解】
(1)原则:根据“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可得出以农业为重(重农)。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
(2)主要方式:根据“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可得出是地租。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根据“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可得出赋税沉重。
课堂练习
1.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表述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商帮兴盛
D.茶馆、酒楼常常营业到天亮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所以C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所以A错误;宋朝以前实行坊市制,这与材料不符,所以B错误;“茶馆、酒楼常常营业到天亮”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内容,所以D错误。
2.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C
【详解】
西学东渐中,来华传教士和部分士大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促进了西方科技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C正确;A错在“普遍”,排除;西学东渐影响范围有限,不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排除B;D错在“开启”,而且当时西学东渐并未能形成潮流,排除。
3.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猛烈批判“空谈心性”,强调实学,即强调经世致用之学,故C项正确;A是李贽的主张,B项是理学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故排除ABD。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
5.“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A.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蓬勃发展
C.思想家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D.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成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根源所在,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清时期并未形成,排除B项;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及专制腐败与“新的历史条件”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
6.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发展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了
“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的现象。“机户”雇佣“机工”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所以C正确;“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只是表面现象,不属于材料的实质,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所以B错误;仅凭苏州城的情况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所以D错误。
7.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5个政权中为12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处世原则
B.否定传统伦理标准
C.深刻影响当时社会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李贽与传统理学忠君价值观的不同和冲突,故选B;材料内容反映了李贽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无法看出道家处世原则,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李贽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排除D。
8.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B.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C.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
D.熟悉西域地区历史
【答案】A
【详解】
根据“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说明王夫之坚持论从史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故选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9.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答案】A
【详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注重了解天象、破解天意,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服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专注于对“天时”的关注,致力于为专制政治服务而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因为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越来越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
10.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它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农村集市
B.出现坊市分离
C.商业市镇兴盛
D.长途贸易繁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州斜桥商市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C项正确;农村集市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