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8 10: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 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念”
思念 怀念 悼念
“君”      
解释题目
对刘和珍的尊称。      
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背景介绍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背景介绍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章。
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 调集》等共16本。
正音
liáo dàng fěi dí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lìn àn dié dàn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不惮
lù yǔn fēi jié ào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桀骜
zì chuāng hái ē
浸渍 惩创 尸骸 托体同山阿
cuán pū mǒ
攒射 立仆 抹杀

主要内容透露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
“记念”即“纪念”。
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四、遇害概况
揭露敌人
记念烈士
唤醒庸人
烈士的遇难
政府的诬蔑
文人的中伤
历史的反思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文章结构
五、遇难经过:
六、总结教训:
煤的类比——不宜用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陶潜的诗——青山埋总骨,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
七、热情讴歌赞颂:
当局者竟这样凶残
出乎意料
流言家竟如此下劣
中国女性竟如此从容
惨案意义:
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遇难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讽刺暴行:“伟大” “伟绩”“武功” (反语)
三部:分
写作缘由
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教训和意义
鼓舞人们前仆后继
思考:
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唤醒民众。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缘由:
①痛悼逝者 ②揭露暴行 ③唤起民众
明确:
思考2:
“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
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分析答题
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文章写了与刘和珍君相关的哪些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这些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形象?
小组合作:
其事
其人形象
坚定地追求真理
不畏强权、嫉恶如仇
责任意识、勇于担当
单纯、不怕牺牲、英勇、
爱国精神 *
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徒手请愿、牺牲
思考3: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
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明确:
问题讨论:
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讨论: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以上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1、比喻。
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
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
明确:
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解析
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
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
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语言特色
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
本文八个部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
1.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4.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转折句的使用
本文从开篇叙及写作缘由到第三部分叙述我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及第六部分对徒手请愿意义的讨论,全文多处呈现为理性的冷静,但全文的情感却始终处于“冷而不冷”的热度中。转折句式的大量使用是维持隐形的热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 24 处语义上的转折。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文学教育家孙绍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文章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