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声音是什么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判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B
【解析】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比空气中快,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可以传播,但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较小;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故选:A。
3.吹笛子发声主要是(
)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
B.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
C.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解析】解:吹笛子时发声主要是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不是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也不是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解决此题需要根据声音是由于物质的振动而产生的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和掌握,要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4.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答案】B
【解析】解: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仍能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故选:B。
5.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少
【答案】D
【解析】解: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靠鸣膜的振动而发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所发出的声音是其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人唱歌是靠声带振动而发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对各个选项中的发声体依次分析即可判断。
知道生活中常见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如图所示,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明看到发令枪旁边有一块圆形的挡板,关于它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便于起跑线处的学生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
B.便于终点计时裁判看得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
C.便于起跑线处的学生听到发令枪的响声
D.便于终点计时裁判听到以令枪的响声
【答案】B
【解析】AC.发令枪响时,起点的运动员立刻听到枪响开始奔跑,不需要看“白烟”,圆形的挡板对学生不起作用,故AC不符合题意;
BD.声速远小于光速,终点裁判能够在枪响的同时看到“白烟”,但需要过一会儿才听到枪响,为计时准确,所以有一块圆形的档板,可以帮助终点计时裁判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如图,测量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发出信号12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那么海洋被测处的深度约为(
)
A.3000m
B.9000m
C.18000m
D.36000m
【答案】B
【解析】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0.5×12s=6s,
由v=s/t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h=s=vt=1500m/s×6s=9000m.
故选B.
8.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多次敲击声,听到敲击声次数是(
)
A.2次
B.3次
C.4次
D.无数次
【答案】B
【解析】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t=s/v,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选B.
9.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答案】C
【解析】A、由于月亮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故A错误;
B、陨石撞击月球时,有力的作用,会使月球振动,但这种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传播,故B错误;
C、月亮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传播,因此宇航员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可以通过人体感受到月球振动,故C正确;
D、由于月亮上没有空气,因此声音可以沿月球表面的固体传播,但不能向空间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10.如图,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会被多次弹开。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
B.使音叉振动的时间延长
C.加快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D.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答案】D
【解析】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所示是一款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关于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于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B.该装置发出的声波能量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声源不需要振动
【答案】B
【解析】.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故把耳朵贴在地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早,因此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2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遇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28m
B.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了32m
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D.汽车的速度约为24.62m/s
【答案】A
【解析】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距测速仪s1=v波t1=320m/s×0.2s=64m,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知,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t=1.6s-0.3s=1.3s,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汽车的速度v==≈24.62m/s,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______传播到水中,后再经过______传播而被鱼听到。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答案】振动空气水水
【解析】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声音先通过空气传播、然后再通过水传播,声音被鱼听到,从而将鱼吓跑;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所以,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水;水。
14.《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气;马的声带;黄河水
【解析】风在吼,是由于空气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马在叫,是由于马的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黄河在咆哮,是由于黄河水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故答案为:空气;马的声带;黄河水。
15.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的塑料袋浸没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用另一手机拨通水中的手机.此时小明听到了容器内手机的铃声,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击打衣架,_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了_________.
【答案】水和空气能够传声;能;细绳和手指(或固体)可以传声
【解析】(1)能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是由水和空气传过来的,故能说明声音可在水和空气中传播;
(2)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击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能听到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故答案为:水和空气能够传声;能;细绳和手指(或固体)可以传声。
16.如甲图:当用敲响后的音叉接触静止悬吊着的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_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如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侧音叉叉股接触的乒乓球______(会、不会)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如果此实验在月球表面进行,挂在左侧音叉旁的乒乓球____(会、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弹起;振动;会;空气;不会;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当用敲响后的音叉接触静止悬吊着的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弹起来,这一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侧音叉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既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弹起;振动;会;空气;不会;真空不能传声。
17.如图轿车尾部安装的安全倒车雷达,在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雷达就会报警。它是通过测量车尾的探头发送_________波(选填“超声”或“次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的时间,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来若探头发出声波经0.01s接收到回声,则此时轿车尾部与障碍物间的距离为______m(声音的速度取340m/s)。
【答案】振动大于月球上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解析】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子时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一样,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故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
(4)根据减弱噪声三个途径可知,其基本的减弱方法有防止噪声产生、防止噪声入耳和限制噪声的传播。
故答案为:(1)振动;(2)大于;(3)月球上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4)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18.探究声音的传播:
(1)如图甲所示,轻塑料球A紧靠音叉B放置,用橡皮槌轻敲叉C,可观察到小球A弹跳起来,此现象说明①______②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先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左图),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听声音;.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右图),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发现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说明了______。
(3)将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于水中,如图丙所示。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袋中的手机,手机接通后能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说明______。
(4)将如图丁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是因为______。
【答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具有能量响度固体传声的效果比空气好液体能够传声瓶内仍有少量空气
【解析】解:(1)敲响右边的音叉时,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则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第一次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时,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他耳朵里;
第二次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手指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的声音响度大,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3)能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是由水和空气传过来的,故能说明声音可在水中传播,即液体可以传声。
(4)由于瓶内空气是很难抽干净,少量空气和瓶体等都能传声,故始终能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1)①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②声音具有能量;
(2)响度;固体传声的效果比空气好;
(3)液体能够传声;
(4)瓶内仍有少量空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声音是什么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判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
B.
C.
D.
3.吹笛子发声主要是(
)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
B.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
C.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5.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少
6.如图所示,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明看到发令枪旁边有一块圆形的挡板,关于它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便于起跑线处的学生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
B.便于终点计时裁判看得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
C.便于起跑线处的学生听到发令枪的响声
D.便于终点计时裁判听到以令枪的响声
7.如图,测量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发出信号12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那么海洋被测处的深度约为(
)
A.3000m
B.9000m
C.18000m
D.36000m
8.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多次敲击声,听到敲击声次数是(
)
A.2次
B.3次
C.4次
D.无数次
9.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10.如图,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会被多次弹开。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
B.使音叉振动的时间延长
C.加快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D.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11.如图所示是一款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关于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于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B.该装置发出的声波能量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声源不需要振动
1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2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遇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28m
B.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了32m
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D.汽车的速度约为24.62m/s
二、填空题
1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______传播到水中,后再经过______传播而被鱼听到。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14.《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的塑料袋浸没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用另一手机拨通水中的手机.此时小明听到了容器内手机的铃声,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击打衣架,_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了_________.
16.如甲图:当用敲响后的音叉接触静止悬吊着的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_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如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侧音叉叉股接触的乒乓球______(会、不会)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如果此实验在月球表面进行,挂在左侧音叉旁的乒乓球____(会、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轿车尾部安装的安全倒车雷达,在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雷达就会报警。它是通过测量车尾的探头发送_________波(选填“超声”或“次声”)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的时间,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来若探头发出声波经0.01s接收到回声,则此时轿车尾部与障碍物间的距离为______m(声音的速度取340m/s)。
18.探究声音的传播:
(1)如图甲所示,轻塑料球A紧靠音叉B放置,用橡皮槌轻敲叉C,可观察到小球A弹跳起来,此现象说明①______②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先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左图),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听声音;.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右图),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发现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说明了______。
(3)将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于水中,如图丙所示。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袋中的手机,手机接通后能听到手机发出的铃声,说明______。
(4)将如图丁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是因为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