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小鼓响咚咚》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喜欢演唱《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曲,并能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并乐于参与演唱与律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小鼓外形、聆听小鼓声音了解歌曲形象并知道课题;通过观察歌曲的节奏找到乐句间相同与相似的关系;聆听教师范唱结合识谱来学唱歌曲;最后根据节拍规律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演唱《顽皮的杜鹃》时能准确的表现“跳音记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感受歌曲中小朋友天真可爱的形象以及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感受四三拍强弱弱的规律。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
唱好四三拍的强弱律动,并用打击乐伴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环节目标】直观了解“小鼓”形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共同探究 “小鼓”的外形、结构以及声音并让学生迅速了解歌曲的内容以及音乐形象。
教师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乐器朋友,它的名字叫“小鼓”。
师生观察小鼓,了解主题形象。
教师邀请学生观察小鼓的外形并介绍小鼓材质是木头做的,而鼓面是动物皮革做的,中间是空心的。
学生观察观察小鼓圆圆的身体,并了解小鼓外形、结构。
结合“小鼓”音乐形象解决歌曲的结构与基本节奏。
教师连接语:大家一定很想听听它的声音对不对,那我请小鼓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教师结合乐句的重复节奏边敲打小鼓边问学生小鼓一共响了几下?
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响了7下。
教师邀请学生尝试模仿出小鼓打招呼的声音与节奏,并猜一猜小鼓对大家说了什么。
学生模仿,并猜小鼓是在跟大家问好
教师出示ppt,介绍小鼓想要跟大家打招呼,邀请学生代替小鼓用刚才的节奏跟大家打个招呼?
学生按照ppt中出示的节奏读“小朋友们,你们好!”
教师请学生找出问好的节奏由哪些音符构成,并说出分别代表几拍?
学生发现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并共同回顾音符时值。
教师解释连起来就是刚才的节奏,而小鼓刚才在二分音符的地方没有延长是因为它没法做延长,并请学生按照准确时值用小鼓“咚咚”的声音念节奏。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连接语:刚才在模仿的过程中大家都注意到了,小鼓的发出来的声音是“咚咚”响的。而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新歌就叫《小鼓响咚咚》。
观察乐谱,找到节奏与节拍规律
【环节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歌曲的结构;对比乐句发现重复的关系;找到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并解决歌曲的节奏问题。
通过找到乐句关系与节奏特征学习歌曲的节奏。
教师出示歌曲节奏谱,并邀请学生观察歌曲由几个乐句构成,并找出他们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歌曲又四句构成,他们的关系是相同的。
教师引导学生读节奏并回忆。
学生发现乐句的节奏就是导入环节“小鼓”问好的节奏。
找到歌曲的节拍并回忆强弱规律。
教师请学生观察歌曲的节拍并找到情若规律。
学生发现是四三拍,并回答出强弱弱的规律。
(三) 聆听歌曲,完整学唱歌曲
初听,感受音乐情绪与速度。
教师邀请学生来一起听一听这首歌,边听边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学生聆听发现情绪是欢快、活泼地,速度稍快。
复听,寻找节奏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邀请学生再听,观察哪一句的节奏上与之前念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第三句不同。
教师读一下第三句,请学生感受一下哪个音变长了。
学生划节拍感受附点,并发现有附点的音长。
逐句识谱,学唱歌曲。
教师带领学生找到do的位置,并提问第一个音是什么音?
学生发现下加一线为do, 第一个音mi,并尝试试唱乐谱。
教师用钢琴引导学生完整识谱。
学生完整识谱并再次巩固。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加入歌词,并重点教唱第三句。
学生用柔和的声音齐唱。
第二段的学唱。
教师请学生观察第二段歌词与第一段的区别,并请学生想办法来演唱。
学生发现“哟”字处出现一次多音,并尝试演唱。
教师评价后进行范唱,并讲解音符下面没有词的就用前面那个词的音连过来唱。
学生尝试演唱一字多音的连线处。
教师邀请学生完整演唱,并提出要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
教师解决难点并要邀请学生稍快的速度演唱。
提炼歌曲内涵,再次升华情感进行演唱。
教师请学生歌里两段唱的是什么故事吗?
学生描述故事情境,并提炼出“小鼓”很听话,会时刻为他人着想。
教师邀请学生把故事的情节有感情地唱出来,并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故事内容对两段歌曲做强弱力度的安排,并说说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学生对第一段做强的处理,第二段做弱的力度处理,并提炼出歌曲中的“小鼓”非常的听话懂事体贴的,要做一个懂得替他人着想的人。
(四)拓展与延伸,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环节目标】回顾歌曲中节拍特点,并结合四三拍的律动难点请学思考选择适合的打击乐曲伴奏;在实践中强化歌曲的节拍特点,从而巩固歌曲的演唱。
回顾歌曲的节拍特点。
教师出示四三拍的强弱规律的节奏谱,并带领学生回忆歌曲中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引导思考每小节三拍小鼓要怎么打。
学生根据四三拍强弱弱的规律确定第一拍打鼓面,后两拍打鼓边。
提示:鼓面代表强,鼓边比较弱。
教师邀请学生参与打击乐伴奏
教师出示乐器碰钟、沙锤并示范,提示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
学生感受到碰钟可以演奏强,沙锤更适合弱的力度。
学生上台体验并尝试为其他同学的演唱歌曲伴奏。
(五)课堂总结,归纳与延伸
【环节目标】检测学生对歌曲名称的记忆,归纳教学重难点,强化歌曲记忆并启发学生从歌曲中懂得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教师带领学生歌曲名称,回忆Do与re的位置。
学生回答在下加一线与下加一间。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附点的名称与读法。
教师小结:听话懂事体贴的小鼓,要做一个懂得替他人着想的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1.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学习中的大胆尝试和体验,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2.关注学生在音乐表现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要点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教学
效果
评价
合理想像音乐形象、音色、以及说话的语言
有感情且完整演唱歌
积极参与打击乐伴奏
并准确节奏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与音乐形象的紧密贴合
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关键。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充满好奇心、且喜欢模仿。而本节课的歌曲内容充满了故事性,所以我以歌曲内容为蓝本,以“小鼓”的拟人化后的音乐形象为线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通过观察老师的好朋友“小鼓”的外形、结构以及声音特征逐步了解主题形象,并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通过“联想情境”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最后结合故“懂事的小鼓”的音乐形象对歌曲做更多的情感以及力度处理。
学生过程中,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通过快速的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提示了歌曲中的演唱的重难点。教学环节与音乐形象的紧密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紧抓节奏的特征,提高学唱歌曲的效率
结合本歌曲的旋律简单,且节奏具有相同与相似的重复特征。我先出示完全重复的节奏谱,让学生发现歌曲的结构以及重复的特征;再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歌曲中第三乐句出现了附点,从而突出解决歌曲的难点。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学的方式发现歌曲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歌曲的方法,从而提升学习歌曲的效率。
结合音乐实践,感受音乐的魅力。
本课根据歌曲中的节拍设计为打击乐器伴奏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回顾节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自己选择打击乐进行伴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请学生参与到伴奏的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性很强、积极性很高。而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保持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长期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从“引导学生学习”转变成为“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