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擦玻璃时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3.下列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焰温度最低
B.小木条b处最先变黑
C.用焰心加热
D.小木条烧焦是化学变化
4.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同学们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生成了红色物质,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现象
B.进行实验
C.猜想假设
D.得出结论
5.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三层火焰,温度最高的是焰心
B.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
D.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复燃
6.人体吸入的空气与人体呼出的空气相比,下列成分的体积差别不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7.下列四个探究实例: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其中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
B.
C.
D.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吸入空气中滴加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迅速变浑浊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在蜡烛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
9.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哪一种现象是不对的()
A.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白雾,随后消失
B.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烧杯底将会变黑
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跟着被点燃
10.小明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大
C.人体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11.蜡烛(足量)在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前后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
12.某同学在做“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三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图二实验中,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
C.图三实验中,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
D.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时乙中液体进入口中
二、填空题
1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_于水.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在图甲中A端吸气20秒,此时________(填“呼出气”或“空气”)从B端进入石灰水,结果石灰水中没有明显现象;在图乙中B端吹气20秒,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据此判断:在呼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于是做了如表几组对比实验,请你分析并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多少的对比
实验用品:两瓶空气、两瓶呼出的气体、两块干燥的玻璃片、石灰水、木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填“>”或“<”)
(1)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
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
________?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放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空气中木条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木条
________?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向一块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与空气中的另一块对比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呼气的玻璃片上________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1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1)写出C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
(2)①一定有________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实验一:如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实验二;如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3)实验一,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________.实验二,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________,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4)实验一和实验二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O元素,因为________.
(5)写出C的两条化学性质________.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答案】C。
【解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但是基础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擦玻璃时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答案】C
3.下列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焰温度最低
B.小木条b处最先变黑
C.用焰心加热
D.小木条烧焦是化学变化
【答案】D
4.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同学们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生虾外壳上的青色物质遇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生成了红色物质,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现象
B.进行实验
C.猜想假设
D.得出结论
【答案】C
5.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三层火焰,温度最高的是焰心
B.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
D.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复燃
【答案】A
6.人体吸入的空气与人体呼出的空气相比,下列成分的体积差别不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A
7.下列四个探究实例: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其中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采用的是实验法;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探究铁的锈蚀条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吸入空气中滴加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迅速变浑浊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在蜡烛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
【答案】D
9.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哪一种现象是不对的()
A.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白雾,随后消失
B.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烧杯底将会变黑
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跟着被点燃
【答案】C
10.小明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大
C.人体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D
11.蜡烛(足量)在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前后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解: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前后水蒸气的含量应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某同学在做“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下图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三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图二实验中,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
C.图三实验中,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
D.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时乙中液体进入口中
【答案】A
二、填空题
1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_于水.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答案】较小;小;不溶;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水珠;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二氧化碳
1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在图甲中A端吸气20秒,此时________(填“呼出气”或“空气”)从B端进入石灰水,结果石灰水中没有明显现象;在图乙中B端吹气20秒,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据此判断:在呼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空气;高于
【解析】.解:在A吸气20秒,此时瓶内压强降低,空气就会从B端进入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在图甲中A端吸气20秒,空气与石灰水接触,结果石灰水中没有明显现象;在图乙中B端吹气20秒,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相同时间乙中明显浑浊,由此可知呼出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大;故答案为:空气;高于.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于是做了如表几组对比实验,请你分析并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多少的对比
实验用品:两瓶空气、两瓶呼出的气体、两块干燥的玻璃片、石灰水、木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填“>”或“<”)
(1)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
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
________?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放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空气中木条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木条
________?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向一块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与空气中的另一块对比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呼气的玻璃片上________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答案】变浑浊;变浑浊;;继续燃烧;熄灭;;无明显变化;出现水雾;
【解析】.解:我们都知道,人体呼吸时能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因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气体中水蒸汽的含量大于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可根据氧气的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根据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用洁净二燥的玻璃片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水蒸汽含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选填“>”或“<”)
(1)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放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空气使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向一块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于空气中的另对比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无明显变化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1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1)写出C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
(2)①一定有________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实验一:如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实验二;如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3)实验一,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________.实验二,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________,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4)实验一和实验二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O元素,因为________.
(5)写出C的两条化学性质________.
【答案】2C+O22CO;碳;H;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反应物提供了氧元素;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解析】(1)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方程式是:2C+O22CO;
(2)假设与猜想:因为只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有机物,所以一定含有碳元素;
(3)证据与结论:实验一,由质量守恒定律知,产物中有水生成,说明原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填:H;
实验二,烧杯内壁附着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所以猜想①成立;
(4)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氧元素,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故填:氧元素有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5)碳的化学性质有:具有可燃性,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还原出金属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