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物质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颜色改变
C.呼吸
D.状态改变
2.下列使用试管夹的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B.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口部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C.夹住试管后,拇指要压在短柄上
D.用试管夹代替镊子夹取固体药品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取块状固体
D.读取数据
4.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5.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⑦
C.①③⑥⑦
D.②③⑤⑥
6.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7.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某实验中,老师请同学们用试管取盐酸做实验(没有告诉用量),下面四位同学的操作最符合要求的是(
)
A.向试管中滴入2滴稀盐酸
B.向试管中注入约2毫升稀盐酸
C.向试管中注入10毫升稀盐酸
D.注入的稀盐酸是试管容积的
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但是物质的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B.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一定是物理变化
D.变化时只要发生放热等现象一定是物理变化
9.下列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
A.把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B.用滴管滴加液体完毕,把它横放在桌面上
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葡萄糖和食盐
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排列整齐,并整理好实验桌
1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mL,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等于12mL
B.肯定小于12mL
C.肯定大于12mL
D.可能大于也有可能小于12mL
11.小明一组的同学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气体产生的速度太慢了,他跟组员们说这可能是石灰石加的太少的缘故,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所加药品的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反思评价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B.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2mL
D.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
二、填空题
13.没有生成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
.
14.实验室取用块状的药品如大理石时,应该用的仪器是
;用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应放在天平的
盘.
15.读下列短文,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空格内.
在通常状况下,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氮气可用于合成氨;⑧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合成氨气.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物质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颜色改变
C.呼吸
D.状态改变
【答案】C。
【解析】解:A、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
B、颜色改变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体变为液体时颜色改变,但属于物理变化。
C、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状态改变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干冰升华就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使用试管夹的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B.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口部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C.夹住试管后,拇指要压在短柄上
D.用试管夹代替镊子夹取固体药品
【答案】A。
【解析】解:A、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正确;
B、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不是从口部往下套,错误;
C、夹住试管后,拇指不能压在短柄上,错误;
D、不能用试管夹代替镊子夹取固体药品,错误;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取块状固体
D.读取数据
【答案】A。
【解析】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塞倒放,瓶口与试管口紧挨,试剂瓶标签对手心,故A选项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壁倒入水中,故B选项不正确;
C.取用块状固体时要将试管平放,将块状药品置于试管口再将试管缓慢竖起,故C选项不正确;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选项不正确。
4.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答案】A。
【解析】解:A、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B、生成沉淀或气体属于现象,故选项错误;
C、发生颜色变化,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D、发光发热也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5.下列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
①试管②集气瓶③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⑦石棉网.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⑦
C.①③⑥⑦
D.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解:①试管可以直接加热;②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③蒸发皿能够直接加热;④量筒不能用于加热;⑤烧杯可垫石棉网加热;⑥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⑦石棉网可以直接加热。所以能够直接加热的是①③⑥⑦。
6.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析】解: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灯帽隔绝了空气,使火焰因缺氧熄灭,所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
7.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某实验中,老师请同学们用试管取盐酸做实验(没有告诉用量),下面四位同学的操作最符合要求的是(
)
A.向试管中滴入2滴稀盐酸
B.向试管中注入约2毫升稀盐酸
C.向试管中注入10毫升稀盐酸
D.注入的稀盐酸是试管容积的
【答案】B。
【解析】解:取用药品时,如没有告诉用量,一般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容器底部即可。
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但是物质的状态一定发生变化
B.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一定是物理变化
D.变化时只要发生放热等现象一定是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解:A、将煤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将煤粉碎只是颗粒大小变了,状态没变,故A错误;
B、在化学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先变化,然后再发生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氧化钙在水中溶解生成了氢氧化钙,就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变化时只要发生放热等现象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D错误;
9.下列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
A.把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B.用滴管滴加液体完毕,把它横放在桌面上
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葡萄糖和食盐
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排列整齐,并整理好实验桌
【答案】D。
【解析】解:A、把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实验药品可能有毒不能带出实验室,故A不对。
B、滴管滴加液体完毕,要把它放在烧杯内,不能平放更不能倒放,防止药品腐蚀胶头,故B不对。
C、不能尝任何药品,故C说法不对。
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排列整齐,并整理好实验桌,这是必须的习惯,以备下次实验使用,D对。
1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mL,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等于12mL
B.肯定小于12mL
C.肯定大于12mL
D.可能大于也有可能小于12mL
【答案】C。
【解析】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8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8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12mL。
11.小明一组的同学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气体产生的速度太慢了,他跟组员们说这可能是石灰石加的太少的缘故,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所加药品的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反思评价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意,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气体产生的速度太慢了,他说这可能是石灰石加的太少的缘故,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所加药品的量。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评价。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B.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2mL
D.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
【答案】D。
【解析】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太多会溅出,故A说法正确;
B、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太少太多,不易洗涤,故B说法正确;
C、药品的取用,应节约,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取最少量,液体取1mL~2mL,故C说法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故D说法错误。
二、填空题
13.没有生成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
.
【答案】新物质;化学变化;
【解析】解: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新物质;化学变化.
14.实验室取用块状的药品如大理石时,应该用的仪器是
;用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应放在天平的
盘.
【答案】镊子;左;
【解析】解:取用块状的药品如大理石时,应该用的仪器是镊子,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
故答案为:镊子;左.
15.读下列短文,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空格内.
在通常状况下,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氮气可用于合成氨;⑧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合成氨气.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⑧;
【解析】解:(1)氮气是没有颜色;(2)没有气味的气体;(3)比空气稍轻;(4)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5)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等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6)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反应产生氮氧化物;(8)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等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化学性质;
故填: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⑤;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⑥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