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8 22:2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0课,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但他们对历史本身却充满了兴趣,但他们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而形象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
“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
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多媒体展示反映秦暴政民谣,全班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再次感受秦的暴政带来的影响,再次强化对秦暴政的认识——“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愁怨,溃而败之”激发学生情感,有压迫就有反抗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
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
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
论)
【设计意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材料呈现:项羽在自刎前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同学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引导学生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我采取擂台PK的方式,通过教师出示材料再现当年楚汉之争的四个历史
情景,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老师进行适时点评和引导,自然得出项羽必败,刘邦必胜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进行创新处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比较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
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战争目的对战争性质的影响,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突破难点。】
5、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
处?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
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
为什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板书设计:
一.秦的暴政1.表现2.影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概况2.意义3.巨鹿之战,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时间、战争双方、结果2.战争的性质3.刘邦胜
利、项羽失败的原因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挖掘教材,整合创新,借古鉴今;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
3.以思想启迪为纲,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成语故事为纬,以情景平台为眼,将本课进行有效串联,编织了一张高效教育的网,此网精密细致、疏而不漏,结构完整,成效显著。本设计内容、环节较多,如果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可能在时间分配上不易把握。